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44年前插隊的山鄉(下)

來源: 2018-08-09 07:07:2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2018年7月4號的下午,我們正站在中坪村委員會白色大樓門前感歎拍照,從樓裏走出一個青年。得知我們是當年插隊的知青,立即電話聯係村委會主任,村支書黃立傑。
黃立傑,長我們幾歲,當年最初是中坪8隊民兵排長。在我們離開時山鄉時,已經是候備的村支部書記的年輕接班人(1979年正式開始擔任書記)。來之前,通過插友們介紹和報刊報道,我已經知道,他現在是市人大代表、省勞動模範、全國農村改革十大新聞人物。記得毛澤東說過一句:“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中坪村的巨變,確實離不開擔任了幾十年村支書的黃立傑。在中坪磷礦辦公室,我們見到他,頭發已經全部花白,但精神氣十足。40多年不見,由風華正茂跳入耳順之年,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他這一生可是為中坪的改變傾盡了精力和汗水。但40年的成就他不多言,和我們的麵談隻是敘舊再敘舊。在他的安排下,我見到我一直掛念的當年回鄉知青劉新生,見麵的激動狀況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她的一句“做夢也沒有想到”的話讓我慚愧,老朋友,對不起,我是回來的太遲。不過還算沒有遺憾,能看到當今的新中坪,看到你們過上富裕的生活,我好滿足。現在的中坪處處給我們帶來驚歎,在接下來去參觀的中坪葛業公司,我們又見識了野生葛根變寶的過程。當晚在村委會招待所聚餐,我們老人們談起當年之事是滔滔不絕,陪座的年輕人們都聽的是津津有味。這些80後90後的年輕人都是放棄了大城市生活而回鄉的大學生,在他們身上寄托著中坪將來的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參觀了水電站,在那裏我們又遇到一個驚喜。當年我們最初到中坪是集體生活勞動在中坪林場,當時的場長是蘇昌旺(已經去世)。現在他的女兒就在水電站工作。知道我們是當年的知青,她興奮地帶我們到她家,拿出她父親和她一直保存的我們小組集體合影照片,這是一份多麽難得的情誼。後麵我們接著訪問的幾個老鄉對我們都記憶深刻,都很客氣地說當年條件不好,照顧不周。其實當年中坪村的老鄉們對我們太好了,那平時的照顧和幫助就不一一細說,隻說一件事,當時在二隊落戶的知青歐陽,在自己主動要求學開手扶拖拉機時翻了車,當時的一個手扶拖拉機可是小隊裏的大財富,駕駛員嚇壞了,隊長立即到中坪管理區報告給趙新安付書記。趙書記第一句話就問:人有傷嗎?得知人沒受傷後又說,隻要人沒事就好。他要大隊負責把拖拉機修好,對知青一句批評的話就沒有。當年的趙書記可是一個工作雷厲風行、處理人事公正、有威信有氣派的壯年幹部。打聽到趙書記已經早在保康縣物質局退休,我們在回程經過保康縣時專門去探望了這位而今已經非常病弱的耄耋老人,以至於沒能留影。時間就是這樣無情!
 
離開中坪之前,年輕的小候付書記(從北京回鄉的大學生)贈送了二本有關中坪發展的書和一個DVD,回到美國,我仔細地看了,對中坪村的改革發展才算是有了一個大概完整的了解。中坪村的發展最讓人欽佩的是它總是走在改革發展的前沿,有時甚至超前。這裏我簡單地歸納幾個要點,與關心中國農村發展的朋友們分享。
 
 
修建水電站,打響中坪發展致富的第一炮。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80年,第一個蘇溪河小水電站的開發隻有80千瓦,但在中坪村亮起了希望之光。92年的低次河水電站建成,500千瓦的發電量不僅解決了照明和農業用電,還能賣給國家電網,第一次帶來了工業文明的收入。
 
開發磷礦,這是中坪在發展中打出的重拳。
1986年由於縣磷礦以欲擴張的意圖引發了黃立傑辦礦的想法。有了礦山,村集體經濟壯大就有希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辦礦過程的艱難隻用一件事來說,為了早日生產,在通向礦地的山路還沒有修好的情況下,中坪人硬是把二台拖拉機拆開搬上山,再組裝起來先打礦洞。礦辦起來了也不是那麽順利,最初請人經營,結果二任經理十年期間都沒有盈利還欠下債務。最後還是村委會收回經營權,黃立傑親自抓新的礦領導班子,奔走銀行申請貸款給礦工發工資,進出法院還債討債,落實礦上工作責任製度,如此等等,終於在第二年扭虧為盈。隨著生產的發展,進而辦起配礦廠,磷礦粉廠,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磷化工企業集團。2011年起,每年上繳國家各項稅費4000多萬元,成為中坪村的強大經濟支柱。
 
退耕還林,搬遷山上住戶,共同富裕。
前麵說過,中坪十隊完全在山上,鄉民們的生活在中坪最苦不說,關鍵是喝水極度困難,完全靠老天下雨,挖一個大堰塘存水。我們當年在半山林廠住時也有這個問題,都是男士們輪流挑水上山。有一次我們幾個女生也試著去挑,結果除了我,都半途而廢。可我咬牙挑回來後,躺在床上就起不來了,一直躺到第二天才緩過勁兒來,全身還痛了幾天,從那以後再不敢逞能了(^_^)。言歸正傳,中坪村開始富裕後,村委會就考慮搬遷山上居民,改善他們的生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首先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搬下來的357人的口糧田和房基地從那裏來?村委會的決定是把汾清河再截彎取直,劈山填河灘,重建河堤,再建糧田。就這樣198畝水田經過幾年冬天的大幹再生出來。而搬遷後原山上的房基地和坡田都種上了樹,這個過程的開始甚至趕在中央推廣退耕還林的政策之前。中國有一句老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這在中坪變成了“人往低處走,水往高處流”。(^-^)
 
因地製宜,發展糧食之外的農業產業。
在中坪村的發展過程中,村委會把握了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定要將保持青山綠水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中坪村鼓勵農民栽桑養蠶,村集體成立的中興蠶業公司不是賺錢為主,而是為發展桑蠶服務-提供技術,提供市場信息。現在這個公司已經帶動了整個馬橋鎮的桑蠶產業。為了集體經濟有後勁有活力(因為磷礦資源總有枯竭的那一天),中坪村在探索中還發展了葛根綠色產業,產品有葛粉,葛茶,橡子粉,橡子幹等保健食品。目前產品已經在市場建立了品牌和信譽,正走向平穩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中坪村的發展是腳踏實地,中坪村的富裕是實實在在。目前村集體資產2億多元,可用流動現金7000萬。現在國內常常提到建設新農村的口號,在國外的我不清楚這新農村的標準是什麽。在我看來,中坪村就已經是新農村了。那些看得見的吃穿住行日常生活和生存環境就不用說了,和城裏沒有區別,有些地方已經超過城裏了。這裏來看看幾個特殊指標:
1)村建小學,媲美城裏小學。本村小學生入學率100%,還接納外鄉學生。
2)村建衛生院,看病不出村。
3)村集體購買社會養老保險,退休可領養老金, 村裏還另有老年補助金。
4)  本村青年外出求學後開始願意回鄉。這是一條軟指標,但最能說明問題。
 
回顧這次重訪中坪,我的印象和感覺就是中坪村不僅僅是富裕起來了,而是富的美,富的雅,富的大氣,富的先進。村委會的大樓一層大廳裏有一個新農村規劃模型圖,我看不少地方已經實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完整地出現在中坪大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