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居士第一人——龐蘊居士的故事 (轉載)

來源: freemanli01 2019-01-12 20:15: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2570 bytes)

最近看了幾個博主的家庭生活回憶文字,其中的父母子女之愛,祖孫之愛,讓我非常感動。

我信佛教是究竟解脫的方法,忍不住就把這些天倫之樂和龐居士的故事比較。

差別在哪裏呢?或許,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在離開人世的時候能夠瀟灑無憂地離開,就好了吧。隻是我的家人,沒人能做到,我為他們擔心。

如果我們的親朋好友,都是解脫者,都知道來這一世無非是人生的遊戲,如龐居士一家那樣,是不是更好呢?夫妻子女四人,都能做到生死自如,來去也都不需要牽掛,哭泣,豈不是很好。

就像基督的弟子,他們當然不需要為基督擔心。因為他們相信,基督能照顧好自己,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所以從這點來說,基督讓人放心,這就是對親朋好友的最大安慰了吧。

如果我們的親朋好友都知道,我們可以生活自如,生死自在,是不是就算是好了?

====================================

白衣居士第一人——龐蘊居士的故事

 (2014-06-17 13:42:51)
標簽: 

佛學

 

白衣居士第一人

 

東土維摩

 

龐蘊

 

靈照

分類: 阿彌陀佛

    居士,是僧人的一種。與僧人不同的是,他們不出家,不剃度,可以結婚,也可以有萬貫的家私。佛經中有部重要的經典叫《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居士和文殊菩薩的對話記錄。

    這位維摩居士是吠舍離城的首富,妻妾美女成群。他在與文殊的對話中強調,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過嚴格的出家修行生活,關鍵還看主觀修養,看心境是否清淨。有資產卻恒觀無常,有妻妾而常遠離五欲淤泥,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所以居士可以說是心裏的和尚,是突破出家、在家界限的僧人。

  中國也有很多居士,早期最著名的就算傅翕傅大士了。此人與梁武帝同時,曾作《心王銘》,中有“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話,對禪宗有很大的影響。傅大士最有名的偈子是: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馬祖道一門下,也有一位很出名的居士,這就是龐蘊。龐蘊(?~808),字道玄,又稱龐居士,唐衡陽郡(今湖南省衡陽市)人。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東土維摩”之稱。

    龐蘊家世代為儒,其父親為衡陽太守。有一次龐蘊赴京趕考,正好碰上一位奇僧幫他看相,這奇僧對龐居士說:“您呀!被官選上,不如被佛選上。”於是,他便由儒入佛了。

  他最初參謁石頭希遷禪師時,問道:“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麽人?”石頭以手掩口,意思是這問題是不可言說的,龐蘊若有所悟。

  後來石頭禪師問龐蘊:“你到老僧這裏後,日常都作些什麽?”

  龐蘊回答:“要問日常事,即無口開處。”問答都是一語雙關,石頭問話中含有日常心的意味,而龐蘊回答也是表示以道心處事,無斯須違離,所以事事都是道,竟無下嘴的地方。說罷,又呈了首偈子給石頭,石頭聽了點頭稱是。對龐這段的參習很滿意,於是便問龐蘊:“你是穿緇呢,還是穿素?“這是在問龐蘊是否出家。緇是黑色,僧人著黑色衣服,因此又稱“緇門”、“緇衣”、“緇徒”。素是白色,印度俗人穿白色衣服,後借喻未出家的人。

  石頭問龐蘊是否願意出家。龐蘊回答:“願從所幕。”石頭聽出,龐蘊是在委婉地表示他並不想正式出家,隻想以一位慕道人的身份修習禪法,也就不勉強,也就沒有行剃戒之禮。

  過了一段時間,龐蘊居士覺得心有未安,並離開石頭禪師,去參拜馬祖。見過馬祖之後仍是問:“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麽?”

  馬祖這回沒有捂居士的嘴,說了一句:“等你一口把西江(長江)水喝幹了,我再跟你說。”馬祖這話用意和石頭一樣,都是告訴龐蘊,第一義是不可言說的。石頭用手勢示意了這一點時,龐蘊隻是有所省悟,這次馬祖用不同的方式告訴了同樣的道理,龐蘊徹底領悟了禪家宗旨:大道是語言文字所不能追摹表述的,必須要靠自己的自家心性去體貼。

  從此之後,龐蘊居士機辯迅捷,四方向之,一時間名氣很大。

  有一次龐蘊去訪問藥山惟儼禪師,藥山是石頭希遷的弟子,按輩份與龐蘊有兄弟之誼。參訪之後,居士告辭,藥山便派了十名左右的參禪客送龐蘊。時值冬季,天上正飄著雪。走到山門口時。

  龐居士指著空中的雪花說:“好雪!片片都不落在別處。”

  有位姓全的禪客接住話茬問:“不落在別處,落在什麽處?”

  居士抬手就給了全禪客一掌。全不服氣,說:“不要草草打人,說出個究竟來!”

