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讀一九五八年的《人民日報》

來源: 明月天天有 2019-01-16 04:19: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503 bytes)

一九五八年,中國的農民忽然一夜之間詩性大發。可惜當時沒有全國超男超女大賽,也沒有國際選秀這麽一說,讓很多人才白白地埋沒了。這裏有當年的報紙為證.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報》上有一篇新華社記者古平寫的題為“人人寫詩個個唱”的文章,講的是他在江蘇省常熟縣和平人民公社白茆鄉的采訪所見。

記者說,該鄉的牆壁上到處都寫滿了“目不暇接”的新山歌,包括公社黨委書記,食堂的炊事員,七十三歲的老人在內的歌手,詩人們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寫出,唱出了三萬首新山歌。當年八月初,鄉文聯成立後,一百多個新會員組成了三十個創作小組…鄉文聯在全社五千多剛摘了文盲帽子的學員中,開展了一人五首詩的運動,出現了人人寫詩,個個唱的熱潮…

文中特別刊登了其中的四首以饗讀者。

在該鄉入口處的白粉牆上,記者看見了這麽一首:

小農經濟獨木橋,合作社是康莊道,
人民公社辦起來,天堂哪有人間好.

你說老百姓的感覺有多麽敏銳,他們進了人民公社,解決了吃飯問題,馬上把生活跟天堂聯係在了一起。

另一首題名為“東風吹”的民謠是這麽說的:

東風力量大無窮,
吹得迷信連根拔,
吹得保守一掃空,
吹得落後沉海底,
吹得貧窮影無蹤。

這風吹得真是氣壯如牛,驚天動地。不知吹這麽大的風對莊稼的收成有沒有影響!

在一大隊食堂工作的炊事員在食堂的牆上留下的詩是這樣寫的:

九月菊花透心黃,
人民公社是天堂,
心裏喜,嘴裏唱,
山歌飛過白茆塘。

這分明是一個吃飽喝足的人喜滋滋地說出的心裏話。守著糧食天天隨便地吃,是一種多麽的暇意與滿足。千萬別把糧食都吃完了,不然“透心黃”就成了“透心涼”。

一位“雪白的胡須齊到胸口”的七十三歲的老人,是位能寫善唱的歌手。這位經曆了幾個朝代的創作高手,留下的詩歌不知用的是什麽時態,因而說不清是白描還是想象:

白茆鄉大變樣,
白茆塘開得像運河樣,
兩岸房子造得一式樣,
屋後花園門前場,
電燈照得滿場亮。

就是在今天很多地方都沒達到如此的水平啊。這樣的描寫對今天搞房地產開發的太具有參考價值了。有水,有花園,有電,沒有樹;要是再有電視天線不就是今天的城市嗎!

可是在這具有代表性的四首詩歌裏,沒有一首提到勞動;提到種地;提到要去生產;創造價值。它們提到的,都是一種期望式的享受與抒情。是現實欺騙了眼睛,還是現實迷惑了理性?

沒能親身經曆那個洶湧澎湃的時代,但讀過在那個時代成為曆史之後親曆者的敘述。那是一個天天喊著“超英趕美”的火紅的年代,那是一個畝產破地球記錄的年代,那是一個砸鍋拆門板的大煉鋼鐵的年代。在那個年代裏,天天都是不夜天。

白紙黑字的采訪記實,權威的新聞媒體輿論,政府的喉舌與聲音,代表的是人民和他們切身利益的報紙…

當人們喜不自禁的時候,往往就把自己變成了荒唐的笑料。

公正,客觀的報道有時也很難經受住時間與曆史的檢驗。

公正,客觀的報道少之又少,普天之下皆然。
 

小記:原作於2007-8-1,今天稍微改動了個別標點和字句。

2019年1月16日星期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