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國”的人是賣國者?

打印 (被閱讀 次)

最“愛國”的人是賣國者?

在曆史上和今天,愛國與賣國並非冰炭不同器。在“家天下”的宋朝,那個“國”是誰的?當然是趙家的,不是嶽飛的。如果趙構自己都不愛這“國”,那誰還會去愛呢?

嶽飛當然十分忠君愛國。在當時,這“國”又不是他嶽飛的,如果他不“忠君”,犯得著去愛這個國嗎?正因為忠君,所以“忠”屋及烏,也就熱愛君之國了。

對尋常百姓而言,如果不是思想境界特別高的話,“國”之易手不過是奴隸換了個主人而已。新主人有時比舊主苛刻,但有時也比舊主寬宏,誰知道呢?至於變革之際的兵荒馬亂,燒殺淫掠,那是戰爭本身之害。內戰與外戰,哪個更殘酷戰禍更烈,官軍、流寇與胡虜夷狄,哪個糟踐百姓更厲害,也是沒有一定的。對於老百姓來說,“戰爭與和平”問題之關切利害,實遠甚於“國”之存亡問題。所以老百姓反戰愛和平大概是比較普遍的,但是否愛國”就難說了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宋高宗以謀反罪名賜死嶽飛,宋孝宗為之平反。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嶽飛等等。但恐懼將領權力過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采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大部分時間都是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嶽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麵,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麵。

宋孝宗趙眘(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為南宋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太祖之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宋孝宗是自宋朝的帝位淪入宋太宗之手後,終於恢複由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時隔186年。孝宗也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同時期的皇帝是金朝的金世宗。

嶽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與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複鄭州、洛城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紹興和議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後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

嶽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嶽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複失地。嶽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其不朽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嶽飛著作編成《嶽忠武王文集》。

宋孝宗剛一即位,就表現出勵精圖治,積極備戰,恢複河山的意圖,迫切需要收攬民心,激發士氣,為抗金英雄嶽飛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於是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他就下詔為嶽飛冤獄平反,追複官職,恢複名譽,將遺體依禮改葬。

宋孝宗為嶽飛平反的詔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迫複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在這封詔書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說嶽飛是被冤枉的(“坐事”),還提到趙構對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聖意”)為嶽飛平反的。

如果把中國幾千年的版圖進退,以動畫手法作表現,就會發現:中國的疆域在一直變化著,以漢唐、元蒙、清為最大,近二百年又開始縮小。我們如果立體地觀察,還會發現國家的繁榮穩定決定了疆域是擴張還是萎縮。

宋帝國國運不濟時,謝太後直接派人向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伯顏接受了,蒙古最初的目的並不一定要消滅宋帝國,隻不過要求宋帝國像安南王國和高麗王國一樣,作一個臣服的外藩。可是,當蒙古使節廉希賢一行前往浙江杭州談判,走到浙江安吉南時,卻被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這已經使事態惡化,謝太後在驚恐中,急再第二次派特使,到已經陷落了的江蘇南京,向伯顏解釋誤會,保證嚴懲那個守將。伯顏於是第二次派出使節張羽,走到江蘇蘇州,又被另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伯顏怒不可遏,他發現他麵對的是一個不可理喻而又狡猾凶惡的野蠻部落,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的軍隊前進。這就是愛國者對中國人民的重大貢獻。

一個民族在國力鼎盛及立國之初,都是具有充分的活力與擴張性的,到了統治的中、後期,往往保守甚至失守。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源在統治者身上,一個賢明的開國之君是謙和的,可以與民同利而同欲,做到萬眾一心。而亡國的昏君則不然,私利已閉塞其視聽與心智,他們的種種醜行惡政,都是為滿足一己私利而行。這兩種境界,導演了幾千年的興亡悲喜劇,而無辜百姓們成了替罪羊,承擔著往複無盡的劫難

這種因果循環的事例在史書上被大書特書,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為集大成者,老夫子想用傾注其畢生精力的著述來為統治階級磨一麵鏡子,讓這些肉食者長點智慧,吸取點教訓。

我敬佩司馬光的執著精神與驚人的毅力,更敬重他的愛民苦心。曆代統治者如果能讀懂書中的真言,並身體力行的話,中國少換幾次朝代,少幾次大破壞,百姓少受多少煎熬與勞役,資源少破壞多少?每個新統治者上台,足下無不踏著幾千萬顆奠基的頭顱!中國的積貧積弱,與改朝換代造成的大破壞息息相關。

賣國者,要在大人物中找,中國老百姓手中不掌握國家的土地、外交,他們手中沒有國家機密。大人物就不一樣啦,帶著巨額的美元,裝著國家的絕密信息,到哪裏都是貴賓啊。有些人,在位時就大賣特賣了,不是一般的賣,賣的既偉大又光榮。

愛國者往往比賣國者更為可拍,愛國者站在所謂愛國的高度,在進行有損於國家利益的行為,愛國者往往意識不到其行為是在有損於國家利益。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將愛國與愛黨相混淆。絕大部分的國民對於政治、軍事、外交等不是很了解,且易於受到蠱惑與煽動。絕大部分的國民是愛國的,當愛國主義高漲時就容易演化成為民族主義,當民族主義不幸地發展成為極端的民族主義時,就有產生軍國主義的危險。

dqdeer 發表評論於
學習了。第一次聽說宋朝“愛國”官員私自殺死蒙古使節。 能在哪本史書或文章中找到嗎?

我也很想知道。。
共-產-黨 發表評論於
為什麽要老百姓愛國?
如果這個國家(實際上是政府)能給老百姓帶來和平,自由,民主(而不是獨裁,壓製)和公平的環境,老百姓自然會愛。
如果相反,那換個國(政府),對老百姓而言,又有何不可?
無論從曆史,還是現實,政府未必一定要本族人構成。本族人殘暴的多了去了。
國(土地,人民)永遠存在那裏。怎麽賣?所謂的“賣國”,實際上是出賣老百姓的利益,如此,老百姓能從心裏答應嗎?

fonsony 發表評論於
老謝大錯特錯、外族的侵略與本族換朝是百分之千不同觀元清當時殺 漢人殺得不赤樂乎、、鬼子南京當殺雞
luck86 發表評論於
照這個道理,順勢而為,做侵略者的順民最愛國了???
lio 發表評論於
好文!


Wiserman 發表評論於
。。。
等到國力強大不受任何外力幹擾時、人民生活富足康樂時,再放寬“中國式的民主”和自由,大眾都有了高度的自覺意識,人民的幸福 才是有保障的!
Wiserman 發表評論於
在中國(廣義)、民族的利益應當高於國家的利益,
如: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就是要拯救中華民族用的,毛澤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要拯救中華民族用的,
當年國共生死決戰、漢賊不兩立 是不對的,
所以內戰是中國的悲劇;
而從政者必須要有一些人來支持、共同為一個目標奮鬥,習近平需要大量誌同道合的工作者,他就致力於共產黨員的培養,同心合力的為人民服務;
等到國力強大不收任何外力幹擾時、人民生活富足康樂時,再放寬“中國式的民主”和自由,人民的幸福 才是有保障的!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未必。最賣國的是愛國的倒是常見。
J_man 發表評論於
意大利人普蘭諾寫的《蒙古史》中,說蒙古軍是不守信用的。攻打西亞國家時,放言隻要投降就不殺,但是城門一開則大開殺戒。另外,投降換來的和平永遠是假和平,征服者可以隨時改變主意,全力抵抗才是上上策。
槍迷球迷 發表評論於
學習了。第一次聽說宋朝“愛國”官員私自殺死蒙古使節。 能在哪本史書或文章中找到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