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畢業生三十年後笑談人生

打印 (被閱讀 次)

作者:戴波拉•可培根

插圖:網絡

 

我是哈佛大學88級畢業生。2018年10月的一個周未,我們這屆同學重返母校慶祝畢業三十周年。597人到場,人數之多打破了曆屆校友出席紀錄。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活動正好發生在一場官司開庭審理的前夕,在這場官司中哈佛是被告。(哈佛成為被告的原因,是因為原告提出,亞裔美國人在哈佛錄取過程中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原告認為,哈佛大學在推進“多元化”的美名之下,對非洲和拉美裔學生予以照顧,而犧牲美籍亞裔學生的錄取名額。)

新上任的校長勞倫斯•巴科出席了活動並發表了演說。在他的演說裏,他提到了哈佛大學錄取學生多元化的問題。我沒有把他的原話錄下來,隻記得他說的是:哈佛新生有5個班,學校可以讓這5個班裏的學生都是SAT成績滿分,高中畢業第一名,可是哈佛沒有這樣做,今後也不會這樣去做。哈佛想要每個班“多元化”,班裏的學生不僅種族和社會階層不同,而且出身成長的地區、政治觀念、興趣愛好、想學那個專業、對世界的看法也有差別。我知道,哈佛是這麽做了,做得很成功。

 

我很喜歡哈佛四年大學生的生活,喜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學生人群的多元化。我不喜歡哈佛的有幾點。第一,那些有父母親捐贈哈佛房子或者錢的學生有很多特權。這場官司把這個事實挑明了,而我們在30年前就心知肚明了。但是我理解哈佛為什麽要這樣做:學校要給那些家裏收入低於$65,000的學生免學費和生活費,他們需要錢啊。另外,每個學校都這麽做,不止是哈佛一家。第二,哈佛校隊每次比賽之前都要唱一首歌以鼓勵士氣,這首歌的名字是:“一萬個哈佛男人”。嗨,別忘了,這個學校有一半是女學生啊。盡管我有些反感,可是每當歌聲響起,一聽到開頭幾個聲符的時候,一股濃濃的的懷舊情感依然會油然而起。第三,我很吃驚地看到清一色男人的“兄弟會”仍然活躍在校園裏。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美國權貴階層家庭的男孩子,他們的傳統就是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像是一個美食俱樂部。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會裏很少有婦女和少數民族。可是盡管如此,我和兄弟會的一些成員是把兄弟,關係很好。

有人說,智慧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能力。這種思維方式和能力是讓一個人能夠對一件事情同時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而這個人還能活得好好的。如果說大學教育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目標,我覺得這個目標就是教會學生這種智慧。在這一點上,哈佛和其他學校都這麽做了。俗話說一枚硬幣要看它的正反兩麵,在這個整天吵著嚷著是建立多元化社會還是單一種族社會的年代,明白這個道理很重要。獲得了這種智慧的人就是知識分子,不奇怪,在法西斯當政的時代知識分子總是第一個被鎮壓的。

 

我讚成哈佛的做法,新生錄取過程中應該要考慮多元化。這意味著有時候要接受那些入學考試成績差一些,但是其他綜合因素分數不錯的移民孩子。出生於越南的湯•葉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哈佛大學2019屆的畢業生,在下周即將開庭審理的官司中,他的申請材料被法庭當作為哈佛大學辯護的材料。我是猶太人,哈佛多元化的提案一開始是為了限製在哈佛猶太學生的人數,那時候哈佛的猶太學生真是太多了。哈佛這個提議打擊了我自己的民族,可是我看到了事情的兩方麵:多元化是好的,可是對這個人的根,來自於何處卻有點歧視。在明白這些後,我不僅能正常工作過日子,而且還意識到,有時看上去並不那麽圓滿的意圖往往會產生很好的結果。

 

多元化的關健是要讓那些有才華的年輕人,不管他是家世顯赫還是出身低微,都能進學校讀書。它不應該是一個人頭數,黃種人有多少,黑人白人又有多少,而應該是校園的一道彩虹,這道彩虹是由不同政黨、不同家教、不同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不同理解交織而成的。它展現了一個事實:盡管我們每個人有許多不同特點,可是很多方麵都有共同之處。

88級屆學生就很多元化,我們膚色不同,人也來自四麵八方。30年前哈佛對我們打開了大門,30年後再見麵時,我們看到的是:不管出身背景如何,賺錢多少,皮膚是黃色還是黑色,職場經曆,家庭結構,貫穿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一根主軸是每天麵臨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和哈佛沒有什麽關係。

 

