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覺人生太苟且,不妨讀讀陶靖節

全球有6000多萬華僑華人,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讓我們攜起手來做朋友!
打印 (被閱讀 次)

如覺人生太苟且,不妨讀讀陶靖節

原創 2017-11-17 華偉 曆史的囚徒
 
 你是你夢想路上的唯一高牆,越過去,全世界都能看見你的光亮——題記

一直以來都有些迷惑:像王維、王安石和蘇東坡那種巨咖,一次次創造出人類的精神高峰,才情萬丈,挑剔無比,誰又能成為他們共同的偶像?

那個名字隻能是陶淵明,一個謎一樣的男人。

後人為了緬懷他,私下給他定了個諡號:靖節。

一個人的名字,寄托著長輩的期待,很多時候反差巨大;但他的名號,一定是精準的,能概括其一生的誌趣和成就。

陶淵明,愛花而好酒,閑靜有節操,曆史再無第二人。

如覺人生太苟且,不妨讀讀陶靖節。

01

兒時的陶淵明生活在祖上的榮光之中。

陶家的子嗣很有貴族氣息,雖然是沒落貴族。

淵明有一個威震天下的曾祖父陶侃,還有一個譽滿江湖的外公孟嘉。

這兩位長輩,一武一文,一個建功立業,一個崇尚自然。

他們頗受世人景仰,更是陶氏家族的偶像和驕傲。

在有些落寞但依然寬敞的祖宅裏,父親常常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給他講那過去的故事。

“永遠要記得,你爸爸的爺爺叫陶侃,他當過大司馬(軍隊最高長官),”父親頓了頓說,“你媽媽的爸爸叫孟嘉,他是一個是名滿天下的公共知識分子。”

年幼的淵明自豪地點點頭,不再像其它小孩那樣竄來竄去,開始靜下來讀書。

從曾祖父開始,陶家的運勢就開始逐代遞減——淵明的祖父還做過太守,到父親這一輩已經絲毫沒有名氣,家族的希望全壓在淵明身上。

他確實很有讀書的天賦,一本《山海經》,他倒背如流。

更重要的是,他初步養成了讀書和思考的好習慣(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

公元363歲,淵明八歲,父親去世,他和母親、妹妹的生活更加拮據。

養不起孩子,母親隻能帶著他們回娘家。

那段時間對淵明的成長來說極端重要——外公家中的書特別多,他想看什麽就看什麽。

當然,那些書跟外公孟嘉瀟灑不羈、本真疏放的名士風範相比,又算不了什麽了。

孟嘉是魏晉風骨集大成者,是有追求的知識分子的活標本。

跟隨著這樣的外公,淵明的思想感情和生命情調,也慢慢發展定型。

縱觀他的一生,生命裏充滿了矛盾。

有時候他“猛態逸四海”,欲濟天下蒼生;

有時候又“性本愛丘山”,堅決退隱田園,。

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的情緒,充滿了他的一生。

2

陶淵明的官場生涯,跟幾封辭職信有關。

兩晉時期,社會階層嚴重固化,“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

雖然陶淵明是名門之後,但不管他多有才華,多麽努力,卻始終隻能是庶族。

深受儒學浸染的淵明,信奉大濟蒼生的真理。

但直到29歲,他才走出書房,成為一名正式公務員(江州祭酒)。

他認為自己終於可以有施展的空間了,但很快他發現自己錯了。

“祭酒”分管好幾個地方部門,有一定權力,對一個仕途剛起步的年輕人來說,算可以了。

但他遇到了一個很不靠譜的領導,王凝之。

這個名字大家很陌生,但說出他父親的名字可以嚇死你:王羲之。

王羲之一輩子不太得誌,經常約朋友喝酒,醉臥長亭,暢談人生,某天喝大了,還寫出了中國書法第一帖、神作一樣的《蘭亭序》。

但他的兒子確實很差勁,作為一市之長,王凝之癡迷“五鬥米道”,後來還挪用水利專款,作修道觀之用。

淵明怎麽勸,王凝之都聽不進去。

這樣的領導,可惡!淵明年輕氣盛,回家就氣呼呼地寫了一封辭職信。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投奔荊州刺史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卻發現這個領導一直蓄意謀反。

