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胞胎的戲劇人生:情節比故事片更跌宕起伏的紀錄片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打印 (被閱讀 次)

“重逢”後的三胞胎。(NEON廣告片截屏。)

 

看完電影《三個完全相同的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仿佛心中倒翻了五味瓶。這是怎樣一個故事呢?這樣說吧,一部紀錄片,如果告訴你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片,你一定會把真實的部分當作是改編的。生活的戲劇效果實在是遠遠超過小說。

 

這是一部由NEON發行,英國製片人Tim Wardle執導,在2018年Sundance電影節獲得美國紀錄片特別評審團“故事獎”的紀錄片,是一個CNN的電影項目。非常推薦,絕對值得一看。為了不破壞讀者看電影的胃口,本文分為上下篇,打算看電影又不想知道太多細節的讀者可以暫時先不讀下篇。

 

 

   上篇   


 

三胞胎悲歡離合的奇遇

 

該片講的是同卵三胞胎Robert Shafran(昵稱Bobby)、David Kellman和Eddy Galland在出生時就被十幾歲的生母遺棄,6個月時分別被三個不同的家庭領養,19歲時又奇妙地回到了一起的故事。

 

初次見麵的Bobby與Eddy凝視對麵的“自己”,興奮不已。(NEON廣告片截屏。)

 

所有的神奇起始於1980年暑假後的那一天,19歲的Bobby去一個名不經傳的大學報到。從走進校園那一刻起就一路有人和他打招呼,說“歡迎回來”,甚至有女孩主動與他親吻,但他們都稱他為Eddy。原來Eddy曾在這裏就讀,但現在離開了。是Eddy的好友麥克把Bobby與Eddy連上了。

 

地方小報上Bobby與Eddy巧遇後的照片。(NEON廣告片截屏。)

 

Bobby與Eddy雙胞胎巧遇的消息上了多家地方小報,19歲的David與養母看見後很快也與他們聯係上了。的確,三個人就像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這時候,連他們的家人都分不清誰是誰了。


 

貌似又神似的三胞胎

 

三胞胎“重逢”後最快樂、最轟動的那段時光。(NEON廣告片截屏。)

 

於是,他們的故事成了紐約地區的轟動新聞,他們被所有電視節目邀請,出現在所有報刊雜誌上,就連輕易不追花邊新聞的《紐約時報》也登了他們的故事。看電影裏重播電視台對他們的采訪以及他們當年拍的部分鏡頭,你不得不感慨基因的神奇——他們不僅貌似,而且神似:一樣的咧嘴笑,一樣的步態,一樣的站相,一樣的坐姿,都喜歡吃中國菜,喜歡同樣的運動,喜歡同一牌子的香煙,甚至對女孩子的欣賞品味都一樣。哦,還有一樣的肉嘟嘟的手!據說David的朋友看到報紙上的照片,首先說的是“你看那手!”


也許最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三個人都在同一個年齡段有過憂鬱的經曆,都看過心理醫生。設法找到生母後,他們得知生母曾有過憂鬱的曆史。

 

還有一個奇怪的巧合:他們雖然被不同人家領養,當時19歲的他們,居然每個人都有一個也是領養的、21歲的姐姐!也許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領養的家庭了,他們分別被一個醫生家庭、一個軍人家庭和一個藍領家庭領養。

 

“久別重逢”的三個19歲的孩子樂不可支。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三個,從見麵那一刻就愛上了彼此,這是他們最好的時光。三個人一起接受電視采訪,就像演滑稽戲似的,觀眾都看呆了。他們當時人氣那個高,走到哪裏都是一大群人圍觀。他們甚至還參加了一個電影的拍攝。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氣,三人合夥開了一個就叫做“三胞胎”的餐館,非常成功,第一個月就盈餘百萬。隨後,他們也一個個戀愛、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以為這部紀錄片隻是為了記錄三胞胎的“好事多磨”,記錄他們神奇的重逢和重逢後的神奇,那可是大錯特錯了。故事講到這裏,重點才剛剛開始。如果說上半部片子是娛樂片,越看越有趣的話,下半部則是生活片轉向哲學片,越看越黑,仿佛魔鬼逃出了潘多拉盒子。

 

 

   下篇   


 

命運被捉弄?

