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還是遊記小說?

釣魚是人們最喜愛的室外運動之一。它不但能給釣魚者以舒展的好心情,也讓釣魚者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裏,盡情享受那種沒有人為壓力的自然衝動。
打印 (被閱讀 次)

作者:漁魂王

關於遊記小說的發展先從中國古時候說起。雖然吳承恩在明朝中葉寫的《西遊記》是神話故事的組合,該小說的主線其實就是旅遊線,有著遊記的影子。到了十八世紀初,清朝中葉,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裏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走親訪友中發生的,使得這部小說又有了遊記小說的雛形。到了清朝末年,劉鶚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具有遊記風格的長篇小說《老殘遊記》。
 
放眼世界,以遊記形式寫的小說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在十七世紀初,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一位水手航海經曆的啟發下寫的長篇遊記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又比如,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在十七世紀初寫的,以大人國和小人國幻想故事聞名於世的遊記小說《格列佛遊記》,再比如,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在十八世紀寫的兒童幻想小說《湯姆·索亞曆險記》。但我最喜歡的帶有明顯的遊記色彩的小說莫過於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十八世紀寫的《神秘島》,《海底兩萬裏》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了。
 
然而,上述的遊記小說基本上與真正的旅遊無緣,缺乏記實性,裏麵的故事大都是虛構或幻想出來的,有著通俗小說的特點,言情小說的風味。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作者旅遊經曆為基本結構或素材,以記實為特色,以隨筆,散文和敘事等多種文體為表達方式,以明確的旅遊時間地點為小說骨架,以旅遊中發生的故事,曆史的故事,自己的感想與回憶,文化的淵源,詩歌,當地民間風俗習慣和傳說等為小說血肉的近現代遊記小說才羞羞答答含情脈脈地出現在人們麵前。
 
由於近十幾年來計算機技術井噴式發展,世界似乎像早產兒過早地進入了信息時代。伴隨而來的是旅遊業盛行於世。尤其是中國,隨著經濟增長,人民生活的提高,中國人民紛紛衝出國門,到歐洲美洲非洲奧洲去,到遊輪上去,到深山老林去,到奇峰異石上去,到旅遊最需要的地方。於是,世界上凡是能稱為景點的地方,無論大小,都踩滿了中國遊客的腳印,且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從不間斷。因此,對旅遊的體會和感想層出不窮就不奇怪了,再加上計算機手機人手一部,關於旅遊的散文,隨筆和各種各樣的記錄性文章便應運而生,災年蝗蟲般滿天飛舞。這樣一來問題來了。什麽樣的遊記文章才能稱得上近現代遊記小說呢?
 
我認為近現代遊記小說與其它遊記文章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除了有旅遊路線的框架外,還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小說或故事成份;而後者則偏重於對旅遊自身的描述,包括景點路線圖,自然景觀,景點曆史,以及自己對旅遊的感想等。許多時候,遊記文章(包括散文和隨筆)其實就是一本流水賬,一張導遊圖而已。
 
為了對近現代遊記小說有更深的認知。借著這個機會,我給大家推薦兩部當今世界最著名的近現代遊記長篇小說《在路上》和《靈山》。
 
先說說《在路上》。
 
這部近現代遊記小說是由"垮掉的一代"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所寫。據記載,傑克·凱魯亞克旅遊回家後,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裏,在打字機旁日夜操勞,一幹就是三個星期,終於在三十多米長的打字紙上打出了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長篇小說。至今為止,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近三十種語言。由於供不應求,每年這部小說的再版印刷數量仍然高達十幾萬冊。
 
那麽何為"垮掉的一代"呢?"垮掉的一代"指得是一群作派上自由散漫,生活上潦倒,精神上頹廢,對自由竭力追求,並集吸毒和玩女人等惡習於一身,敢於對主流文化價值觀挑戰的一群年輕的詩人和作家。而由他們寫的小說被人們統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小說,其代表作就是傑克·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在路上》。
 
