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在夕陽中進入維也納中央火車站,久違啦維也納,距離上次來這個美麗的城市已經過去了六個年頭,這是第一次乘坐火車到達維也納,出乎我的意料,作為奧地利首都的中央車站,居然是如此安靜,沒有躁動,一切都是那麽有條不紊,完全不像巴黎東站那種喧嘩,匆忙,擁擠,無所事事的閑人與匆忙來往的旅客互相衝撞。
我從北門離開車站,街上幹淨,行人稀少,感到非常安全和舒服



此次來維也納,我預留足夠的時間,好好享受這個城市的一切,有六個晚上住老城區( innere stadt) ,Albertina 博物館旁邊,方便進出各個景點, 歌劇院,咖啡館......後麵因為有公幹,就要搬到Prater 公園會議中心附近住四個晚上.
到達旅館 街上華燈初上,非常熱鬧,吃完飯後街上隨便走走




沒聽說過奧地利大麻是合法交易的,好奇走進去看看,原來是賣CBD 產品,歐洲許多國家CBD是合法的,但沒見過這麽大門麵的店,還是在鬧市區,裏麵的產品式樣好多,應有盡有。

這次來維也納,有一個地方我一定要看的,就是沒去過的分離宮,目的是看Klimt 那著名的壁畫, 不過去分離宮前我該先去複習他的" kiss". 吃完早餐後決定慢慢走過去,一路順便看街景,看人,看建築,看車....


突然有一幢漂亮的小樓衝擊我的視線,誰家土財主這麽愛顯擺,大街上光天化日之下露出兩個大金牙炫富
,照片上看不出有多刺眼,當時早上的陽光直接打在上麵 金光四射,非常漂亮搶眼,正納悶難道維也納遍地是黃金?仔細一看,天啊,這不正是咱自家的大金牙嗎 ! 那萬丈光芒有俺一丟丟丟丟丟的貢獻



大使館右前方就是Schwarzenbergplatz, 廣場上有為感謝蘇聯紅軍解放奧地利,為二戰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紀念碑,剛好歐洲各國慶祝二戰結束八十周年,有許多獻給烈士們的鮮花。噴泉Hochstrahlbrunnen不屬於這個紀念碑的,它是1873 從山裏引水到維也納工程完美結束的紀念性標誌。雖然是兩個不同的紀念標記,湊在一起非常完美。



再往前走就是Belvedere 宮,分上下兩宮遙相呼應,建於18世紀早期,兩宮和中間的公園皆為巴洛克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形式
上宮


下宮

花園

Belvedere 最著名就是Klimt's kiss , 放在上宮, 該畫是純金做的,就連背景也是金粉噴上去的,滿幅的金光閃閃


向日葵,這幅是綠色的,也在上宮,還有一幅金色向日葵,放在下宮。博物館很曉得賺錢,Klimt的作品分開在上 下宮展出,兩個宮分開賣票。曾記得Klimt 的另一幅也是金光閃閃的作品" Adele "畫像也是放在上宮的; 該畫2006年被主人要回去,奧地利人含淚跟她說再見,那以後Adele就再也沒有回來了。參觀上宮,觸景生情,有些失落,有些傷感,懷念有Adele 的年代,潛意識裏總覺得她就藏在宮裏的哪個角落,也許多逛幾圈就會遇到。

這裏也有大衛的拿破侖跨越St Bernard

另一幅名畫,Egon Schiele 的"男孩"

我沒時間去參觀下宮,離開Belvedere , 下個目標是分離宮,這是標誌日耳曼藝術走進一個新時代的非常有意義的建築,它建於1897年,分離派是同個時期原奧匈帝國和日耳曼地區的新藝術運動,他們的口號就是與舊的藝術形式決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藝術,每種藝術有它的自由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Klimt 正是這個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分離運動包括藝術,建築和美學等方麵的創新。
整個建築是白色的,它的正麵上有一個大金球,由二千五百片金桂葉和三百一十一顆果實做成,金葉片可以隨意彎曲,代表藝術並不是一成不變。金球的下麵刻著分離運動的座右銘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奧地利2004年發行的一百歐元金幣,一麵是分離宮正門,另一麵就是宮裏麵Klimt 作品的一個畫麵,歐元的五十分硬幣上也刻有分離宮的正麵


