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山西行 4 應縣木塔,懸空寺

打印 (被閱讀 次)

兩天的五台山之行結束了,經曆了第一天的烏雲密布和第二天的太陽和雪花的瞬間交替,我們離開的這天天氣真正放晴了。蔚藍色的天空像洗過了一樣,不掛一絲雲彩。頭天的雪花還鋪蓋在路邊的山頭上,在太陽下發出銀色的光。我們驅車向著大同進發,今天的行程包括應縣釋迦塔和恒山的懸空寺。兩處參觀下來不由不讚歎千年前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巧奪天工,真正看到我們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文明曆史,由衷為我們的老祖宗驕傲自豪。

天晴了,蔚藍如洗的天空不掛一絲雲彩,山頭還覆蓋著白雪   

一出五台山便不見了白雪,大地已經返青  

應縣木塔

中午時分抵達應縣,我們從高速下來,繞道進城去參觀已有近千年曆史的應縣木塔。木塔真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因地名而俗稱應縣木塔,是迄今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有“世界第一木塔”之稱。木塔修建年代不詳,據專業人士考證確定為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由遼道宗賜名釋迦塔,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木塔為純木結構,耗材3000立方米紅鬆木,其建造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采用鬥拱結構,將梁、坊、柱結合成一個整體,全身無釘無鉚。塔高67米,底層直徑30米,呈平麵八角形,采用漢唐的重樓形式,看上去甚是雄偉。木塔頂部外牆掛著明成祖朱棣題禦筆“峻極神功”和明武宗朱厚照題“天下奇觀”巨匾,塔內有明、清以及民國匾額 54 塊。觀其外觀木塔為五層六簷,但內部實際是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各層均塑佛像。第一層的釋迦牟尼像高達11米,內槽牆壁有六幅如來畫像,門洞兩壁繪有遼代風格壁畫,其中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人物造像。曆經近千年的歲月,壁畫色澤依然鮮豔。第二層以上各層的平麵結構與一層基本相似,每層內槽均供佛像,塔身內的回廊有木質樓梯可登至塔頂。目前木塔已有輕微傾斜,因而不允許遊人登塔,隻有一層對外開放。

應縣縣城一瞥               

佛宮寺,始建於遼代具體年代不詳,寺內有聞名遐邇的釋迦塔。寺院建築早在地震中倒塌,現存建築是後來修建的

房頂三個戴高冠的小人是遼代寺廟風格  

應縣木塔經過了近千年風雨雷電的侵蝕,戰火襲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卻依然昂然挺立。民間流傳著種種故事,傳說木塔有玉皇大帝派火神爺和龍王爺送來避火珠和避水珠保佑,因此得以與世長存。洪水到了塔前會自然繞道,雷電也擊不到塔身,即使是戰爭年代炮彈打在木塔上燃起大火也自動熄滅。雖然是鬼神之說,但木塔的經曆的確也十分神奇。據記載元順帝時期,應州地大震七天,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嵬然不動。近代的邢台、唐山、大同等大地震均波及應縣,木塔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持續一分多鍾,木塔仍然巍然屹立。1926年閆馮大戰,木塔曾遭槍擊,中彈200餘發;1948年解放應縣,木塔被12發炮彈擊中而不倒,均可謂奇跡。是否真是玉皇大帝的避火珠和避水珠的保佑不得而知,但是用現在科學的解釋是堅硬的木材、傑出的建造工藝使得它屹立千年不倒。修建木塔耗用3500立方米的紅鬆木和榆木,榆木堅硬挺拔、鬆木不易變形,二者形成最佳結合。木塔的結構非常科學合理,塔身由下至上共使用了54種鬥拱,這些鬥拱為木塔提供了良好的抗震能力。卯榫咬合剛柔相濟,其特點是有著巨大的耗能作用,這種耗能減震作用的設計甚至超過了現代建築學的科技水平。但是再結實的木塔,經過千年來的戰火、風化和地震的破壞,塔身已經扭曲變形,並有100多處殘損,塔內所有柱子全部傾斜,急需大規模維修。自建塔以來,各朝代都有過大大小小的維修,然而千年古塔維修不是一件易事,稍有不慎便會對其結構體係造成破壞。1935年的一次維修工程,由於維修不當塔內斜撐的牆麵均被拆除,使得十年後塔身發生扭曲。因此維修方案需要特別仔細謹慎,有關部門遲遲不能決定。

