無錫舊事

打印 (被閱讀 次)

* 水仙何五路。明嘉靖三十三年,無錫縣城鬧倭患,知縣王其勤帶領百姓築城抵禦,搬來南門外大窯上燒製的青磚,搶修城牆。民間紛紛響應,鄉勇群起,同仇敵愾,窯工組成窯兵,挑夫組成腳兵,菜農組成園兵,出家人組成僧兵。監生張守經毀家紓難,招募一百餘人,建成一支義軍,由鐵匠何五路統領,埋伏在水西關內,待倭船靠近,打開木柵,突然殺出,駕舟迎敵,在定西橋旁,與敵接戰,適逢天上豪雨如注,河麵矢弩交集,殺聲震天,義軍用火銃擊斃倭酋四大王,獲得全勝。何五路三十六義士戰死,喋血梁溪河。

倭賊退去後,百姓尊何五路為水仙,在梁溪河與大運河交匯處的西水墩上,把原有一座寶珠禪院改成水仙廟,供祀三十六義士的彩塑,日後香火不斷,但求水仙保一方水土平安。

無錫百姓有一習俗,正月初五請財神,文不請範蠡,武不請趙公元帥,請的是五路大神,後演化為接“路頭神”。追本溯源,據說正是從紀念何五路而來。

* 碰瓷不是新玩意。抗戰勝利後,無錫城裏出現三三兩兩的國民黨傷殘兵,身穿灰色軍服,胸口上綴一個紅圈,圈內一個“榮”字,稱之“榮兵”。這些兵撐著拐,柱著棍,吊著胳膊,拖著殘軀,整天在城裏遊蕩,不是強買強賣,便是白吃白喝,到戲院看“霸王戲”。稍有不滿,便出粗口:他娘的,老子為你們抗戰八年,流血賣命,拿你們吃你們的不應該嗎?這還是看得起你們的。如有反抗,棍棒交加。攪得無錫城雞犬不寧,人心惶惶。“榮兵”坐人力車不付錢,車夫想了一個招,將車拉到荒郊野外,猛一撒把,“榮兵”從車座上一個倒栽蔥摔出車外,車夫拉了空車就跑走了。

西門外麵有座大德橋,一邊是河浜,一邊是荒墳亂崗,北邊有座三義庵,供著劉關張。到了夜裏,這裏沒有路燈,陰風慘慘,鬼影幢幢。夜行人每走在橋上,就被絆個踉蹌,驚恐之中手臂已經被拉住,原來是 “榮兵”躺在地上,腳下還有一個打碎的玻璃瓶。 “瓶子裏是神奇特效藥,神仙水,治百病,價格昂貴還不好買”,然後死纏活賴要賠錢,大大敲詐一筆後,方讓離開。後來人們發現“榮兵”煙癮足,隻要看到橋上有紅點閃亮,便知有活鬼在那兒守著,就會等到人多成群再過橋,過橋時快步走過。過了一陣,活鬼“榮兵”見這招不好使,就不再去橋上躺著了。

* 劊子手高順昌。清末民初,無錫城裏對死囚執行砍頭的劊子手,是個兼職戶,叫高順昌,住水西關附近。高順昌身材瘦小,細頭小眼,額上青筋畢現,兩頰凹陷,下頜削光,臂瘦如柴,手似雞爪。這人是個漆匠,但不受雇漆鋪,也不雇工,自己單幹。除事漆匠,還兼為死屍淨身,穿衣,入殮。他的鬼頭刀較普通單刀短尺餘,刀柄長,刀背厚,分量沉,平時刀掛在水西關城樓上。縣衙通知他第二天要行刑斬犯,他就用梯子爬上去把刀取下來,脫去皮殼,在水西關橋上打一腳盆水,用砂石磨礪,去除斑斑鏽跡,使得刀口閃閃發光。行刑前,他換上青粗布短衫褲,下腿用粗草紙包裹,外用細麻繩紮緊,防止頸血噴濺到褲子。他卷起袖管,掮起那把鬼頭刀,健步如飛向南校場刑場走去。行刑畢,他取下犯人的斬條,蘸上頸血放入袋中,一是以此向縣衙錢糧師爺領取四十二個銅板,二是藏著等他彌留之際時燒化。據說他的陰魂見閻王時,拿這些斬條向閻王交帳,證明他是奉命行事,以得到閻王的寬宥。

行刑後的鬼頭刀沾滿鮮血,他故意不揩,直接裝入皮殼,從南校場往縣衙門走去,到大市橋鬧市那裏,在鮮肉鋪停下來,肉鋪老板連忙把早已紮好的一包鮮肉送上,要不他把袋裏蘸血的斬條和刀拿出來,放在肉砧上,佯裝休息,讓人家看見血淋淋的凶器擱在肉砧上,就沒人來買肉了。 經過紙店,他站定,紙店老板就把早已準備好的表芯紙數刀送上,說是給他揩刀用。高順昌明詐暗敲,一路走,一路收,懷中還揣著人血饅頭,隨時扔給治肺癆的,收兩銅錢,那把沾血的鬼頭刀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給人家掛在門口壓邪驅鬼,那又是一筆進賬。

