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22)

來源: 清衣江 2020-09-28 13:39: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3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0-09-28 13:48:1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22)

 

照片為西南師院校園及北碚城區的照片   攝影:清衣江

 

我是想到什麽就寫什麽,沒有什麽顧慮。寫作隨意。冬天時間的六點鍾,距離黃昏很近了。是晚晴天氣,沉沉的雲幕已慢慢的分解成一塊塊,一縷縷,金黃色的斜陽把毗鄰我們‘開門辦學’的那所農村中學的小鎮的一半邊街房的牆壁,也鍍成了金黃色。

 

小鎮的街道是古色古香的,街麵不算很寬,人行道也窄。為了過往的行人走路方便,兩邊應該折卸退讓人行道的鋪家,大概為了很多原因,有的照規定尺寸退進去了,有的依然如故,把一整條街的兩邊,遂形成了一種不整齊的鋸齒。

 

梁平鄉下初冬的寒意已經漸漸地蔓延起來了,早晨搖鈴上課。清晨匆匆趕來上課的時分又回來了,途中被初冬的寒風吹著,始終嗅覺到這催人奮進的校園生活所包含的五味雜陳的味道。

 

但如把教師的生涯拋去一邊對戴而言這是最關緊要的事情了,但假如這時發生了他的職業不定時而且保不定的問題了,這對他就是很危險的事了。如果又像從前一樣跟著一群民辦教師們到處打遊擊去代課,他是不大高興去幹這樣的事情的了。甚麽職業都可以,隻是工作關係沒有轉正一直當民辦代課老師的事情,他就不想做。此時戴老師心中正在很擔心地如此想著怕這些事情發生

 

戴老師從我們新編英語教材上抄下了一些校園小說的書名寫在黑板上,其中有《研究院的樹林》,《幸運吉姆》,但從實際上講校園小說大都始於上世紀而五十年代初:校園小說是英美文學的一個文學亞種類。校園小說是以校園為題材的小說。

 

它的一問世便引起眾多讀者的興趣,雖說第一部經典校園小說是美國人,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於1952年創作的《研究院的樹林》(The Groves of Academe,1952年)。緊隨麥卡錫的校園小說《研究院的樹林》之後是英國的金斯利·阿米斯(Kingsley Amis)於1954年創作的校園小說《幸運吉姆》(Lucky Jim)。

 

幾年前,人們曾采用“校園”一詞來描述一所大學或學院校園內的封閉區域 使其成為一個動人故事發生的地點。

 

洛奇的小說創作與理論研究曆來同步進行,兩種著作交叉出版,理論著作雖總是跟在小說之後,但每本隻晚一兩年,如《大英博物館倒塌》(一九六五)之後有《小說的語言》(一九六六);《走出掩體》(一九七○)之後有《字謎作家》(一九七一);《變換地方》(一九七五)之後有《現代創作方式》(一九七七);《你能走多遠》(一九八○)之後有《與結構主義合作》(一九八一);《小世界》(一九八四)之後有《寫作》(一九八六);《好作品》之後有《巴赫金之後》(一九九O)。

 

洛奇的校園小說很善於描繪發生於大學校園內的各種各樣典型人物的興衰變遷的動人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生活在大學校園內的師生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我進學校後就喜歡讀書。我覺得讀外國著名書籍這事當時也是很難辦到的。就是那樣很難辦到的事,我也設法閱讀過一些歐美的經典小說。我閱讀過大衛·洛奇的校園三部曲《變換地方》,《小世界》,《美好工作》等等,但洛奇的校園三部曲的前兩部故事的背景都集中在校園,反映了校園中的人的生活及矛盾,事業及愛情,

 

而在第三部書中,洛奇試圖擺脫校園小說的模式,把筆伸到校園同學,老師們的生活中去,自然也就伸進校園裏或校園外的衝突中去了。我想從閱讀這其中的一些的校園小說中學到一些寫作技巧。

 

但並非事事都如願以償,我的寫作還是進展得很慢,我練習著寫一些有關校園文學的文章,寫到三四篇文章我就寫不下去了,我就把它停下來了。我意識到我寫校園小說我不行,考慮到是否能夠另辟蹊徑賞試寫另外一些文學題材小說,便開始寫紀事性的小說。紀事性的小說也寫得不順手。

