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軍授銜10名出身東北抗聯的將軍】

來源: 偃月劃戟 2020-08-02 21:43: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47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偃月劃戟 ] 在 2020-08-02 22:06:5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由部分原東北軍、農民暴動武裝、義勇軍等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鬥爭,牽製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10餘萬次。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日聯軍將士抵禦著難以想象的嚴寒和饑餓,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不怕犧牲,頑強戰鬥,湧現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敵強我弱的形勢,使東北抗聯蒙受了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參加東北抗聯的5萬多將士大部分血染疆場。在敵人的無數次“討伐”中,120多位師以上幹部戰死,除我們熟知的楊靖宇、趙尚誌外,還有魏拯民、王德泰、許亨植、童長榮、夏雲傑、陳榮久、汪雅臣、祁致中、宋鐵岩、金正國、張甲洲、李延平、劉曙華、王光宇等40餘位軍以上幹部為國捐軀。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讚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1945年10月,東北局書記彭真在聽取抗聯領導人周保中匯報後說,“我黨曆史上有三件最難的事,一是紅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二是南方紅軍的三年遊擊戰爭,第三就是東北抗聯的14年艱苦鬥爭。”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曆史功績,稱讚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曆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為加強人民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把軍銜製的問題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在1955年授銜時,有些在東北民主聯軍擔任過重要職務、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如周保中、李延祿、馮仲雲、於天放等都沒有評授軍銜,這些抗聯將領都被人們稱為“無銜將軍”。

王明貴將軍王明貴將軍

  東北抗日聯軍中有10位被授予少將軍銜,其中7位是1955年被授予的,有3位是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後在1961年和1964年晉升為少將的。他們是——

  1。少將王明貴(1910—2005)。王明貴是吉林磐石人,1934年參加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王明貴在第3師任連長、團長、代師長,第3支隊支隊長,抗聯教導旅(蘇聯紅軍88旅)營長。1945年8月第88旅編入蘇聯遠東軍第2方麵軍,蘇聯對日宣戰後,蘇軍用火車和飛機將第88旅的抗聯人員輸送到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齊齊哈爾、吉林、牡丹江、佳木斯等地,進入57個大中城市和重要縣城,參加了蘇軍衛戍區司令部的工作。1945年8月28日王明貴隨蘇聯紅軍進入齊齊哈爾,10月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嫩江軍區司令員。1946年4月24日第二次解放齊齊哈爾王明貴是副總指揮。任東北民主聯軍齊齊哈爾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嫩江軍區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師長、中南軍政大學廣西分校第一副校長,中南鐵道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建國後,王明貴擔任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2。少將王效明(1909—1991)。王效明原第五機械工業部顧問。生於遼寧省昌圖縣,早在青年時代,就積極投身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1年他在哈爾濱參加反日會,從事推翻敵偽政權的救國工作。1932年,他曆盡艱辛找到了中共滿洲省委,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上革命的道路。同年他在哈爾濱組織反日救國軍,因內奸出賣被日寇逮捕入獄。獄中他遭受敵人的嚴刑拷打,但堅貞不屈,嚴守組織秘密,出獄後於1935年參加抗日聯軍。王效明在抗聯中先後擔任第五軍軍部參謀、抗聯7軍政委等職,率領抗聯部隊與日寇浴血奮戰,參加並指揮大小數百次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他任吉林市警備司令等職,率部參加了圍攻長春的戰役。建國後,率炮兵第六師組建了海軍海岸炮兵學校。1955年王效明被授予少將軍銜。轉到地方工作後,王效明任中央監委駐五機部監察組組長和五機部監委副書記。他秉公辦事,執法嚴明,及時處理了許多違紀案件,維護了黨的紀律和尊嚴。王效明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忠於黨、忠於人民,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貢獻給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王效明因病於1991年11月30日在京逝世,享年82歲。