高順昌一直活到三十年代,那時候行刑改為槍決,不用砍頭了,他的業餘劊子手生意也就因此終了。

* 吃講茶。舊時的無錫,民間發生糾紛,不去見官,而是找一茶館坐而論談,吃茶講理,大事小事都在茶館了斷,謂之“吃講茶”。譬如妯娌相爭,一方說“阿要去吃茶?”,這是一種威脅,意思相當於要不要上法庭去解決。“吃講茶”的風俗在城鄉都流行,特別是農村更盛。一張茶桌,當事人雙方麵對麵坐定,朝南的位子留給調解人。充當調解人的都是當地鄉紳名士,社會賢達,圖董地保。調解人不收報酬,義務為民斷是非做中保。雙方在茶館坐定,一邊喝茶,一邊擺事實講道理,最後由調停人居中調解,判明是非,提出處理意見,經過反複磋商,直到雙方表示接受,做出最後裁決。有時調停人在暗中收了賄賂,會有偏袒。由於擔當調停的角色在地麵上有一定的勢力名望,也就有了話語權,一經裁定,就帶有強製執行的味道,即使當事人稍有不服也不敢處置不理。調解人一般都是據理勸說,讓雙方稍作退讓,大事化小,既給當事人保全了麵子,又化解了怨恨,這是最佳的結局。

茶吃完,由輸理的一方支付茶資。如果大家對裁決都比較滿意,還要由雙方出錢在店裏擺一頓“和氣酒”,實質是酬謝調解人。“吃講茶”不能做到完全公平合理,但卻是民間最常采用的調解方式,比起去官府衙門打官司所化的錢,走的程序繁複,這種方式簡單方便,解決問題及時迅速。

晚清一直到民國之前,無錫的長春閣茶樓,三萬昌茶館,都是“吃講茶”的首選之地。

*  貞節牌坊。明嘉靖年間,無錫城南住一寡婦,數十年堅貞不二,守身如玉。寡婦含辛茹苦,吃糠咽菜,平日裏靠給人縫補漿洗,贍養公婆,將孩子拉扯長大,三個孩子勤讀詩書,博學達理,家裏母慈子孝。寡婦的好行為感動周圍,族人和官府呈請朝廷為寡婦誥封建坊,以旌表節婦綱常,示範後人。皇上禦批恩準,朝廷詔書送達,滿城驚動,百姓圍觀。州縣官府自覺教化有方,治一方黎民,出一節婦,實為盛世兆象,當即選址南下塘,拔出銀兩,采購石料,差人辦理。就在四根石柱剛剛立起的時候,傳來寡婦要嫁人的消息。寡婦要嫁給看墳人光棍賀老七當老婆,寡婦不要當節婦了。寡婦不玩了。

貞節牌坊的修建就此停住,Game over,獨留四根石柱,中間兩根,高一丈六尺半,兩側柱高九尺。

都四百年了,石柱至今還杵在南下塘的大碼頭弄堂裏, 三根已經砌入民房之中。石柱如果會說話,它們會對後人說些什麽?

* 叫化甲頭。 清代末年,無錫北門外蓮蓉橋旁的後天宮,是叫化子集中的地方,在這裏有一個“乞丐公所”,是叫化子的大本營。

那時的城裏,叫化子遍地多如螻蟻,城管還沒有產生,無奈之下,無錫官府專設一職來管理,叫“叫化甲頭”,世襲製。該官職雖無品級,排在末流之外,卻也是以朝廷命官自居,紅櫻頂戴,身穿補服,足蹬快靴,每月問衙門領取微薄俸銀。凡轄區內所有乞丐先到叫化甲頭那裏報到掛號,劃定地界,方能上街乞討,尤其是外來的乞丐必須得到甲頭的特許,才能在無錫地段上行乞。甲頭身後跟幾個虎狼兄弟,人手一條打狗棍,製定乞討規則,也監管執行規則。叫化子乞討來的錢物必須按份額上交抽頭,如果叫化子一時有難,可以吃住在“乞丐公所”,一切免費。叫化子之間要是起糾紛爭鬥,也是由甲頭仲裁擺平。甲頭一邊由叫化子貢著,一邊問商號收取一定的月規。繳月規的商號除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有乞丐上門外,平時沒有乞丐光顧。向甲頭繳納月規無需甲頭手下的人上門提醒,一般的商號店鋪到時都主動將錢送去。逢年過節,不少商家還有送節規的。有紅白喜事的人家事前繳一定的費用給甲頭,到辦事那天,叫化甲頭穿了官服站在辦事人家前麵,便不會有乞丐上門打擾了。甲頭對乞丐的掌控采用分級管理的辦法,每個路段有一個小乞丐負責,每區片由大乞丐監管,最後由甲頭總理,整個城區內外分管嚴明,不留死角。

民國以後,這一官職已不被政府認可,然甲頭依然存在,隻是官服變成了長袍馬褂。大街上一旦有店鋪商號開業,常可看見店堂外麵一身穿長袍馬褂的老頭忙前忙後的咋呼,這個人便是叫化甲頭。但到了這個時代,與其稱之叫化甲頭不如稱丐幫幫主更為貼切。

鄒堅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nov2016' 的評論 : 看了你的博文。無錫北平經曆榮兵的碰瓷是一樣一樣的。
鄒堅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亦中' 的評論 : 四根石柱子在南下塘(南長街的東邊,屬南長區,非北塘區)
亦中 發表評論於
我在北塘橋附近的唐棧弄住過,在原先的的北塘區人民醫院隔壁,靠近運河。前年去過,此弄已不複存在。請問阿有啥故事伐?
nov2016 發表評論於
抗戰勝利後,與榮兵相關的碰瓷故事,與我當年北平所見,真是如出一轍啊!

北平往事(十)光複以後 孩子視角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914/201705/4107.html
青山留夕陽 發表評論於
很有特色的記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