這就是生活!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不管他是否上過大學,上的是哪個大學。每個人的人生起點是不同的,有人天生富貴,有人出身貧寒,有人上的是哈佛,有人終生麵朝黃土背朝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當生命的時間表走到某一點上,這些不同會開始縮小差距,慢慢地趨於相同,最後,芸芸眾生,達官貴人們麵臨的是同樣的終點,那就是死亡,大家都永遠沉默不語了。

在畢業30年的紀念活動中,同學們共同追憶校園時光,再續同窗手足之情。很多人上台分享人生經驗生活心得。我總結了一下,信手寫來,以供反省思考。

 

  1. 沒有哪一個人的生活和事先計劃好的一樣,甚至連那些心思縝密專業計劃人員也不例外。

 

  1. 當教師和當醫生的同學似乎很滿意當初的選擇。

 

  1. 很多當律師的同學不高興,有的想換工作。

 

  1. 在銀行裏做的或者是管理基金項目的同學都在想一件事,把累積的錢回饋給社會。有的已經有了很具體的方案,有的還在考慮之中。這些行業的同學都想盡快離開華爾街,去從事和藝術有關的工作。

 

  1. 提到藝術,很多把藝術作為職業的同學似乎很高興,也很成功,隻是常常手頭有點緊。

 

  1. 大家都說,錢買不到幸福,可是在一次民意調查中,手頭有錢的比手頭沒錢的幸福指數高。

 

  1. 在同一次的民意調查中,當問及你現最渴望做的事情是什麽?不是做愛,也不是賺錢,而是想多睡一會兒覺。

 

  1. 30年前一場大火燒了我們新生的宿舍,我們在一起唱了一首“一把火燒掉了房子”。現在我們還是很喜歡唱這首歌,不顧場合是否合適,我們都要哼兩句。

 

  1. 現在我們校友聯誼會的頭頭們,是當年新生入學時最內向的同學。

 

  1. 那些自己提出離婚的同學,離婚後似乎很高興。

 

  1. 那些對方提出要離婚的同學,離婚後似乎不快樂。

 

  1. 那些結縭甫青蔥,相守至白頭的同學說,當他們的婚姻從夫妻轉化成伴侶,彼此成熟且默契的時候,他們的人生出現了一個轉折點。一個同學告訴我她的轉折點的故事。帶著對婚姻的各種不滿和痛苦,她和丈夫轉向心理醫生求助。幾次谘詢麵談後,有一天,在醫生辦公室裏,她對丈夫說,“我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從這一刻開始,她丈夫恍然大悟:妻子的不完美並不是對他的侮辱,她的一言一行也不應該是夫唱婦隨,鸞鳳和鳴。她是她自己,她的不完美是她的一個組成部分。婚姻“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而身在其中的丈夫妻子,常常會忘了這一點。

 

  1. 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說,唉,年輕的時候動輒就對人品頭論足,現在想想太幼稚,太難為情了。

 

  1. 我們毫不吝嗇地對每一個迎麵而來或轉身就走的同學說上一句,“我愛你!” 這句話在聚會大廳裏蕩漾著,餘音嫋嫋,此起彼落。現在我們不再覺得這句話應該局限在身邊最親近的人,我們擴大了愛的範圍,把愛延伸到多年的老朋友老同學。

 

  1. 我們這一屆的同學中有國會議員基姆、導演托尼獎得主黛安、宇航員斯蒂芬妮。名人輩出,可是不管同學成了哪方聖神,吾輩閑聊和專題論壇的中心話題是:渴望獲得愛情、生活得輕鬆愉快、被智慧激勵,有正直英明的領袖、有可持續發展能自我維持的環境、友誼和諧穩定。

 

  1. 幾乎所有當上父母的同學都很高興,覺得他們當初要孩子的決定是對的。多數沒有當上父母的同學也很高興,覺得他們當初不要孩子的決定是對的,少數則哀歎,唉,當初為什麽不要小孩子啊。

 

  1. 30年剛入學時常和一個同學去酒吧喝酒。30年後再和這個同學去同一個酒吧覺得很開心。

 

  1. 在同學家裏住一晚要比住在旅館要好。有兩種情況你不要去打擾同學:偷偷摸摸地找了一個新太太,或者你隻是想過一夜情。如果這樣,那你還是去住旅館吧。

 

  1. 在畢業30年聚會時,幾乎所有已婚的同學都把配偶留在家裏,自己一個人來參加。

 

  1. 很多同學的膝蓋、臀部、肩膀出問題了。

 

  1. 喝了一輩子酒的同學,30年後喝酒的跡象在臉上都顯示出來了。

 

  1. 總的來說,女同學在外貌保養方麵比男同學做得好。

 

  1. 總的來說,男同學在賺錢和做領導方麵比女同學做得好。

 