讀過《在路上》的朋友不難發現,雖然這部小說的基本框架與成千上萬的遊記記實,散文和隨筆幾乎一樣,既都有旅遊的路線圖(隻不過,小說《在路上》的旅遊路線不停地變換。包括兩次紐約到舊金山的往返,一次紐約到墨西哥的往返和一次紐約到丹佛的往返。其間路過的美國城市和鄉鎮更是數不勝數),又有對沿途所到之處的人為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描述。但不同的是作者把構成小說的元素巧妙地融進了這個旅遊框架裏,使得這部遊記與小說不可分開,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有精神層麵的追求,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心靈深處的挖倔,美國夢的想往,以及從人生價值的角度出發,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對主流社會進行的挑戰。這部小說通過主人翁的不停地旅遊,永不滿足,不但反映了許許多多年輕人對自由的渴望,而且還有各種層次的隱喻。不像其它遊記文章那樣單一,那樣隻專注於對旅遊點現狀和過去曆史的描述,那樣隻專注對自然景觀的敘說,那樣隻力求對旅遊所見所聞有感而發的個人感想。
 
那麽《在路上》的小說元素到底在哪裏哪?我認為它閃耀在旅途中許許多多親眼目睹的趣事裏,活躍在各種各樣的回憶裏,飛馳在千奇百怪的奇聞裏。它既包括吸毒,抽大麻,又包括一夜情和嫖妓;既有窮的不得不搭車,露宿街頭,又有不得已的偷汽油,偷皮煙,偷拿麵包皮和奶酪;既有與朋友們狂歡,又有對女人的勾引;既描述了朋友間肝膽相照的友誼,又描述了為了生存而打工,當警察的經曆;既有沉迷在各種酒吧,又有陶醉在各種音樂會和家庭舞會裏。除外,這部小說還是美國那個時代國情的真實寫照或記錄。比如,它告訴讀者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汽車已經家庭化了,那時候的物價也低的驚人,比如,威士忌十美分一份,啤酒五美分一份,看電影也隻不過三十五美分,並且可以看一天。
 
雖然《在路上》看起來是一部遊記小說,其實它具有非常深的精神層麵,它是對那個年代許許多多年輕人心靈的探索和揭示,而那些朋友之歡,歇斯底裏的發作,吸毒抽大麻,偷東西,甚至偷汽車,以及無所畏懼的性愛,不負責任的交女朋友等等,隻不過是作者為了在美國這個自由社會裏尋找答案而故意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小說第一章開頭裏的一句話,“Everything belongs to me because I am poor”,已經表達了作者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對自由的追求,對實現美國夢的渴望。它直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因為我一無所有,我便擁有一切。"但這句話遠不止這些,它在暗示,而且是精神層麵的暗示:"因為我一無所有,我不怕失去什麽,我便有勇氣去追求自由,便有追求任何生活的可能。"
 
應該指出的是從上個世紀中期到如今,成千上萬屬於"垮掉的一代"的文學青年寫下的作品狂風暴雨般地衝刷了西方文學,甚至整個世界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被公認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可以這麽說,如果你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你一定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垮掉的一代"小說的影響。如果你連一部"垮掉的一代"小說都沒有讀過,你隻能被貼上孤陋寡聞的標簽。為了彌補你的不足,我建議你和我一樣臨時抱佛腳,讀一讀"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這的確是一本文學愛好者必讀的書。
 