 

原來,三胞胎是故意被分開的,也是刻意挑選了三個經濟背景完全不同的領養家庭。這是當時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曼哈頓兒童發展中心”(Manhattan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的Peter Neubauer博士(1913-2008)精心設計的一個秘密社會實驗,Bobby、Eddy和David是參與者的一部分。Neubauer博士挑選同卵多胎的棄兒,然後把孩子們分別放到不同經濟階層的家庭環境,定期跟蹤、觀察,收集數據。

 

David的養父是所有家長中與三胞胎最親近的,他的家也是三胞胎生活在一起後住得最久的。他總說他有三個兒子。(NEON廣告片截屏。)

 

這也是為什麽三個孩子都有一個同樣年齡的、也是領養的姐姐。這是同時做兩個軸向比較的實驗:三胞胎在三個經濟環境不同的家庭做比較是其一;三胞胎中的每一個與同一家庭中的姐姐比較是其二。

 

挖出這個秘密實驗的是《紐約客》曾獲普利策獎的作家Lawrence Wright。這是一個從來沒有發表過論文的實驗。無論Wright多麽努力,他無法獲得研究結果的任何信息。原來,“曼哈頓兒童發展中心”後來與“猶太人家庭和兒童服務董事會”(Jewish Board of Family and Children’s Services)合並了,而後者把這個實驗的所有資料都交由耶魯大學保管,在2066年以前不得公開。如果說得知三胞胎故意被分開讓當事人及其家庭感覺被欺騙、蒙蔽甚至被捉弄,故事發展到這裏,才是讓當事人與觀眾最受挫,也是這個故事最黑暗的部分。

 

也許旁人想象不出當事人感情上的創傷。導演Wardle花了4年時間才讓三胞胎的“大家庭”信服,這是一部嚴肅的記錄片,最終同意參與這個片子的拍攝。不過,也因為片子夠嚴肅,參與者從中得到了回報,尤其感人的是電影節首場放映後,一對夫妻走到Robby跟前對他說,“我們代表世界上所有做研究的心理學家向你道歉。”


 

自然與養育孰

 

很自然地,大家都認為實驗的目的是試圖將nature(自然)與nurture(養育)做比較,看看兩者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大小。其實就是比較先天與後天因素,基因與環境哪個作用更大。這也是該片試圖討論的第一個話題。

 

參與該片采訪的那些與三胞胎有關的家庭成員,一致認為養育更重要。這好像也是社會的共識。

 

Bobby和David接受人物雜誌采訪。


影片中故事的發展似乎也證明了養育重於自然。三胞胎年輕時的鏡頭回放,仿佛是一個人。而現在接受采訪的56歲的Bobby和David卻已經是連一般兄弟的影子都不那麽明顯了,更不要說同胞兄弟了。對了,還有從來沒有在采訪中出現的Eddy:他34歲時就自殺了。三個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拆散同胞手足是否人性

 

故事講到這裏,影片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第二個話題的討論:為了科研,如此拆散同胞手足是否人性。

 

這個內容對三胞胎和他們各自的家庭來說是難以形容的痛,是一個不能接受的科研設計。令我吃驚的是,他們把三胞胎成長中的很多問題都歸罪於在6個月大的時候被分開。他們想象的是,出生後,三胞胎一直是生活在一個嬰兒床上的,在6個月時的某一天忽然被分開了,其負麵影響是終生的。

 

當初與這個實驗直接、間接有點關聯的科研工作人員,隻有兩個人願意接受采訪。這二位雖然也同意這樣的做法不人道,但他們同時又認為,這類研究有其科學價值。他們強調的是,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實驗的設計,而是需要了解,在50年代末,這並不被看成是很糟糕的事情,而這對我們獲得珍貴的科學知識絕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該紀錄片的說法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麽不發表實驗結果。Neubauer博士的維基百科網頁上的說法是,根據NPR(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報道,該實驗結束於1980年。那時的社會環境已經完全不同於最初開始實驗的時候了。害怕社會輿論無法接受這樣的實驗,Neubauer博士拒絕發表結果,並密封實驗資料直至2066。


 

實驗中還有什麽秘密?