這樣的領導,可怕!他一直想退出這場危險的遊戲,時逢母親賞花時墜井而死,他趕緊寫信請辭,在家閑居。

三年丁憂期滿之後,他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劉裕這個人,也想當皇帝,為了實現這個人生的小目標,他殺了不少人,幹了很多見不得人的勾當。

這樣的領導,可悲!淵明不想晚上做惡夢,再次提出辭職。

他開始覺得,官場處處險惡。

他總結那些次跳槽,都是“不堪吏職”。

離開就離開吧。

看人臉色,仰人鼻息,他實在是受不了那個氣。

3

告別身不由已,他回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田園,盡情地吮吸雨露和陽光。

唯有安靜的田園生活,才是他的樂土和心靈歸宿。

被視為官場失敗者的陶淵明消失了,一個偉大的田園詩人誕生了。

南山是他的隱身之所,在那裏,他有9間草屋,30畝薄田。

每天開荒、砍柴、種麻、除草,累了,就坐下來喝口酒,接著幹。

是的,你沒看錯,別人做農活累了就喝口水,陶淵明是喝酒。

白天,他坐在田埂上喝;入夜,他坐在滿天星光下喝。

真正的天地人合一。

他覺得,一個人邊勞動邊喝酒,更能夠悟透人間的真理。

六首《歸田園居》是他的感悟之作,

因為寫得實在太好,現在將第一首全錄於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小時候就不隨大流,我生來就熱愛自然。

失足落入仕途羅網,轉眼離田園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山林,池魚向往從前深淵。

我在南山開墾荒地,保持拙樸歸耕田園。

繞宅方圓十餘畝地,加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屋簷,爭春桃李列滿院前。

遠處村舍依稀可見,裏麵飄蕩嫋嫋炊煙。

深巷傳來幾聲狗吠,樹上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沒有塵雜幹擾,靜室隻有安適悠閑。

久困樊籠毫無自由,今日總算歸返山林。

有時候,他會想起那些官場的人,官場的事,心裏還是矛盾。

一方麵,覺得自己終於從汙濁裏爬出來;另一方麵,感覺自己不才不遇,免不了要歎幾口氣。

《雜詩》就表現了他歸隱後的政治苦悶和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他是個非常熱血的男人,歌頌精衛、刑天的《讀山海經》裏,有一句“猛誌固常在”,其實也是他自己的寫照。

一個男人,誰不想成就一番功業?但時運不濟,他隻能讓自己的背影消失在田間地頭。

從官場轉向田園,他反而愛上了勞動,也愛上了那些生存艱難卻一直在堅持的百姓,他寫了大量的詩賦來表達這種感情。

此前,文人與農民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農民的生活和感情往往被文學作品忽視,是陶淵明砸碎了這塊堅冰。

他樂於做一個農夫,為此寫了著名的《五柳先生傳》,這篇作品沒有具體描述生平事跡,重在表現生活情趣,讀者們看慣了無病呻吟的詩賦,眼前不由得一亮。

後來,現實已經擋不住他思維的腳步,他寫了一個短篇科幻作品《桃花源記》,記錄一群躲避戰亂的人,生活在一片桃源樂土——他們不是神仙,隻是比世人多了些率真、純樸和堅持。

他在現實中也夠堅持。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一家人隻能暫時住在船上。

火災沒有擊跨他,反而令他更加堅定——他不僅重蓋新居,還在屋子周圍種了數不清的菊花。

久久呆坐菊叢之中,他滿心欣喜。

磨墨提筆,他寫下了那首千古名篇,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伯樂——南朝蕭明太子

4

跟人類社會出現的諸多大師一樣,陶淵明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太大名氣。

事實上,中國曆史上被塵封、被淡忘的作家,還有很多很多。

陶淵明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重磅粉絲、隔世知音蕭統。

蕭統貴為南朝梁太子,是一個文學發燒友,他自費辦了一份皇家文摘,專門搜集古人散佚的詩文。

一天,  他在深宮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忽然淚流滿麵,

世界上居然還有這麽淡這麽真的人,還有如此接地氣的詩賦!

