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童年的回憶

來源: 初春時節 2020-02-12 12:06: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474 bytes)

看電影—童年的回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上小學時正值文革,學校教學大大壓縮,幾乎每天參加生產勞動。孩子的天性是頑皮玩耍,因此在煩悶的學校生活之餘,總是希望找到新鮮、刺激,於是,看電影便成了那時最大的渴望。

    我的童年在農村度過,上中學之前,從沒在室內看過電影。不知道其他地區怎樣,但那時在我們縣,似乎每個公社都有自己的電影放映隊。說是放映隊,其實一般也就一到二人,一台發電機,一台膠片播放機。電影放映員帶著縣裏宣傳部門配發的電影膠片,定期到所屬的各個生產隊去放映。電影放映員在當時應該是非常好的職業,每天隻在晚上工作幾個小時,每到一個生產隊都吃好喝好,隊長會計等頭麵人物都笑臉相迎。他們在我們這些孩子心中的崇高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會放電影、還會發電。那時我家所在的地方直到1978年才通電,因此每次放電影都是用一個柴油發電機發電。放電影的日子,兩輛大馬車相距六、七米平行停放在生產隊大院中間,兩根碗口粗的大木杆子分別綁在兩輛馬車的兩個輪子上,雪白的銀幕就掛起來了。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幼正往這裏聚集。男人抽煙、女人嗑瓜子、大人說笑、小孩吵鬧,一派熱鬧景象。發電機聲響起,空氣中頓時充滿了讓人愉快的柴油味,大家便知道,電影就要開演了。

    記憶中,小時候在我們屯子以及周邊十幾個屯子看過的這種露天電影,如果沒有二百部,至少應該有一百部。那時的國產電影,題材都很單純,基本就是戰爭、階級鬥爭和反特。戰爭片當然涉及不同曆史時期,但主要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這幾部經典戰爭片不知看過多少遍,但仍然百看不厭。常常是今天晚上在這個屯子剛看完,明天又跑到好幾裏地以外的另一個屯子再看。這幾部電影裏的某些鏡頭、台詞,應該已經成為我們這代人的經典,比如“不見鬼子不掛弦……”“高,實在是高……”“高家莊、馬家河子一帶……”“各小組注意,各小組注意,你們各自為戰,不準放空槍,開火……。”“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我們多年的失敗,就在於輕敵呦……”等等。《地道戰》裏有一個情節給我印象特別深,就是五、六個偽軍假裝成武工隊員,找到高傳寶他們,目的是探聽地道的秘密。招待他們吃飯時,這些假武功隊員一股腦把雞蛋吃光了,窩頭沒有動。高傳寶他們就根據這一點判斷他們不是共產黨武工隊,於是設計把他們都抓起來了。後來我有時想,看來打入共產黨內部也不難,忍幾天專挑不好吃的吃就可以了。