接下來再聊聊長篇小說《靈山》。
 
這部一九九零年發表的小說是法國籍華人高行健寫的。該小說一出版,便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外國讀者紛紛搖頭晃腦,驚歎著:"哇!原來中國有這麽多深藏不露的曆史文化呀!"十年以後,高行健又用這本《靈山》做為敲門磚,敲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門,為華人贏得了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從小說結構上講,《靈山》與《在路上》幾乎一樣,都是以旅遊為框架,裏麵融進了小說元素 。從小說的精神層麵上講,《靈山》與《在路上》也幾乎一樣。《在路上》裏主人翁隻所以去旅遊,其目的是追求美國夢,追求自由的最大化,為了自由而旅遊。《靈山》裏的主人翁是在遭受人為的政治打擊下不得不去旅遊,去追求"靈山",去尋找廢除束縛自己心靈的枷鎖,其目的也是為了自由,使自己壓抑的內心世界在尋找中國文化源流中得到釋然。顯然,小說《靈山》借鑒了《在路上》的結構模式。所以,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靈山》就是中國版的《在路上》,雖然兩者相比,《在路上》表達的精神層麵的東西更多,是開放的,是狂風暴雨式的,更當代化和年輕化,而《靈山》的表達是含蓄的,委婉的,溫文爾雅的,偏重於文化層麵的,偏重於對中國文化源流的追尋。
 
此外,在小說《靈山》中,高行健應用了先鋒派小說家慣用的敘事風格和方式,即在敘事過程中插入神奇和怪誕的人物,情節和理念;故意把敘事疑念化;故意強調故事中生活表現的不穩定性;故意中斷故事的連續性;不刻意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在敘事形式上,高行健采用了小說,散文,隨筆和戲劇並存的寫作手法和簡潔明了的寫作語言,並加入了頌歌式的排句。

尤其吸引讀者眼球的是作者在這部小說裏巧妙地利用"你和我"這兩個人稱,牽出了兩條敘事線,主導了小說的內容和故事情節發展的跌宕起伏。其中,"我"為敘述曆史文化和尋找中國文化根的主線(文化線);而"你"則為一條以性愛為主的輔助線(性愛),用以緩解主線過於沉悶的情緒,減少主線在敘事上的枯躁。

從"你"這條性愛線出發,"你"與一位想自殺的女子在旅遊途中邂逅。然後,"你"盯住對方不放,利用花言巧語和講故事最後和她產生了情緣。在接下來一係列的性愛過程中,"你"和"她"都表示了自己的性愛觀與戀愛觀,互相質問彼此的人生觀。最後,在故事的啟發下,在互相交流的影響下,"她"變的堅強,並貌然決然離開了“你”,給讀者展示了脆弱的心理如何逐漸轉變為堅強的過程。

然而,有意思的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我","你"和"她"也可以看成一個人。其中,"我"和"你"是小說主人翁本人,而"她"實際上是小說主人翁心中的影子,通過"她"與"你"的交談和爭論來表達小說主人翁內心的矛盾,糾結和鬥爭。

從表麵上看,"你"引領的性愛線,與"我"引領的文化線沒有關係。其實,"你"是通過一串串匪夷所思的故事來表達中國文化曆史的,是對"我"這條文化線的補充,使得整部小說的文化底蘊更加飽滿,體形更加突出,肌肉更加粗大膨隆。 總而言之,隨著小說敘事的推進,"你"和"我"互相交錯,互相纏繞,互相彌補,再加上"她"的出現使得小說更具有戲劇性。

我認為《靈山》這部小說最大的看點是以"我"為代表的主線。這條主線給讀者提供的信息太豐富太多彩了,以致使得讀者讀完這部小說後目瞪口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的展示包括性愛,民歌民謠,道教佛教,寓言,傳說,魔幻或夢幻的片段,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禮儀,新奇的曆史片段和大自然時過境遷的破壞與變化。
 
另外,這條由"我"引領的主線給讀者展示了一條漫長的文化線。這條文化線從青藏高原開始一直到東海之濱,其中包括雲南和貴州,又從浙東一直到江蘇。它通過無數鮮為人知的傳奇式的民歌,傳說和故事給讀者呈現了知之甚少的中國文化。按高行健自己的話講:"在當今中國官方宣傳的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裏沒有提到的文化,在《靈山》這本書裏被展示了出來。"人們通常認為黃河是正統的中國文化,而《靈山》則告訴讀者,正統的中國文化其實始終是一個多民族的,多元的,多源流的文化,而長江流域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源流。
 