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動著蕭統,令他激動不已:我要把這個人介紹給全天下——

在他有限的30年生命裏,他堅定地為陶淵明作傳,對其作品進行整理、研究和評價。

當時,在江西老家的墳墓裏,陶淵明已整整沉睡了100年。

隨著蕭統的介紹,陶淵明聲名大振,粉絲越來越多。

到了唐宋時期,在一些超級粉絲的引領下,陶淵明儼然成了人們的精神偶像。

李白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

杜甫說,“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詩畫俱佳的王維是陶淵明的超級鐵粉,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

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

天才的蘇東坡,一輩子更以陶粉自居,抄寫陶詩無數遍。

他滿懷深情地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

蘇東坡不僅愛陶詩,還愛上了陶淵明這個人。

他一輩子寫了《和陶止酒》《和陶九日閑居》《和陶形贈影》等109篇和陶詩,如果沒有精神上深切的愛,他做不到。

跟帖的大咖名單,還可以列上一長串:韓愈、白居易、林逋、許顗、楊萬裏、王安石、朱熹、薑夔……一直到當代的魯迅、梁啟超和梁實秋。

印象最深的是梁啟超,他說:“自然界是他(陶淵明)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5

陶淵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酒徒。

有一次,老婆征求他的意見,下一季地裏種什麽?

陶淵明微笑著回答:全部種上秫米(因為可以釀酒)。

夫人知道他的用意,嬌嗔道:不行,就一半!

一個人不能隻喝酒,不吃飯。

但似乎陶淵明就可以,一天,他正在釀酒,市委一個領導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巾漉酒,完事之後,仍將頭巾罩在腦袋上,然後才去接待來客。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作家,他總喜歡用微醉的語態來看待世間的人與事。

或歎息汙水橫流的的上流社會,或反映官場仕途的陰險醜惡;

或表現退出官場後的怡然自得,或透露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但他不想憤怒,因為每一分鍾的憤怒,都會喪失60秒的快樂。

於是他開始喝酒,隻有喝酒的時候,才能忘記人生所有的不快。

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喝,就采了一把菊花,坐在家門口思考人生。不久,遠遠看見一個穿白衣的人走過來,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天大醉。

還有一次,好友慧遠法師請陶淵明前去一敘,陶回複說,在寺廟裏嘮嗑,就不能喝酒了,除非寺院能破戒。

說完,他笑了笑。

他喜歡微笑——開心了就笑,不開心了,呆會再笑。

考慮再三,慧遠法師還是為他破了戒,後來,淵明果然在寺廟裏喝得不省人事。

《陶淵明集序》中評述,“陶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可以說,沒有酒,就沒有陶詩的流光溢彩。

一半清醒一半醉,這是陶淵明找到的人生勝境。
6

官場從來不是詩人的樂園,但有時候需要詩人來撐門麵。

辭職後,他開始在體製外享受快意恩仇、清苦沉靜的生活。

他刻意要忘記官場,官場卻沒有忘記他——各方發來的offer不斷,聽說有這麽一個奇人,到任地方的官員都想結識他。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當朝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不出;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擔任江州刺史,剛履新便前去探望淵明;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擔任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成為好朋友;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軍人檀道濟前往探望淵明;