    那時流行的戰爭片還有《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三進山城》、《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等。這些電影都看過很多遍,對其中的人物、情節、台詞,至今牢記不忘。《渡江偵察記》中的敵情報處長由著名演員陳述扮演,他的陰險狡猾以及他戴的那頂國民黨軍官的大簷帽都給我們深刻印象,有一陣子我們這些孩子將細樹枝做成一個圓圈放在帽子裏,這樣帽子的四周就伸展挺擴起來,接著就學起情報處長的神態和腔調來:“以後上工下工都要嚴格檢查,發現可疑的人立即逮捕,送到軍部去。”“胡說!你不是種田的,你是扛槍打獵的。”但那個時期我最喜歡的這類電影是《偵察兵》。《偵察兵》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講述的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解放軍某部為了實施對敵人的分割包圍各個消滅,令偵查參謀郭瑞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敵占區偵查敵情的故事。影片男主角郭瑞由王心剛扮演,司令員由於洋扮演,孫大娘由於藍扮演,其他正反麵人物也都由很優秀的演員扮演。當時看這部電影不但為郭參謀的智勇雙全所折服,也為他的英俊的相貌所傾倒,我至今堅信王心剛是中國電影史上迄今最英俊最帥氣的演員。不過,我特別想提到這部電影中的另一個人物,即敵占區地下黨員村婦女主任孫秀英。孫秀英不幸被捕,在押解途中被扮成國民黨小分隊的郭瑞等人解救。當郭瑞親自解開綁在孫秀英身上的繩子,輕輕地喊出“同誌”的時候,孫秀英慢慢轉回身,驚喜、激動的神情在那張娟秀俊美的臉上流動,這個鏡頭,幾十年來一支留在我的心中。那時還小,但真切地感受到了女人的高雅、美麗、端莊。互聯網發達以後,我專門上網找到了孫秀英扮演者的信息。這個演員名叫楊雅琴,生於1944年,山東濟南人,十六歲考入濟南軍區話劇團,後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當演員,在《苦菜花》、《地雷戰》、《南海長城》、《西子姑娘》、《偵察兵》等電影裏飾演主要角色。然而楊雅琴的個人生活非常不幸。六十年代,在八一廠領導撮合下與一位部隊警衛戰士結婚並生下一女兒,但雙方誌趣相差太大,不久就分開了。經此打擊,加上那個年代的極左路線以及人事糾葛,楊雅琴的事業受到嚴重影響,不得已於八十年代初不到四十歲就辦理了內退手續賦閑在北京家中。九十年代初再婚,不久隨丈夫去香港定居,卻不料這又是一樁不幸的婚姻。隨著夫妻感情的破裂,楊雅琴萬念俱滅,整日憑著一支又一支香煙麻痹心靈與肉體,不久被診斷患了肺癌。一九九六年,楊雅琴回到闊別六年的北京,住進301醫院,直到1997年9月去世,年僅53歲。命運啊,真的讓人噓唏不已。

    除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題材的戰爭片,那個年代也有少數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如《上甘嶺》、《奇襲》、《奇襲白虎團》、《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這些電影也都看過不止一次,其中有很多台詞至今可以背誦,主題歌可以演唱。《上甘嶺》是我特別喜歡的電影之一。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戰爭影片,然而電影用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表現對和平的熱愛和追求。其主題歌《我的祖國》是這樣開頭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山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穿上的白帆。一幅多麽安寧祥和的景象啊。在影片中,這首主題歌的出現,伴隨著的情節畫麵是戰士們在山洞裏,在戰鬥的間隙,一隻小鬆鼠在戰士們的手中傳遞著、傳遞著……。愛憐的眼神、輕柔的動作,伴隨著那舒緩的歌聲“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長的地?;在這?遼闊的?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春光。”這一切真切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熱愛。然而和平不會自己到來,而是要通過戰爭獲得,這正如毛主席所說:為了團結而團結,團結不可得;為了團結而鬥爭,團結可得。這部電影,在慘烈的戰爭中穿插著柔情,而更加強化了作品的主題,反映出創作者的成熟和作品的成功。

    《小兵張嘎》、《雞毛信》、《兩個小八路》三個兒童電影都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勇敢的中國兒童少年反抗日本鬼子的故事。由於是兒童電影,所以特別受到那時我們這些孩子們的喜愛,看完之後對裏麵的情節、人物津津樂道,比如小嘎子拔人家自行車氣門芯、用玩具手槍抓“漢奸”反被抓,等,還有經典台詞“瞧這個嘎小子”相信很多人記憶猶新。

    階級鬥爭是那個年代中國社會的突出特征之一,因此有大量的反映這一題材的電影。反映農村階級鬥爭的有《青鬆嶺》、《春苗》、《李雙雙》、《暴風驟雨》、《金光大道》、《豔陽天》等,反映城市和工業戰線階級鬥爭的有《海港》、《戰船台》、《沸騰的群山》等,反映教育界階級鬥爭的有《決裂》等。《決裂》演的是怎樣辦大學、大學大門為誰開的故事,其中的老教授由葛優父親葛存壯扮演。課堂上,老教授陰陽頓挫的聲音響起:“前幾天,我給大家講了馬的呼吸係統,馬的消化係統,和馬的骨骼特征;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馬尾巴的功能。”剛說到這,門外響起牛叫聲,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老農民牽著一頭牛,來找人給牛看病。《春苗》講的是女赤腳醫生在農村為貧下中農服務中遭遇的激烈的階級鬥爭的故事,對其中的主要情節已經模糊了,但其主題歌至今仍然會唱,歌詞也都記得,前兩句是:翠竹青青呦,披霞光;春苗出土呦,迎朝陽。歌聲清脆高昂,富有激情,非常好聽,另外春苗也很漂亮。