  1.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托兒所,或者產假沒有工資,很多同學,尤其是女同學換了工作,改了行業,錢損失了不少。

 

  1. 聚會時記念教堂裏的鍾敲了27下,每一下代表著一個過世的同學。聽著這鍾聲,我們心裏知道:在今後的30年中,這敲鍾的數字將指數級上升。

 

  1. 聚會時要拉起一個合唱團唱一首歌不難。同學們匆匆忙忙練習了幾遍後就上台表演了,唱的是那樣的合拍,好像是已經練了幾個星期似的。

 

  1. 過了50歲之後,人好像有一種緊迫感,急著要把事實真相講出來,或者是說出記在心裏的感激之情,或者是樂於幫助別人,好像是覺得如再不這樣做那就會太晚了。我一年級時同寢室的一個室友這次見麵時告訴我,她很感謝我在1984年時幫了她一個忙。我寫了一篇文章,登在哈佛校友報告中,裏麵提到我有一次叫了出租車去醫院的急診室。一個不認識的同學看到了,馬上告訴我,下次再去急診室一定要乘救護車,他出錢。我哈哈大笑,告訴他,“沒事沒事,我目前還沒有計劃要去急診室。”

 

  1. 那些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同學給我們上了一課。他們說,在舉哀號喪的日子裏,他們學會了堅強和感恩。有一個同學的女兒是哈佛2019屆,今年夏天去世了,她告訴我們,“與其為她將來不在這世上的日子哭泣,還不如為她過去21年光彩照人的年月感恩。”

 

  1. 聚會時最興高采烈的人是那些和死亡打了一個擦邊球,或者是正在麵對死神的同學。“哈哈,我們還活在這世界上!” 一個同學以前是一個公司的主管,生龍活虎,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癌細胞不知道從哪裏一下子竄了出來,到處擴散。沒有辦法,為了活下去,醫生拿掉了他臉的一部分,他破相了。我們一邊在講差點見不上麵了,一邊咯咯地傻笑著,摟抱著。兩個人坐在那裏,用腳趾頭頂著彈著,瘋得像個小孩子。

 

  1. 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可是就像是一個同學告訴我的那樣,“愛情對生活肯定有幫助。”
胡同巷 發表評論於
難得的好文章
愛卿5 發表評論於
現在哈佛的學生都不太願意告訴說他們是哈佛的學生,可能就是怕有些評論讓人覺得不舒服,但是不論如何評論都改變不了哈佛在全世界大學中的地位,我也想去哈佛讀書,可是我做不到,我心中隻有對哈佛學子的羨慕和佩服。
哈瑞 發表評論於
猶太裔原來作為一個獨立的族裔,經過抗爭,現在融入白人。 為什麽呢?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這位哈佛老畢業生的感悟都是些common sense,不必非要哈佛畢業,隻要有點腦子的人都會在不惑或耳順之年認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有一點我要質疑的是,他說學生要學的是批判性思維。這些88年畢業的哈佛學生已經都是社會棟梁了,而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又體現在哪裏了呢?我怎麽沒有看到有多少美國決策層裏的人具有這種批判性思維?若有,美國會在過去30年裏走上衰落之路嗎?哈佛,這座培養美國未來領導人的殿堂真的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別再沾沾自喜,自以為是。
BeagleDog 發表評論於
文章寫得不錯,讀起來很輕鬆。哈佛招生主要是篩選未來的各種領導人和那些未來能回饋學校的人。有些作不了領導人,但出身顯赫家庭的,學校可以收到很多捐款,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領導人就更不用說了。
錦西 發表評論於
無論什麽級別的大學教育,都給不了你智慧。智慧是從時光的積累,生活的曆練中的感悟中來。也是一種天賦,一堆小孩中,3歲時,天才,就會與眾不同。中國人都要求,讓小孩上最好的學習,花大錢投入,沒用。到時候落個,你一輩子都在想事。
我是幹枯的胡楊^_^ 發表評論於
有兩點感歎一下:
1. 如果哪天有人來篇稿子:“不知名大學”畢業生三十年後談笑人生,我才真的會覺得如沐春風。現在隻要帶個“哈”字的,就是天下真理一樣,什麽哈佛發現吃雞蛋有益健康,哈佛發現一天睡幾小時最好,哈佛發現人生真諦,令人煩不勝煩,這鍋哈佛肉湯隻煮不添清水,口水又吐得太多,漸漸已變味,發臭了,遠處就傳來一股黴味,令人作嘔。

2. 88級的已走好幾個了,我的還比這個早好幾級,還沒什麽人走,隻不過是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牛人中的野雞大學,誰笑到了最後?誰是勝者?

實在對不起,話糙理似乎不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