許多讀者,包括許多作家在內,把《靈山》貶得一錢不值。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讀懂《靈山》要表達的文學理念,更不知道如何理解《靈山》這部小說深層的內涵和隱喻,包括精神層麵的,文化層麵的和人文層麵的。

大多數情況下,讀者閱讀小說(包括古典的和現代的)的目的是文化消遣,通過閱讀找故事裏的樂子,找故事裏的幽默語言和段子,找故事裏自己的影子,通過閱讀追求心理上的共鳴。如果根據上述的標準評判一部小說的好壞,《靈山》這部書卻很難夠格,達到標準,這就是為什麽許多讀者不喜歡《靈山》的原因。然而,如果你的讀書目的是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識,是對小說更深層的東西感興趣,包括小說的內涵,哲理,暗示和隱喻,那麽小說《靈山》則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好書。為什麽?因為《靈山》是一本描寫旅遊的書,描寫中國文化的書,描寫中國曆史的書,是現實小說與中國文化和曆史的結合體,是一部表麵上看起來平平淡淡,裏麵卻金光閃閃活靈活現的小說,是一部引導讀者尋找中國文化根的奇書。

《靈山》雖然是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竟然成了一部外國讀者一片叫好,中國讀者不屑一顧的的書,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其實想想也不足為怪,這種情況與大陸現在的讀書浮躁不無關係。現在的中國,許多人對讀關於文學的書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黃段子,言情小說中的色情部分,搞笑的短文章,忽悠的短文章等等,很少會耐著性子把一部小說完完整整地讀完。不信,你旅遊時留心看看,那些埋頭讀書的遊客基本上都是外國人。

有的作家還把《靈山》與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作品相比,說什麽比起莫言的小說,這本《靈山》要扔。雖然一千個讀者眼裏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比喻未免有點太荒唐。評判一本小說的好壞最主要的標準之一是它的信息含量和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就拿莫言發表的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紅高梁家族》來說,它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土匪納入了中國抗日力量之中,改變了人們對土匪的看法。莫言寫這本小說時,除了借薦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手法外,還使用了通俗小說的敘事方式,使得故事情節一環套一環,讀起來引人入勝。但遺憾的是這部小說與許多其它中文小說一樣,存在著信息量不足,以及遇到敏感問題就躲避,就跳越等缺點。而《靈山》則不然,它有點類似於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書中包含的信息量太多,多得令人頭脹,一時無法消化,而且都是文化層麵的,所以很難讀懂,有時給讀者一種迷路的感覺。此外,這部小說幾乎沒有通俗小說的影子,沒有遇到敏感問題就躲的現象。為此,我仔仔細細讀了《靈山》兩遍才終於明白了作者寫這部小說的意圖,才讀懂了小說更深層的內涵,才發現了這部書的真正的價值。此外,《靈山》的貢獻還在於它給讀者展示了中國文化鮮為人知的一麵,而且在小說的表達上有獨特的創新,令人咂舌。所以,就對中國文化貢獻,小說表達上的創新和信息量多少而論,《靈山》與《紅高梁轉》誰輕誰重,一目了然。

如此說來《靈山》應該是一部十全十美的小說?回答:"當然不是。世界上任何一部小說都有缺點。"我認為《靈山》整部小說裏至少有四五個章節都是舞台劇的台詞或排句,都是作者內心的呐喊,與小說的主題內容似乎並不兼容,有贅述的嫌疑,在某種程度上會消弱讀者閱讀的興趣。

文章寫到這裏,我想許多讀者可能不認同我對《靈山》的看法。如果是這樣,不妨花點時間讀一讀這部書,提出你自己對這部小說的見解。千萬不要小說還沒有看完就指手畫腳啊!

兩眼墨黑 發表評論於
城裏少見的好博文
cng 發表評論於
高行健好像已經被世界遺忘了,這好像對《靈山》的價值也是一個注腳。
.川曄 發表評論於
謝謝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