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位於巴爾幹半島中部,是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於2008年宣布獨立。其地形以群山和高原為主,首都普裏什蒂納坐落在廣闊的科索沃平原上。
科索沃曆史複雜,民族以阿爾巴尼亞族為主,信奉伊斯蘭教,同時保留豐富的多元文化傳統。這裏擁有中世紀的修道院、奧斯曼時期的清真寺與集市,展現多重文明的交融。

科索沃古代屬伊利裏亞人領地,後經曆羅馬、拜占庭與奧斯曼統治。20世紀初並入塞爾維亞,二戰後成為南聯盟一個自治省。90年代南聯盟解體後,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阿族關係緊張,1998年爆發武裝衝突。北約於1999年介入並空襲南聯盟,隨後聯合國接管科索沃事務。經過多年談判與國際監督,科索沃於2008年單方麵宣布獨立,得到多數西方國家承認,但塞爾維亞及部分國家仍不承認其主權,獨立地位仍具爭議。
科索沃不僅是“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也是“最年輕的人口的國家“,其人口平均年齡不到30歲。科索沃人口年輕主要因高出生率、90年代戰後嬰兒潮和勞動力外遷等因素。阿爾巴尼亞族傳統重視家庭與子女,生育率高;戰後重建期出現新生人口高峰;大量中年人赴歐工作,國內以青年與兒童為主,使社會結構變得格外年輕。

我們的科索沃行程原計劃緊湊而充實:清晨從地拉那出發,跨越邊境直抵首都普裏什蒂納,參觀新生紀念碑、特蕾莎廣場和教堂以及科索沃國家圖書館,感受這座年輕國家的現代活力。隨後前往南部古城普裏茲倫,漫步石橋與清真寺之間,登上克裏姆堡俯瞰全城。本應10小時完成的行程,卻因地陪對路線不熟、時間分配不當而一再延誤,午餐嚴重滯後變成晚餐,原本的白日遊變成漫長的夜歸。最後車燈映著山影,夜色中的地拉那終於在午夜時分迎接我們。

從地拉那前往科索沃途中景色



途中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德德·瓊·盧利紀念碑

普裏什蒂納(Prishtina)
是科索沃的首都與最大城市,充滿年輕與活力。城市融合奧斯曼遺跡與現代建築,新生紀念碑象征獨立精神,特蕾莎修女教堂/廣場與國家圖書館展現文化多元。街頭咖啡館林立,藝術氛圍濃厚,是巴爾幹最具朝氣的城市之一。
新生紀念碑(Newborn Monument)
這座紀念碑於2008年科索沃獨立當天揭幕,每年獨立紀念日都會重新塗裝,顏色與圖案象征當年的社會主題與民眾心聲,已成為科索沃最具象征意義的地標之一。



聖特蕾莎修女大教堂
是一座宏偉的羅馬天主教堂,奉獻給特蕾莎修女——那位以無私慈悲聞名於世的傳教士。教堂於2007年動工,2010年9月5日,即特蕾莎修女百年誕辰之日正式落成。特蕾莎雖出生於現今北馬其頓,但其家族有阿爾巴尼亞血統,被科索沃人視為民族與信仰的象征。



從教堂高聳的鍾樓望去,普裏什蒂納市區周圍景色盡收眼底。



科索沃國家圖書館
位於普裏什蒂納大學校園內,是這座城市最具爭議卻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由克羅地亞建築師安德裏亞·穆特尼亞克設計,1982年落成,以其獨特的“網格穹頂”外觀和白色鋁製網罩聞名。整座建築由99個大小不一的圓頂組成,象征知識的多樣與民族的融合,外觀的大膽設計使其被譽為“巴爾幹最具個性的圖書館”。



網上空拍照片

入口大廳地麵帶有圓形玫瑰花飾

二樓別具特色的樓梯和兩側壁飾

三樓內窺網格穹頂

國家體育館

國家劇院

街邊的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半身像,紀念她在1990年代科索沃戰爭中為維護和平所作的關鍵貢獻。雕像於2019年揭幕,象征科索沃人民對這位美國前國務卿的感激。

位於新生紀念碑附近的女英雄紀念碑,由兩萬枚金屬別針組成,每個別針代表一名在戰爭期間遭受性暴力的女性從遠處形成女性麵孔,象征在1998—1999年戰爭中受難與奉獻的女性。紀念碑於2015年科索沃解放日揭幕。


普裏茲倫(Prizren)
位於科索沃南部,是一座被譽為“巴爾幹明珠”的曆史古城。城市沿比斯特裏察河而建,保存著奧斯曼時期的石橋、清真寺、教堂與傳統民居,展現多元宗教與文化的共存。登上普裏茲倫城堡,可俯瞰紅瓦屋頂與群山環抱的全景。這裏還是藝術與音樂之城,每年舉辦國際紀錄片節和民俗慶典。古老街巷、咖啡香與河畔夜色,讓普裏茲倫成為科索沃最迷人、最具人文氣息的城市之一。



錫南帕夏清真寺建於1615年,是普裏茲倫最宏偉的奧斯曼遺跡,高聳宣禮塔俯瞰比斯特裏察河畔。


克裏姆堡(Kaljaja Fortress)
位於普裏茲倫城上方的山丘上,是這座古城的象征。堡壘最早建於拜占庭時期,後經奧斯曼人擴建,曆經多次戰爭與修複。登上城牆,可俯瞰普裏茲倫老城、巴爾幹山脈及河穀風光。夕陽時分,石牆染金,景色壯麗。





從城堡俯瞰普裏茲倫老城,可見錫南帕夏清真寺、老石橋和比斯特裏察河。


夜幕下的普裏茲倫老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