雄偉壯觀千年不倒的釋迦塔       

《峻極神功》為明成祖朱棣題禦筆,《天下奇觀》是明武宗朱厚照欽題

塔內每層都供奉佛像,一層內大佛高11米                

第二層為眾佛                       

塔內門柱和四壁上的壁畫依然色澤鮮豔      

應縣木塔不僅外形雄偉美觀,建築工藝精湛,塔內還有一批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空白。最受佛教推崇的是佛牙的發現。文化革命期間大量佛像遭到破壞,應縣木塔內的佛像也未能幸免。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在二層和四層佛像肚子裏分別發現一顆佛牙舍利,這是佛教的聖物,驚天動地的大事。佛牙平常不對遊人開放,小高是山西本地人神通廣大,他有朋友在應縣當副縣長,托他的福我們得以參觀。據介紹全世界共存佛牙舍利4顆,除此處的兩顆外,還有一顆是斯裏蘭卡康堤佛牙寺內供奉的“錫蘭佛牙”,另一顆是中國北京西山靈光寺佛牙塔內供奉的“法獻佛牙”。

木塔為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據說佛祖當年涅槃有舍利子84,000餘顆分散於世界各地,目前中國存有19顆

懸空寺

記得兒時一張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絕壁峭岩上,幾根細細的木棍支起了一座寺廟,那奇觀令人震撼。有童謠稱之:“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從此懸空寺就印在我的心裏。懸空寺位於北嶽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今年的山西行我不由想到了這座奇跡的古寺,一定要過來親眼看一看。懸空寺建於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懸空寺原名“玄空閣”,取道教之“玄”和佛教之“空”。後由於寺廟懸掛在半空,“懸”“玄”二字同音,慢慢就叫做懸空寺了。傳說,天興元年北魏建都平成(今大同),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仙逝前留下遺願: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其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經過近一百年的努力,終於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懸空寺。

“危峰過雁來秋色,萬裏黃沙散夕陽”北嶽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翠屏峰是恒山第二主峰,景色蒼茫險峻。如今則是公路暢通,大貨車川流不息

終於抵達懸空寺了,遠遠看去寺院好像幾塊積木貼在懸崖峭壁上 

傳說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5年)李白朝拜五台山後來到恒山,望見懸崖上高高掛著的懸空寺,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眼前的奇景無法用詩歌表達,李白揮筆寫下“壯觀”二字離去。細看“壯”字,中間多了一點,後人戲說李白原意是此景比壯觀還多一點。

來到懸空寺前,絕壁上的寺廟真真地震撼著我。它像一尊精巧別致的玉雕,懸掛在刀削般的懸崖峭壁上,那麽險峻,又那麽的美好,恍惚間又好像有些不真實。寺院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寺院便巧妙地懸掛在了半空。殿樓的分布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雖為彈丸之地,但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僅152.5平米的麵積,可是寺廟該有的布局一點也不含糊:山門、鍾鼓樓、大殿、配殿一樣不少。整個廟宇分為一院兩樓,有樓閣殿宇40間,南樓有純陽宮、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樓有五佛殿、觀音殿、三教殿。兩樓高低錯落、淩空相望,之間以棧道相連。整個寺院依崖壁凹凸淩空而構,審形度勢,順其自然,看上去層疊錯落,但又井然有序。懸空寺的建造真可謂巧奪天工,奇特壯觀。我們不由讚歎懸空寺的選址之險,建築之奇,結構之巧,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一絕。在我的眼中它已不再是一座寺廟,而是一件奇特的藝術品。

無法言語的壯觀                        

懸空寺的建造可以用“奇、懸、巧”三個字概括。“懸”:寺廟殿閣表麵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木柱,其實許多木柱根本不受力,而是利用力學原理以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使得整個寺院懸掛在崖壁上。“奇”:懸空寺處於深山峽穀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陽光直射。它有五不到,風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陽曬不到、洪水衝不到、石頭砸不到。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巧”:整個寺院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淩空而構,因地製宜,順其自然,層疊錯落,井然有序。  

四月春風至,吹紅一樹桃花,吹綠一片白楊,吹皺一池碧水,也吹化了人們的心情

寺院很窄,隻能夠一人通行           

寺院由南北二樓構成,中間以棧道相連。南樓有純陽宮、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樓有五佛殿、觀音殿、三教殿

三官殿是懸空寺最大的一個殿,三官指賜福於人的天官,赦罪於人的地官,為民解厄的水官(圖片為網上借來)

殿內塑像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泥塑最高約2米,是懸空寺最大的塑像

三官之下站立侍女和臣子,以及天蓬元帥,龜蛇二將

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於南樓最高處,佛祖弘揚佛法時,聲音如雷鳴般響亮,故稱雷音殿(圖片為網上借來)

殿內殿木雕藝術精湛美觀   

三教殿位於北樓頂層,供奉孔子、老子、和佛祖,三位教主共聚一堂,是“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 (圖片為網上借來)

觀音殿位於北樓中層,氣勢宏大  

從琉璃瓦的顏色可以看出懸空寺的等級是很高的  

漂亮姑娘 發表評論於
佛像麵前明明有個牌子說:請勿拍照!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我是9幾年去的懸空寺,那時遊人很少。現在看樣子好像變了
大成人 發表評論於
2009年汶川地震後,有專家指導曾在2-3層內設置 懸重錘畫十字,來觀測塔身應變位移,不知其是否尚存,可知下落如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