對這些心態各異的官場中人,淵明淡然處之——一起喝酒、彈琴、賞花、聊天,可以;請我出山任職,沒門。

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趣聞軼事,從中可見陶的名士風流。

彈無弦琴。他有一張可折疊、無裝飾的無弦琴,每逢飲酒聚會,他總會撫弄幾曲,表達心中意趣。別人問他為什麽彈無弦琴,他隻回答三個字,“我喜歡”。

伸腳革履。陶淵明沒有鞋,總是光著腳丫子,王弘吩咐下屬幫他做幾雙。下屬去問陶淵明腳的尺寸,陶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顏公付酒錢。顏延之的陶淵明的好朋友,有一次經過陶淵明家,接濟他2萬錢,一轉眼陶就把錢一分不剩地給了酒家,這樣以後可以隨便去喝酒。

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論貴賤,隻要有人拜訪陶淵明,隻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

有時候,他也會覺得慚愧——由於自己堅持不仕,沒有收入,家人經常挨餓。

可是,他又不願意委屈自己——如果一份工作幹得不開心,為什麽要去削足適履?

世俗生活讓他矛盾,讓他痛苦。

德國哲學大師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痛苦。

即便痛苦,也要忍耐。

不管出世入世、順境逆境,有一點陶淵明始終沒有變過——

真實地麵對自己,超越自己。

7

通讀陶淵明100多首詩詞和辭賦,可知他的人生樂趣在於:看書,寫詩,交友,彈琴,種花,喝酒。

生命是一場狂歡,每個燃點都會帶來一場絢爛。

從他身上,可以學到很多很多。

學習他什麽?

1.人要有骨頭,更要有骨氣;

2.守著內心的淨土,不要讓人世間最黑暗的東西吞噬了它;

3.人格魅力、文化底蘊和生活情趣這三樣東西,即使用一生時間修煉也不為過;

4.不戚戚於貧困,不汲汲於富貴;

5.聰明的人做心中的自己,愚蠢的人做他人眼中的自己;

6.從平淡中尋找綺麗,從苦悶中尋找快樂;

7虛名是人世間最騙人的東西;

8.生活會粗魯地雕刻我們,切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9.人活於世,要憂國,更要樂天;

10.人生的煩惱總量是恒定的,與你的職業和出身基本無關;

11. 最糟糕的生活狀態不是你過得很悲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麽,甚至什麽都不想要。

在人生最艱難、最矛盾、最痛苦之處,陶淵明總能用他的天賦和敏感,為我們趟出一條路。
 

8

他是人類曆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更是一個行為藝術家。

讓我們再回到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

看到4個年幼的兒子嗷嗷待哺,淵明的心很痛,為養家糊口,加上長輩一直規勸,他決定再試一次——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

……

那天冬天大雪紛飛,上級派出的督郵到彭澤視察,這位督郵不知道叫什麽名字,但也許曆史應該感謝他,因為正是他,最終讓淵明徹底告別了官場。

這個人官位很低,粗俗傲慢,愛在領導麵前說三道四,對此,淵明早有耳聞。

手下勸他說,這個督郵得罪不起,還是按照慣例,趕緊穿上官服、束上大帶去拜見他。

這一次,淵明再也沒忍住。

“我不能為五鬥米為鄉裏小人折腰!”說完,他取出官印,拂袖而去。

此時,離他到任彭澤縣令還不到3個月。

回到田園,他寫出了千古名作《歸去來兮辭》。

正式宣告,自己與官場決裂。

在仕與耕之間動蕩十餘年後,他終於放棄虛無飄渺的理想。

此後20多年,他對官場敬而遠之,再不曾踏入。

他終於打破了樊籠。

……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桃花源,住著最幹淨、最光明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活下去的代價是失去尊嚴,千萬不要讓這生活持續下去。

如覺生活太苟且,不妨讀讀陶靖節。

J_man 發表評論於
陶淵明肯定沒有料到,在1.6個千年以後,中國的官場還是老樣子,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還是老樣子。
chunfengfeng 發表評論於
沒有酒,致仕後他也很難忍受田野生活的艱難。沒有俸祿和家財做基礎,田野生活是“汗滴禾下土”的艱辛稼穡。

嗜酒是很多文人墨客逃避現實的救命稻草。陶隻是文人內心清高理想的一個虛幻人物而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