    反特是那個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大題材,影片很多,也看過很多,現在能記住的有《前哨》、《秘密圖紙》、《鐵道衛士》、《神秘的旅伴》、《一雙繡花鞋》、《東港牒影》、《徐秋影案件》、《古刹鍾聲》、《虎穴追蹤》、《羊城暗哨》、《黑三角》等。相對於其他題材,我對這類反特、偵破電影更喜歡。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跟著偵探一起尋找線索、邏輯推理、鎖定罪犯,這過程既驚險又刺激,尤其最後謎底揭開的一瞬間更是享受不盡其中的樂趣。我這人還有一個能耐,就是觀察、記憶能力強。逛街、購物時我遇到某個人,過一、兩個小時又在別處碰見,我都會立即認出這人剛才遇見過。我有時想我這輩子選擇了科研和教學,恐怕是入錯了行;如果當一名刑偵警察,也許會取得一些更有意義的成績。

    說文革期間的電影,就必然要說到京劇樣板戲。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中國人,我相信都能唱幾段現代京劇的選段,能背誦其中的某些台詞。而對我來說,甚至至今還能唱出《紅燈記》的全部唱段,能背誦其幾乎全部的台詞。《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稍差一點,但也基本還能唱下來全部唱段。

    公開上映的京劇樣板戲電影一共到底有多少部,我沒研究統計過,但我看過並記憶深刻的有下麵這些:《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海港》,《龍江頌》,《平原作戰》,《奇襲白虎團》。可能和多數人的觀點不同,我對現代京劇樣板戲情有獨衷。我至今覺得,這些劇主體鮮明、情節生動、台詞簡練、唱腔優美,堪稱藝術珍品。那時中國的電影都是黑白的,但這些樣板戲電影卻都是彩色的,這應該也是我特別喜歡這些電影的原因之一。再有,這些電影分別反映的是中國近現代不同曆史時期的風雲,相互沒有重複。比如,《杜鵑山》的背景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講的是紅軍成立初期如何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帶領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故事;《紅燈記》的背景是抗日戰爭初期――講的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對日寇的反抗;《平原作戰》的背景是抗日戰爭中期即戰爭相持階段――講的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八路軍和日寇英勇作戰的故事;《沙家浜》的背景是抗日戰爭後期――講的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新四軍同蔣、汪集團的鬥爭;《智取威虎山》的背景是解放戰爭後期――講的是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解放前夕挺進東北掃清土匪的故事;《奇襲白虎團》的背景是抗美援朝戰爭――講的是我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全殲美軍王牌軍“白虎團”的故事;《海港》的背景是解放初期――講的是我國工業戰線為擺脫國內外反動派及暗藏敵人的破壞而進行的頑強鬥爭的故事;《龍江頌》的背景是我國進入全麵掀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潮之後――講的是各條戰線互助友愛全國各地一盤棋的故事。以《紅燈記》為例,我想,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大都為其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精神所感動和鼓舞過。不是嗎?那種視死如歸、那種錚錚鐵骨、那種藐視一切貌似強大的敵人的氣概以及那種為自己的階級兄弟甘願付出生命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應該為我們所感動嗎?就藝術表現來說,這些作品也都是精雕細刻的經典之作。仍以《紅燈記》為例,如果我們現在再從頭至尾仔細看一遍,就會發現,全劇沒有一處多餘的情節、沒有一句多餘唱腔、沒有一句多餘的話。情節曲折生動、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其唱腔是那麽的優美而昂揚,台詞是那麽的簡潔而深刻,動作是那麽的舒展而優雅, 舞景是那麽的壯闊而逼真。我相信,如果不考慮其特殊曆史條件下的“過左”的意識形態瑕疵的話,就藝術表現本身而言,這些現代京劇樣板戲,絕對屬於藝術珍品。