  “憑什麽稱禪客,閻王爺並沒有放過你!”龐蘊說道。意謂你根本無法超脫生死。

  全撣客又問:“休說我不配稱禪客,你又是幹什麽的?”

  龐蘊又給了全禪客一掌,邊打邊說,“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看見的,說出的,都不是真的,這樣的看、說,就如同盲、啞一樣。

龐蘊說雪片“不落別處”,這是說的大道自然,不用計較、心慮,所以落在哪裏都一樣,就沒有此處、彼處的分別。

龐蘊居士悟道後,曾將數萬家珍用船運載,拋沉於湘江,去除世俗金錢的束縛,然後偕同妻子、兒女躬耕於鹿門山下,生活上如有所需,就編製些竹器到市場變賣過活,簡化所求,“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這首偈子,實是他們佛化家庭最佳的寫照,一家人沉浸在禪悅法喜之中。

  龐蘊居士的女兒名叫靈照,居士四方遊曆,靈照服侍左右,漸漸的悟境不凡。曾作偈曰:

  世人多重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居士有一次打坐時問女兒:“古人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這話怎麽理解?”

  靈照回答:“老大不小的了,竟說出這樣沒出息的話!”

  女兒揶揄老子,老子也不生氣,問:“我說這話不好,你又怎樣說呢?”

“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女兒答,搶白了父親。女兒的回答竟也是重複此言,這也是禪門慣用的說法。一位僧人問另—位僧人:“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另一個僧說:“曹源一滴水是曹源一滴水。”禪宗認為根本大法之所以不可說,是因為我們的認識和表達認識的語言,隻能部分地領會它。因此,用重複就是絕對的保證在言說大道本體時,不失不漏的好方法之一。禪宗將語言視為“戲論”,這也是以戲論對戲論的最好辦法。

    龐蘊居士一日庵中獨坐,驀地曰:“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龐婆接聲曰:“易,易,易,如下眠床腳蹈地。”照曰:“也不難,也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其禪機透徹若此。

  有一次路過一座拱橋,龐蘊不小心跌了一跤,撲倒在地。女兒靈照見父親跌倒,便也伏身倒在父親身旁。父親問女兒:“你這是幹什麽?”

  “見老父跌倒,我來扶你!”女兒說。倒地是與站立相對的,我也來倒地,差別不就取消了嗎?這也是相扶。

  龐蘊居士將入滅時,告訴女兒說:“你去看看日頭,正午時告訴我,我就在那時刻入滅吧!”

  靈照聽父親說要入滅,便趕緊去外邊看了看日頭,回來對父親說:“現在是正午了,不過有日蝕。”

  居士一聽有日蝕,便起身走出去看。趁這當兒,靈照便走上居士打坐的位子上,雙手合十,坐化了。

  居士回屋一看,笑了,說:“我女兒機鋒要比她老子快捷啊!”

於是居士便決定再留住幾天。經七日,州牧於頔(dí)前來問候居士,龐居士對他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有如影響。”說完,便枕在於公頔的膝上遷化(指人死)了,遺命焚棄江湖。

於頔旋遣使報妻子。龐婆曰:“這愚癡女,與無智老漢,不報而去,是可忍也。”乃往告其子,曰:“龐公與靈照去也。”子釋鋤應曰:“啊。”亦立而亡去。母曰:“愚子,癡一何甚也!”亦以焚化,說偈曰:

  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自後沈跡杳然,莫有知其所歸者。

    龐蘊一家四口,或坐、或臥、或站,談笑之間出生入死,展現了禪者的大自在瀟灑,後人無比的羨慕與讚歎。六祖惠能入滅時曾留有預言:“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據說出家即馬祖道一,在家即龐大士。

    龐大士遺有詩偈三百餘篇,內容多勉人止惡向善,明佛祖無生之旨,及早向道等等,至為珍貴。現錄七首:

其一:

  中人樂寂靜,下士好威儀。菩薩心無礙,同凡凡不知。

  佛是無相體,何須有相持。但令心無事,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飲水,冷暖心自知。

其二:

  迷時愛欲心如火,心開悟理火成灰。

  灰火本來同一體,當知妄盡即如來。

其三:

  世人愛假不愛真,世人憐富卻憎貧。

  惟敬三塗八不淨,背卻如來妙色身。

其四:

  渺渺長江水,周而還複始。昏昏三界人,輪回亦如此。

  輪回改形貌,長江色不異。改貌勞神識,終須到佛地!

其五:

  耳聞無相理,眼空不受色,鼻嗅無相香,舌嚐無相食。

  身著無相衣,意隨無相得。心靜越諸天,神清見彌勒。

  十方同一乘,無心記南北。

其六:

  覺他欲打你,著腳即須抽。已後再相見,他羞我不羞。

  忍辱第一道,曆劫無冤仇。此是無生縣,不屬涅盤洲。

其七:

  見時如不見,聞時如不聞。喜時如不喜,嗔時如不嗔。

  一切盡歸如,自然無我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