 

我試著把它寫成短篇敘事性的小說,但寫短篇敘事性的小說也並不容易。我想了很久終於使我豁然開朗,要降低一點寫作的要求,寫寫有關校園生活的散文,預先作好一些寫作的準備,擬定提綱,先做一些寫作上的鋪墊,然後把各個部分有序地聯係起來,如有個別互不聯係的想法也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聯係起來,若遵從這樣的寫作原則,平時再多積累一些校園生活寫作素材,堅持寫下去,最終就會將理想的校園小說寫出來的。

 

校園小說對師生們的吸引力卻又遠遠超過一般的小說。曾讀過英國校園小說家大衛·洛奇的《校園三部曲》,讀者的反應非常強烈,這因為這部小說反映了校園內的師生們的沸騰的生活,描繪一所大學校園內的各種各樣典型人物的興衰變遷的不同的個人際遇,從而展示了生活在大學校園內的師生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今日有些校園小說家的一些作品內容是很豐富的,但有的形式上過於奇特,男女的風流情愛,調情,性交,濫情的色情得把戲描寫得太多,一般的讀者實在接受不了。

 

當前書評界有學者提出為什麽歐陸大學校園小說少,我想這恐怕與下述的一些情況也有關係,比如說:為什麽歐洲校園小說不像英美的校園小說那樣能風行於一時,並廣受人們的歡迎,這恐怕還與其缺乏濃厚的尊崇校園小說作家的風氣有關。

 

英國學術界是一向十分尊崇英國的校園小說作家的,比如受到英學術界十分尊崇的英校園小說家大衛·洛奇的(David Lodge)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同時他也受到讀者的十分尊崇,尊崇校園小說家的風氣不如英美學術界這也怕是歐陸大學校園小說少的一個原因。

 

老師們,同學們,現在我想談談(如與英美校園小說相比歐洲校園小說之所以很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典型的歐陸大學大多都分布在城市的市區裏麵,校園建築往往與市區街道上的建築混雜在一起,很難將它們之間的界限劃分開來。這就是因為典型的歐陸大學校園環境的城市化使得校園地界模糊化後造成其缺乏來源於校園生活的動人寫作素材,使得創作出來的校園小說很少。

 

上述原因恐怕就是造成歐陸大學校園小說少的一個原因。校園文學取材於校園這片土地的,象歐洲校園已經是完全城市化了的。而且受到校園城市化的限製,因而缺乏來源於校園生活的動人寫作素材使得創作出來的校園小說很少。寫作的校園小說效果很不好。

 

另外則內容完全不為同學們和老師們所熟悉,一般的群眾又剛從社會上到學校來,所以也不容易領會校園小說所描寫的內容。這兒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已初步理解,即校園小說要為廣大的群眾所接受,內容不可以隔他們太遠,校園小說不能脫離現實的校園生活,內容應當完全與校園生活有關,形式為他們所容易親近。

 

有時校園小說對師生們的吸引力卻又遠遠超過一般的小說。曾讀過英國校園小說家大衛·洛奇的《校園三部曲》,讀者的反應非常強烈,這因為這部小說反映了校園內的師生們的沸騰的生活,描繪一所大學校園內的各種各樣典型人物的興衰變遷的不同的個人際遇,從而展示了生活在大學校園內的師生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今日有些校園小說家的一些作品內容是很豐富的,但有的形式上過於奇特,男女的風流情愛,調情,性交,濫情的色情得把戲描寫得太多,一般的讀者實在接受不了。我想歐洲校園小說之所以很少恐怕與此情況也有關係,比如說:

大衛·洛奇小說,是憑才氣而非情感,他的筆下沒有動人肺腑、大悲大苦的故事,人物也沒有驚天動地、震撼鬼神的行狀,讀他的小說,既不需捶胸頓足,也不會潸然淚下,隻需會心或暢懷的笑便可。

 

他以精絕貼去年,他的新小說《天堂消息》再次暢銷書榜上有名,而在《獨立報》周末副刊上連載的《小說的藝術》便於今年十月結集同時以精裝及平裝本登上書架。以親切幽默智慧的語言取勝,故事多取材於周圍的日常生活,學者所能經曆的一切盡在筆底,洛奇的“小世界”中便也不免多以知識分子為主角,以學院生活為背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