    外國電影那時在中國很有影響力,如蘇聯電影,朝鮮電影,越南電影,阿爾巴尼亞電影,南斯拉夫電影,羅馬尼亞電影等。這些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因為那個年代當然是不能進口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的。蘇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肯定是《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麵包會有的”“讓列寧同誌先走”是其經典台詞。朝鮮電影有《賣花姑娘》,《永生的戰士》,《看不見的戰線》,《南疆村婦女》,《火車司機的兒子》,《摘蘋果的時候》,《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等。《賣花姑娘》裏的主題歌非常感人,“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著花籃上市場;穿過大街,走過小巷,賣花賣花聲聲長。花兒雖美,花兒雖香,沒人來買怎麽辦;滿滿花籃,空空錢包,如何回去見爹娘。”歌聲淒美,催人淚下。《永生的戰士》講一個被俘的地下工作者,被捕後寧死不屈,寧肯咬斷自己的舌頭自殺也不投降。這個情節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有時我試著咬自己的舌頭,但總也不敢太使勁。於是我想,如果是我被捕了,是選擇當叛徒還是咬斷舌頭當英雄?一想到這就有些害怕。越南電影《阿福》講的是阿福等幾個少年與美軍鬥智鬥勇的故事,很受我們這些孩子的歡迎,有那麽一陣子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津津樂道。那些年在中國上演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不少,影片也都很優秀,如《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廣闊的地平線》,《第八個是銅像》,《地下遊擊隊》等。《地下遊擊隊》的開場是這樣的:意大利侵略者將一幢樓房圍住,叫喊:“年輕人,投降吧,我們是不會槍斃你們的。”這時,一名遊擊隊員從樓頂窗子一躍而下,落在坦克上,將坦克的蓋子拉開,同時迅速地將炸彈扔進坦克。這時屏幕上出現片名:地下遊擊隊。影片裏的主人公是一位孤膽英雄,有一次在街頭遇到一個叛徒,於是遞給這個民族敗類一張紙條。叛徒看著紙條驚慌失措,這時,主人公舉起手槍,說一聲“我代表人民”,槍響處,叛徒倒地。這時特寫鏡頭顯示“地下遊擊隊”幾個大字。記得有段時間,這個電影成了我們校內外的話題,經常不自覺地說出“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或者唱起“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加入遊擊隊,敵人的末日已經來臨,祖國人民將獲得自由解放”。

    那些年還看過一個外國電影,電影名字和國家都忘記了,大部分內容也忘記了,但其中的一個情節至今記得非常清楚。一個潛伏在敵人內部的戰士開始受到敵人懷疑,敵人為了甄別他,有一天在一個長官的屋子裏,敵人把一名剛剛被捕的戰士,就是這位潛伏戰士的同誌,帶進來,同時交給這名潛伏戰士一把手槍,讓他打死這名被俘戰士。這一招真是夠陰的,隻見這位潛伏戰士舉起手槍對準被俘戰士,但在扣動扳機的一瞬間將槍口轉向了敵人軍官,可惜槍裏麵沒有子彈,於是立即被捕。很多年來這個情節時不時地出現在腦海,於是我常想:如果是我會怎麽辦?看來,鬧革命真的沒有那麽輕鬆,那麽簡單。很想能找到這部電影再看一遍,可惜電影名字和國家全忘記了,但根據記憶中人物的相貌和軍服,相信應該是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或者羅馬尼亞的。

        都說懷舊意味著衰老,但回憶、梳理這些近半個世紀前我們還是頑皮孩童時代的往事,又何嚐不是一件樂事呢?願我們的回憶永遠甜蜜;願我們的生命永遠年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