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800-1000年的文字??】

來源: 弓尒 2019-12-24 14:46:0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144 bytes)

丁公陶文

1992年1月2日上午,山東鄒平丁公村一村民在為考古隊清洗陶片時,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大陶片。這一發現立即引起考古隊的高度重視,馬上對出土該陶片的1235號灰坑進行認真核對,包括層位關係、出土遺物以及與相關遺跡的關係等,確認該陶片為龍山時代晚期遺物。

據報道,丁公龍山文化文字,係刻在一件大平底盆底部殘片的內麵。陶片上現存文字計5 行11 個字,右起第一行為3 個字,其餘4行每行均為2 個字。這11 個刻字,筆畫比較流暢,個個獨立成字,整體排列比較規則,刻寫也有一定章法,顯然已經脫離了刻劃符號和文字畫的階段,全文很可能是一個短句或辭章。

丁公龍山文化陶文距今約4200年,比小屯商代晚期甲骨文還早800多年。這一發現在考古學界和古文字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由於刻文陶片是在整理時民工發現的,脫離了第一發現現場,所以有學者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針對學術界的爭論,《考古》雜誌社專門組織相關的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搞了一個筆談。筆談中,張忠培、嚴文明、邵望平等幾位具有相當田野經驗的考古學家,都肯定了該陶片的真實性。但是,這陶片上的刻符是不是文字,是怎樣的文字?雖然專家們的意見並不一致,但大多傾向認為是文字。

-----

有些學者還基於對商周文字的知識,嚐試對陶文釋讀。如第一行第1字,嚴文明疑是“鳥形”;第一行第2字,李學勤釋“父”;第一行第3字,蔡鳳書釋“以”;第二行第1,王恩田釋“夋”,陳公柔釋“夒”;第二行第2字,李學勤謂“似為有角的走獸形”;第三行第1字,李學勤謂“似顧首短尾的動物”……

  丁公陶文的出現是有其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的。1991年秋丁公遺址的第四次發掘中,發現一座麵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城址。鄒平丁公城址與壽光邊線王、臨淄田旺、章丘城子崖三座城址,東西一線分布在魯北地區,彼此相距約40~50公裏,每個城址控製範圍約方圓百裏,與周初小國的疆域相若,應是一個方國。龍山時代晚期已經進入夏紀年,夏代是一個方國林立的時代。丁公陶文和城址的存在,表明丁公居民已進入文明時代。

  繼丁公陶文發現之後,1993年4~6月,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也發現一塊陶片陶文。與丁公陶文一樣,龍虯莊陶文也是刻在陶盆口沿殘片的內壁上,共8個文字,分左右兩行,左行4個類似甲骨文,右行4個類似動物圖形。發現者認為其屬南蕩文化遺存,其年代約為龍山時代末至夏初,比丁公陶文略晚;與以曲線為主的丁公陶文相比,而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
 

-----------

龍虯莊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位於高郵市龍虯鎮,是江淮東部地區現存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新石器的遺址。據龍虯莊遺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93年起,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先後4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墓葬402座,出土了加工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年至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且鑒定為人工栽培稻,其數量之多,顆粒之完整為全國之罕見。

 

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號特征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從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符號,筆畫纖細,技法嫻熟。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