我們此次會議的 logo 也選擇分離宮上的金球,其含義也一樣,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技術和創新,科學並非一成不變。右測圖案是我參加大會組織的慈善跑步所穿襯衫上的 logo



與其說我為Klimt 的作品造訪分離宮,倒不如說我是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而來。這是Klimt 為致敬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定製作品,第九交響曲誕生於1822 到1824年之間,於1824年五月七日 在維也納首場公演,它是西方音樂史上巔峰之作,也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交響曲,Wagner 感歎道: 這是最後的交響曲; 海頓也拷問: 第九交響曲之後我們還能做什麽? 公演之前整個歐洲音樂界沸騰了,都在傳說貝多芬創作了第九交響曲,與往不同,是了不起的突破,他將第一次在交響曲中引進人類的聲音。公演之日,達官貴人,文人,音樂界 評論家 記者 報社都爭先入場,龐大的樂隊,龐大的合唱團,著名男女高中音都出場 ,觀眾都在問,貝多芬到底給我們準備了什麽驚喜,可是等到第五十分鍾,待在樂隊後麵的人類還一直沒有開口,觀眾的胃口都被吊到天靈蓋,終於到了第五十二分鍾,歡樂頌主旋律漸漸出現,持續了將近七分鍾,男高音開口了...... Schiller 的詩歌歡樂頌,氣勢磅礴,長達一小時二十分鍾的四個樂章讓觀眾目瞪口呆,早就聞說貝多芬從德國波恩時期就一直琢磨著把Schiller 的詩歌歡樂頌融進他的作品裏,沒想到氣勢是那樣的磅礴,可以想象那是什麽樣的場景,如果在今天,恐怕全世界都要電視直播了。第一次公演之後歐洲各大首都先後首場公演,一些重大節日活動,大型晚會,第九交響曲成了最豪華的顯擺節目,無論蘇聯的共產主義者,歐洲的資本主義者,甚至希特勒的生日宴會,都少不了第九交響曲。歐盟把第四樂章的歡樂頌定為歐盟盟歌,也有人認為第九交響曲是屬於全人類的,歐盟不該把歡樂頌定為盟歌。2024年5月7日,為紀念°9 公演二百年,維也納,萊比錫, 巴黎,米蘭 四地同步演奏,致敬貝多芬大師,致敬偉大的第九交響曲。 二百年後它依舊那麽震撼人心,讓人激動不已。
話題轉回維也納分離宮裏Klimt 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創作於1902年,最主要的部分應該是正中的"敵對勢力"和右側的"把愛 (吻)獻給全世界
左側力量的源泉

中間 敵對勢力, 他用的是希臘神話,壞壞的Typhon 是一頭醜陋的巨獸,藍色的翅膀占據了整個畫麵,左邊他的三個女兒,也稱三個gogones ,也是壞人的象征,穿金戴銀的大肚子人物代表人類的貪婪,旁邊還有許多誘惑,他的原意應該是表達°9 裏的人生起伏,腥風血雨......


把愛獻給全世界,這是第四樂章的主題,也是整部交響曲的最高峰,經曆過風風雨雨,疾病痛苦,貪婪誘惑,人類終於平靜下來,與自己 與自然界和解,步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諧 互愛.....


也許我缺乏對Klimt作品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對分離宮的作品感到失望,總覺得它並沒有達到第九交響曲的高度,在這裏,你感受不到激情和愉悅,也感受不到人生中的狂風驟雨和掙紮的力量,但是把聽覺的感染力轉為視覺的感染力,不應該是一件容易的事,Klimt之後沒有人嚐試再以視覺的方式表達第九交響曲的激情,我在想,如果讓梵高來表達,以它的風格,會不會很瘋狂,很淋漓盡致? ......
從分離宮出來,旁邊就是著名的naschmarkt, 周末人還蠻多的,三五成群喝酒 吃飯,這個地方比較方便,有意大利餐館 海鮮館 還有亞洲餐館。看看市場的菜的標價,方知奧地利的食品是那麽貴,貴到要以1/4kg 標價。



謝謝各位觀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