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精神的源頭是什麽

打印 (被閱讀 次)
  如果推薦介紹美國的書籍,我以為有兩本書不可不讀:一是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二是霍博兄弟的《清教徒的禮物》。當然,《美國種族簡史》也不錯。相較而言,《清教徒的禮物》遠遠沒有另外兩本著作有名,卻可以讓人拾級而上探微入勝。如果說,托克維爾時代的美國依然是一個少有修飾、生機勃發於野的美國,他將所觀察到的“野”精到地概括為鄉鎮生活、鄉鎮精神和鄉鎮政治,也是美國當代生活、精神和政治原型的話,霍博兄弟則會帶我們繼續向曆史上遊追問美國當代生活、精神和政治的源頭,這便是美國的第一批歐洲移民——英國清教徒的紀律、文化和精神特質。
 
  在《清教徒的禮物》一書中,霍博兄弟揭示了美國是如何憑借英國清教徒在17世紀早期帶到北美沿海的管理文化,演化和崛起為政治經濟強國並在上世紀中葉達到頂峰的。霍博兄弟認為,“傳統美國社會具有四個緊密相連的特點,它們分別是:人生目標不管多麽模糊,歸根結底都是建造人間天國(KingdomofHeavenonEarth)的堅定信念;擁有機械天賦,喜歡親力親為的技師精神;把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觀念;能夠根據大大小小的目的協調各種財力、物力和人力的組織能力——這四個特點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時代,影響著大部分美國公民的價值觀。”
 
  不妨回顧一下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時代的故事。1620年,大約100名英國清教徒搭乘著名的“五月花號”前往北美,用兩個月時間抵達麻薩諸塞的科德角,最後在普利茅斯定居下來,立即用木材建造第一個建築物教堂作為整個社區的中心。首批清教徒在美洲站穩腳跟,也給更多的英國清教徒樹立了榜樣和信心,他們滿懷著夢想和信念一批批地來到北美。同英國其他殖民地的移民相比,清教徒多來自牛津、劍橋等大學,他們的素質普遍高於當時歐洲的整體水平,更傾向於簡單、實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的信仰生活。
 
  這些來到美國的清教徒本身所展現的已不是一種特定的宗教或派別,更是一種態度、傾向、價值觀。我們今天常說的“美國精神”,比如對生活的信心,麵對困難的勇氣,善於創新,以及不斷開拓,都是清教徒精神的體現,事實上也構成了美國管理文化的清教淵源。霍博兄弟認為,清教主義本質上是一套思維和做事方法,其理念與實務與優秀組織聯係緊密並不是新教世界也不是基督世界的獨有現象,這套方法在恰當條件下可以跨越種族、部落、國家甚至宗教傳播。在評述麥庫洛克意欲撇清清教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時,作者則更進一步指出了清教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容性,“美國工商界在不斷演變,可是其核心一直沒變,即尊重個體權利又尊重集體權利,而且把兩者兼顧得很好——用管理術語說也就是共治(collegiality)。共治帶來了一個新的生機勃勃的、總體上是良性的文明社會,即市場經濟。”當然,霍博兄弟也告誡目前商業社會的問題皆源於商業本身背離了清教徒精神,當美國疏遠在19世紀和20世紀支撐其商業與經濟成功的核心價值觀時,也將自己未來的繁榮與穩定置於險境之中。
 
  此外,該書研究了美國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別探討了美國占領日本期間對日本社會及製造業造成的影響。二戰後,美國管理文化被傳到日本,出現了很多像豐田這樣的大公司帶來了經濟奇跡。我們看到了清教主義與資本主義內嵌糅合演化而成的現代管理文化具有一種普適性。霍博兄弟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應該叫作中日工業革命,因為它起源於日本、興盛於中國,中國公司可能會在三十年內主導世界所有重大製造行業,甚至許多服務行業。同時,這基於以下這樣一種成為現實的可能:能讀能寫能算又勤勞的中國人,出於單純的愛國主義以及改善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優秀管理僅僅是優秀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教徒的禮物》是一部實用的管理方法論,是一部精巧的美國社會史,它自下而上、由遠及近地傳承了一群實用型理想主義者的智慧,它是清教徒帶給美國、帶給中國和世界最好的禮物。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但願像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朱天教授所論斷的,由於文化優勢不會在一兩代人內消失,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也會像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順利加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顯然,重要的是重視和加強文化優勢,其中包括優秀管理的持續吸收和精進。
小三兒她姐 發表評論於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