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23)

來源: 清衣江 2020-09-28 13:40: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7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0-09-29 17:22:3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23)

 

照片為西南師院校園及北碚城區的照片   攝影:清衣江

 

 

 

 

英國校園小說家大衛·洛奇是很有些現實主義作家寫實之風的。加以他的筆鋒很犀利,他的學識也很淵博,他很能博得讀者的歡心;在沒有讀過他作品的人,在讀他的書評的時候,才會知道他是在校園小說中卷起了狂風的一位作家。

 

他年青的時候,就很癡迷於寫作。他對於知識分子,特別是校園內的教授和學生的人物性格的描寫的手法尤其有深刻的研究,他的同仁曾經稱讚過他,說他是作家中一位既愛讀理論的書又注重寫作技巧的人呢。

 

他現在老了,但並不曾想過要擱下手中的筆,不再想寫作了,他仍像在年青時候那樣筆耕不輟勤奮寫作。對於寫作,他沒有躊躇過,因為他知道如果他還在躊躇將來的寫作時,他的對手勢必會成為捷足者先得了。

 

他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在他的《校園三部曲《換位》(1975)、《小世界》、《好工作》,出世之前,就有自傳體小說《走出防空洞》和回憶錄《生逢其時》《走出防空洞》(1970)《大英博物館在倒塌》(1965),

 

洛奇以學者視角寫下了包括《小說的語言》(1966)、《十字路口的小說家》(1971)、《現代創作的樣式》(1977)、等小說的出版,而在《校園三部曲》問世之後出版的小說有:《失聰宣判》(2008)《作者,作者》(2004)、《風流才子》(2011)及至2015年和2018年,在《生逢其時》和《作家的運氣》兩部自傳回憶錄中,洛奇也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全麵的回顧反思。

 

另外,還有《巴赫金之後》(1990)、《小說的藝術》(1992)等在內的大量專業著作的出版,他現在老了,雖然他的年齡已到了生命知天之年的境地了,但他對於校園文學的追尋和探索絲毫未曾減緩。洛奇嗜好校園文學並不是徒作消遣;他的校園小說在他的精神上要算是生命的文學呢。

 

校園文學與文學不是判然兩物。校園文學是英美文學的一種主要的文學種類。校園文學是以校園為主題的文學。校園文學是校園生活的反映。離了校園生活,沒有校園文學。校園文學是具有特色的文學,因為校園文學與其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密切相關的。

 

校園文學是普遍的文學,因為校園文學是被普遍認可的。校園文學是不朽的文學,因為校園文學的價值是永恒不滅的。校園文學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學:純是自成一體的文學在建築和社會上與它的環境的劃分不太明確。

 

當然,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也有關於學生的小說,但那時的校園小說的獨特性是它關注教職員工的生活。當然,早在1950年代的歐陸大學就曾出現過反映學生校園生活的小說,但是與眾不同的是 這類校園小說的重點隻是關注描寫教職員工,學生的生活。

 

在完整的故事情節、明確的主題思想上,歐陸大學校園小說遠遠遜於同時期的英美校園小說,而在描寫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上英美校園小說更是遠遠超過前者,當然在文體的優雅上它們也不及當時的英美校園小說,更別說在別出心裁和貼近時代的語言應用上與之媲美了。

 

校園文學它對學術人員的生活。戴老師繼續說:“英美大學與歐陸大學的校園文學的差異及歐陸大學校園小說少的問題討論得也夠多了,我覺得現在應該不妨把理論來總結一下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又正處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建設的高潮中間,她的文藝形式應該呈多樣性,也應該放出民族文化特有的光芒。

 

因為無論英美校園文學突出個人或突出整個教育界的同仁們,隻有在現實生活中才更表現出它的特性。我們應當把一些英美校園文學中現實主義寫實的有益的東西改造成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東西,使適合我們當前的需要。”

隨著歐陸大學教育的發展,其校園文學也有了很迅速而廣泛地成長,甚至也產生出一些為數不多的但具有相當有特色的校園小說。但歐洲大陸太大了,大學太多了,資本主義化的程度又相對發展平衡,文化教育發達,初級和高級教育又相對普及,它的文藝形式應該也是呈現多樣性,歐陸大學的學人對校園文學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因此,有喜歡校園文學的,也有的對校園文學不習慣的。

舊的自負觀念依存著歐陸老牌資本主義殘餘還保有很強大的力量,雖則對二戰以來許多事物都起了質的變化,校園文學也多多少少改變了樣子,但根深蒂固的舊習慣舊觀念還深深地支配著他們,非有更大的來著英美校園文學的衝擊才能使其有決定性的改變。然而為著改變歐陸大學校園小說少的境況,這一改革運動是急切需要的。但對此事也不能超之過急。

 

 

 

隨著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化,英美的校園文學也有了很迅速的成長與發展,像英美國許多著名校園小說家那樣,

英國校園小說作家大衛·洛奇也進入大學工作,正如我們讀到他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甚至越來越多的小說家(或有抱負的小說家)進入大學工作,他不認為他們當中會有很多人打算寫一本校園小說。他們 可能會寫一些偵探小說或任何其他虛構類的小說,故事中包含老套的公式化虛構的故事情節和常用慣例。

 

或許他們還會寫青春言情類的小說,雖這類小說對於一般年青的讀者更容易親近。但內容完全與校園文學無關,有時影響力卻又遠趕不上現實主義寫實的校園文學。曾見演根據青春言情類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觀眾反應非常冷淡,這因人們天天處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已經感到十分身心疲憊了,他們---一生為生活而掙紮的老百姓實在沒有閑情逸致來鑒賞這些風流的女子和男子影屏上調情的把戲。

 

今日英美校園小說家的許多作品內容是很豐富的,但有的形式過於奇特,男女做愛性交的情節描寫得過於太多,太爛。一般傳統的讀者實在接受不了。而上世紀而八十年代初英國著名的校園小說家洛奇寫作的校園三部曲卻大受歡迎。可知不僅內容沒有離開老百姓的生活很遠,形式也是一樣。凡疏忽了群眾的作家其作品亦必為群眾所疏忽。

 

 

學術界的一些人士試圖對在學術環境中出現的思想和經驗賦予它們文學形式—把它們寫成小說,並一直在尋找具有類似背景的先前小說的新變化體栽。戴維·洛奇,這位英國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就是上述這樣說法的一位有力的實踐者,他以多部校園小說而聞名於世,因為他常對大學校園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觀念,有深刻的描述,他的創作,最受人重視的是《校園三部曲》《換位》(1975)、《小世界》、《好工作》。

 

在他所寫的《換位》裏,描寫了一位英國學者與一位美國學者在六個月裏互換工作甚至互換妻子的荒誕故事。當時,出版界湧現出不少描寫英國學者在美國校園教學生活的小說,洛奇認為很有必要在這個主題上取得創新。

 

從上世界七十年代起,一麵在大學教書,一麵開始寫校園三部曲,打算把幾十年在校園生活過的,所切感過的,所體驗過的,在他看來意義非常重大的,當得起曆史檢驗的這一段校園生活,用幾部有連續性長篇小說把它們反映出來。

 

最後洛奇當然不再打算另寫一部由普通人物和虛構的米德蘭茲大學聯係在一起的校園三部曲---雖然這是根據他偶然獲得三個截然不同的靈感來寫作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