  3。少將朱光(1914-2001)。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朱光同誌是山東聊城人,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任東北抗日聯軍副團長,1935年受黨組織派遣去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8年底從蘇聯回國後任軍事教員、副營長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後參與組建延安炮兵學校,任總務處處長,為培養我軍早期炮兵骨幹隊伍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期間,他曆任東滿軍區炮兵團長、軍區炮兵辦公室主任兼教育科科長、吉林軍區炮兵主任兼炮兵團團長、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團長、東北野戰軍炮兵第二指揮所副主任、副師長、四野特種兵司令部炮兵辦公室主任等職,參加了長春、彰武、法庫、新力屯、遼陽、鞍山、四平和平津等重大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曆任師長、誌願軍炮兵辦公室副參謀長、誌願軍炮兵指揮所參謀長、旅大警備區炮兵司令員、解放軍炮兵司令部副參謀長、炮兵司令部參謀長、國務院兵器工業管理總局局長、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五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等職,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炮兵部隊建設、我國國防工業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貢獻了力量。朱光同誌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朱光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4。少將孫三(1915—1999)。解放軍原裝甲兵顧問。孫三是黑龍江寧安人,1934年參加了抗日聯軍,1935年至1937年受組織派遣在蘇聯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任延安抗大軍事教員、股長、研究室主任、訓練隊隊長、大隊長,中央黨校區隊長,中央炮兵學校科長,長期從事院校教學管理工作,還參加了百團大戰橫嶺戰鬥和太行林縣戰鬥及太行敵後反掃蕩作戰。解放戰爭時期,他曆任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坦克大隊大隊長、東北民主聯軍戰車團團長、東北軍區戰車指揮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坦克師參謀長,領導了東北第一支坦克部隊的創建工作,是我軍坦克部隊的開創者。他率部參加了三下江南和遼沈、平津戰役等重大戰鬥行動,並渡過長江直打到海南島,參加了解放四川的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曆任師長,中國人民誌願軍坦克兵第一指揮所副主任,軍委裝甲兵技術部第二部長、副部長、部長,軍委裝甲兵後勤部副部長等職,為人民裝甲兵的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孫三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1999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5。少將李荊璞(1908—2000)。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副院長(副部長級待遇)。李荊璞1908年1月19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寧安縣一個農民家庭,1932年10月參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吉東工農反日義勇隊隊長、綏寧抗日同盟軍師長、東北抗日聯軍師長、八路軍騎兵支隊團政治部主任、綏蒙軍區武委會主任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曆任牡丹江省軍區司令員兼臨時省委書記、我黨領導下的牡丹江市政府第一任市長。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任熱河軍區司令員,1956年調任沈陽軍區第一文校校長,1962年調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李荊璞同誌,因病於2000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6。少將李鍾奇(1913—2003)。北京衛戍區原副司令員(副兵團職)。李鍾奇同誌是遼寧省建平縣人,1936年率東北軍所部加入紅軍隊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曆任紅一軍團騎兵團參謀長,八路軍副營長、營長、縱隊參謀長、團長、大隊長,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副教育長、華北軍大校務部長、副教育長,軍委軍訓部軍校局副局長、軍校部組織計劃處處長、軍委軍校管理部助理部長、軍委訓練總監部計劃監察部副部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軍參謀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了平型關等戰鬥和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為我軍培養了大批作戰指揮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他為部隊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李鍾奇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3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7。少將高體乾(1911—1998)。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高體乾同誌是遼寧省建平縣人,1932年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任第一軍團第十二支隊隊長,先後參加了攻打錦西縣城戰鬥、寧城霍裏霍川戰鬥等,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曆任山西高平遊擊大隊隊長,山西壺關遊擊支隊參謀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縱隊九團團長、縱隊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參謀長,太嶽軍區第三軍分區參謀長,太嶽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等職,率部參加了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戰鬥和百團大戰,堅持反“掃蕩”鬥爭,積極向敵占區開展遊擊戰,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曆任遼吉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遼吉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東北軍區第七縱隊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四十八軍參謀長等職,參加了秀水河子戰鬥、攻打四平的作戰和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以及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贛西南地區等戰役戰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兵團參謀長,軍參謀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軍事科學院戰役研究部副部長、戰爭理論研究部部長等職,經常深入部隊調研、檢查、指導工作,領導了軍事科學許多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為繁榮發展我國的軍事科學理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他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與黨中央保持一致。高體乾同誌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高體乾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1998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8。少將彭施魯(1916-2009)。原國防科工委司令部顧問、副兵團職離休幹部。彭施魯是河南省武陟縣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至1945年,他曆任東北抗聯第四軍軍部秘書、團政委、後方留守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支隊教導大隊政委,蘇聯紅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的連政治指導員、連長、參謀,蘇軍駐佳木斯衛戍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共佳木斯地區委員會黨委書記等職,參加了反“掃蕩”、開辟鬆花江下遊新遊擊區、楊木林子等戰役戰鬥。1946年至1982年,他曆任東北軍政大學合江分校副教育長、副團長、東北軍區軍政學校副校長、第二十七步兵學校副校長、軍事師範學校副校長兼訓練部部長,軍委軍校部編研處處長,總參軍校部、軍訓部副部長,解放軍體育學院院長、國防科工委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彭施魯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蘇聯紅星勳章、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彭施魯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9。少將紀亭榭 (1912~2009)。黑龍江東寧人。1932年3月加入遼南義勇軍,同日本侵略者作戰60多次,為了補充義勇軍的彈藥。他辦義勇軍兵工廠,製造槍支彈藥, 1933年底在北京西郊組建國民抗日軍,任總隊長。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經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曾任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一總隊隊長、五分區參謀長、一分區團長。1939年入延安軍政學院學習。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公安局保安大隊長,張家口軍警聯合處處長兼衛戍司令部副參謀長。後任察哈爾軍區六分區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獨立旅旅長、華北軍區209師副師長。建國後任70軍209師副師長。參加了大龍華戰鬥和平津、太原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空3師副師長。1953年任海軍航空兵部副參謀長、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