 

Wright調查這個項目時,最先發現的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他了解到,她們的生母有憂鬱症病史,姐妹倆也有過。繼續調查,Wright發現凡是他找到的,生母都有過憂鬱症。Neubauer博士的研究到底包括了什麽,如果是單純的比較自然與養育,為什麽要專找有憂鬱症病史的呢?

 

從影片中的采訪來看,人們對這個實驗的結論期待極高。可是,對這種已經無法再重複的實驗,如果太迷信其結論,又缺乏新的驗證手段,會不會害處反而大於益處呢?還記得一直被引為經典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嗎?也是一個70年代初做的已經不可能重複的實驗。現在心理學界已經普遍認為,不僅該實驗的設計是有缺陷的,而且還發現實驗的參與者有作弊,所以其結論是沒有意義的。但這個實驗太經典,太有名了,現在要去除人們先入為主的概念真的很難。

 

現在擁有實驗記錄資料的“猶太人家庭和兒童服務董事會”在該紀錄片完成後發表了一個聲明:“我們不讚同Neubauer的研究,並對此實驗的發生深表遺憾。我們認識到參與這部電影的人們的巨大勇氣,我們感謝這部電影為這項研究的公共對話創造了機會。”

 

這是不是暗示,有可能提前公開實驗資料?還有多少個這樣的“實驗對象”渾然不知地生活在我們中間?不禁想到三胞胎中自殺了的Eddy在三兄弟“重逢”的最初時刻說的一句話:“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三兄弟能回答這個問題嗎?有任何人能回答嗎?

 

 

參考資料:

https://medium.com/s/trustissues/the-lifespan-of-a-lie-d869212b1f62

https://www.cnn.com/2018/06/29/entertainment/three-identical-strangers-review/index.html

https://people.com/movies/how-identical-triplets-separated-birth-twisted-adoption-experiment/

https://www.npr.org/2018/07/09/627260971/three-identical-strangers-tells-the-astounding-story-of-triplets-separated-at-bi

https://www.today.com/parents/three-identical-strangers-documentary-tells-triplets-amazing-tale-t133040

 

 

本文首發於“美國華人”公眾號(ChineseAmericans)(鏈接)

 
 

更多博文

我的文章係列
美國大學AA平權法案的前世今生及亞裔的何去何從
真的希望你過得好!
鮮為人知的癌症新說 – 正確解讀統計數據
如果當初嫁給他?
70年代大舅眼裏的上海
有這樣兩種中國人
什麽是民主,我們真懂了嗎?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看看我們都帶些什麽!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青島人生活簡單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表哥、表姐們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吃的特殊記憶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係列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 – 開篇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 – 後記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續) – 來自徐家姐妹的反饋

育兒篇係列
與女兒談戀愛、婚姻、生活
飛吧,孩子!
談海外華人到底該不該逼孩子學琴和中文
到底該不該推娃—老調新談

美國點滴係列
五角大樓文件事件真相(3)-- 美國媒體在最高法院鬥智鬥勇
我在美國占便宜的事 (一)戇人有戇福
美國點滴(七)也談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國點滴(二)紐約地鐵與上海地鐵之比較
在美國,保健品和藥品的關鍵區別是什麽?
美國黑人和白人對不公待遇的不同應對方式

美國教育係列
美國專家對聰明孩子與天才孩子的比較
美國高三學生的生活

ljin 發表評論於
用人做實驗,不告知實驗對象所有細節,並不爭得其同意,就是違背了人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