  10。少將王靜敏(1918—2003)。南京軍區原副政治委員。王靜敏是河南洛陽人,193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赴東北參加抗戰,193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宣傳科長兼保安連政治指導員、豫東工委書記、杞縣中心縣委書記、豫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遊擊支隊政治部民運科長、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等職,積極參與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曆任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魯南津浦線破擊戰和朝陽集、萊蕪、宿北、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建立了功勳。新中國成立後,他曆任軍副政治委員,華東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第一主任,軍委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福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中國民航總局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為加強部隊政治建設,推進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維護軍政軍民團結,加強空軍和民航力量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王靜敏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王靜敏同誌,因病於2003年8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曆史
 
==============
 
東北抗聯是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中最令人動情的部隊.這支部隊沒有正規編製,在與黨中央失去聯係的情況下,與上百萬日偽軍堅持戰鬥十幾年.
 
像楊靖宇趙尚誌周保中趙一曼李兆磷魏拯民馮仲雲都是全國聞名的抗日英雄。但這支部隊損失卻也最為慘重,最終隻剩下戰鬥骨幹幾百人。
1955年解放軍授銜時,東北抗聯出身的將軍隻有7位且全是少將。
現把他們的簡曆整理出來,以紀念東北抗聯這支英雄的隊伍!!!
 
 
王明貴少將(1910—2005)吉林省磐石縣人。一九三四年參加東北人民革命軍。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三師連長,第八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三師代師長,第三支隊支隊長,遠東方麵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營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齊齊哈爾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嫩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騎兵師師長,獨立第八師師長,中南軍政大學廣西分校第一副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公安部隊師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級紅星榮譽獎章。著有回憶錄《踏破興安萬重山》。2005年 6月22日在哈爾濱去世,享年96歲。


 

王明貴少將
王效明少將(1909—1991)遼寧省昌圖縣人。一九三二年參加革命。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東北抗日救國軍參謀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參謀、教導隊大隊長,二師參謀長兼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第七軍政治委員,第二支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蘇聯遠東方麵軍獨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營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林市警備司令,吉林警務處處長,吉長護路軍司令員,永吉軍分區司令員,吉南軍分區司令員兼第二十四旅旅長,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十一師師長,東北軍區第一六四師師長,長春衛戍司令部司令員兼第一六四師師長,炮兵第六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炮兵學校校長,海軍炮兵部副部長、岸防兵部部長,武裝力量監察部監察主任,旅順基地副司令員,中共中央監委駐第五機械工業部監察組組長,第五機械工業部顧問,兵工學會副理事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級紅星榮譽獎章。 1991年11月3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王效明少將
李荊璞少將 (1908—2000)1908年1月19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寧安縣一個農民家庭,1932年10月參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寧安反日自衛隊隊長,遊擊總隊總隊長,吉東工農反日義勇隊隊長、綏寧抗日同盟軍1師師長、東北抗日聯軍5軍1師師長,1937年至1938年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團政治部主任、綏蒙軍區武委會主任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曆任牡丹江省軍區司令員兼臨時省委書記、我黨領導下的牡丹江市政府第一任市長,合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建佳木斯衛戍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熱河省軍事部部長,1952年任熱河軍區司令員,1956年調任沈陽軍區第一文校校長,1962年調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級紅星榮譽獎章。2000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李荊璞少將
彭施魯少將(1916—)河南武陟人,1916年1月1日生。1934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高中讀書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一二九”運動後。被派東北,在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任軍部秘書,轉戰在通河、方正、依蘭、勃利縣境內。1938年春,三江地區的抗日鬥爭形勢日益嚴峻,日偽軍的重兵圍剿,歸屯並戶,迫使多數抗日部隊西征,彭施魯被任命為三江地區留守處主任,繼續堅持以雙鴨山為根據地的對敵鬥爭。1939年春被派赴饒河,到抗日聯軍第七軍第一師任政治部主任,率部戰鬥在饒河、同江、富錦、寶清、扶遠一帶,繼續打擊日偽軍。1940年底,隨部隊轉移至前蘇聯境內整訓。1945年8月,抗日聯軍教導旅配合蘇軍解放東北全境,彭施魯率隊進駐佳木斯地區衛戍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被調至東北軍政大學,任分校副教育長、總校訓練團長。建國後任步兵學校校長,軍事師範學校副校長。1955年後任總參謀部軍校部處長、副部長、軍訓部參謀長,1985年離休。1945年被授予蘇聯紅星勳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同時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晉升為少將。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由俄羅斯政府授予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和朱可夫紀念章。著有回憶錄《我在抗日聯軍十年》。


 

彭施魯少將
王靜敏少將(1918-2003)河南省洛陽市人,原名永穀。參加了一二九運動,曾參加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任宣傳科科長。後回關內參加抗戰。抗日戰爭,王靜敏擔任中共杞縣縣委書記、豫東遊擊第3支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遊擊支隊政治部民運科長、第6支隊1總隊營政委、團政委。解放戰爭,王靜敏曆任團政委、師副政委、師政委、叁野21軍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獲叁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級解放勳章。建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3年 8月 4日在南京病逝,享年86歲。


 

王靜敏少將
孫叁少將(1915-1999)黑龍江省寧安縣人。1934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同年受黨組織派遣去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學習坦克、炮兵技術。回國後,在抗大擔任過特種研究室主任。解放戰爭時期,孫叁到了東北。任我軍曆史上第一個坦克師──四野坦克師參謀長,是我軍坦克部隊的開創者。1952年,孫叁率坦克3師入朝作戰。後任誌願軍裝甲兵第1指揮所副主任、誌願軍坦克兵指揮所副主任,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回國後,孫叁任裝甲兵技術部部長、裝甲兵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叁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 9月 5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


 

孫叁少將
 
朱光少將(1914—2001)山東省聊城縣人。原名趙金城。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東北抗日救國軍,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東北曆任抗日聯軍5軍1師3團連長、營長、副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副營長、延安炮兵學校總務處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滿軍區炮兵團團長、東滿軍區炮兵主任、吉林軍區炮兵主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4團團長、四野炮兵第二指揮所副主任、炮兵2師副師長、四野特種兵部隊炮兵主任、炮兵2師師長。1950年,朱光入朝作戰,曆任誌願軍炮兵2師師長、炮兵主任辦公室參謀長、炮兵指揮所參謀長。參加了第4、5次戰役、1951年陣地防禦作戰、上甘嶺戰役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曆任旅大警備區炮兵司令員、解放軍炮兵副參謀長、參謀長、叁機部副部長、五機部副部長兼西南叁線建設委員會常委、基建工程兵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他的妻子章淼洪是毛澤東主席的表侄女,夫婦多次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毛主席曾給朱光題詞“精益求精”。2001年 1月3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


 

朱光少將
抗聯出生的將軍們大多比較長壽,東北抗聯極其艱苦的鬥爭環境鍛煉了他們堅強的體魄,讓我們向這支曾經偉大的隊伍致敬!!!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