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理“發生”的夏天

來源: 沁維砉 2018-09-03 12:54: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266 bytes)

 

一個真理“發生”的夏天

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教授 吳少海博士

 

201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七月,持續的酷暑高溫天,房間裏雖涼風習習,我卻想到了頭頂驕陽的戶外工作者們,想到了“牆內”和“牆外”,想到了“二八定律”。①

對我而言,這個七月,確實發生了很多事件。這裏的“事件”,是後現代哲學家雅克·德裏達(1930-2004)說的,可以稱得上“真理”的事件。關於“真理就是事件”這個說法,我還需要再解釋一下。

假設我站在現代主義的立場,我會說,“真理”不是別的,就是“命題為真”。如果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倘若用更書卷氣一點的說法,就是“陳述符合事實”。不過,2017年的上海,已不再是現代主義的營地,而是後現代主義的後花園了。“後現代”對“現代”的挑戰,是必須的。看,德裏達發言了:“真理”不是關於陳述的,甚至都不是一個名詞。真理是動詞。就這樣,一個已經在人的常識中紮下根的現代觀念----“名詞真理”,被解構成了後現代酷炫的新觀念----“動詞真理”。德裏達不愧是“解構主義”的魔幻大師!

可是,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今年夏天,我在另一本書《海德格爾》裏,找到了一個更直截了當的表達:“真理”不是別的,而是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並向未來開放的“事件(event)”。注意了,在許多一本正經的哲學書裏,這個樸素、貼近日常生活的詞“事件event”,被漢譯家翻譯成哲學名詞:“緣構”,或“緣構發生”。②

我在這裏的有感而發,其實是來自夏天裏一起值得一提的“事件”:我在上海交通大學開了一門為期八天,16節課的暑期課程。這門課程有一個吸引學生眼球的名字——“思維力和創造力”。我的如意算盤是,沒有被這個題目嚇住的學生,大概會是我喜歡、並願意教的。

班上來了22人,大多數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很好,正是我所希望的,事實也證明了我是對的。這些學生雖然多少在開始時,被另類的授課方式,和高度濃縮的授課內容,震懾住了。但在一兩堂課以後,一個個都慢慢地緩過氣來了。所幸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我坦承,這門課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過去我曾在不同時間和場合裏的五場演講的內容提煉而成。我不喜歡炒冷飯,所以這次特別注意在表達方式上有創新嚐試。課堂裏許多隨機發生的對話、題目和小包袱,純屬靈機一動。這裏列舉部分課堂的題目③:

1,形成初步觀點三步驟

2,創造力的矢量鏈模型

3,西博士(CEIBS)讀書動力模型

4,泛讀與精讀,以及三部件(眼睛,腦,心)的應用

5,兩種學習理論:白板理論(約翰·洛克,英國哲學家)與模糊原點理論(勒內·笛卡爾,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6,定義法與要素法

6,創造力五要素

7,胡塞爾的意識意向性概念

8,問號與句號;蘇格拉底與孔子

9,原點對象第三者模型

10,創造力公式:C=StEP

11,知識四要素

12,效用功能與心智功能

13,意向性的兩類迷失

14,知識是第三者

15,意識的反思性結構

16,笛卡爾惡魔

17,“我思故我在”與主體性

18,笛卡爾思維(創造力)五原則

19,第一性思維與第二性思維

20,創造力就是看見力

21,一個偵破案例分析:誰是“偽批判性思維”?

22,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自我批判與自我警惕

23,17627三性學習理論

24,學會欣賞第三者——知識

最後一堂課上,我用“N的平方根”定律,作為整個課程的落筆。這是“二八定律”的統計熱力學基礎。我的意思是,當N趨向一個大數時,2/8所對應的比例,就會趨向很小。一個順理成章的推論是:以“2”為代表的精英,對以“8”為代表的芸芸眾生,肩負的責任會更大。這是一個陳述性的真理,還是“事件性”的真理?可以繼續討論。

七月結束,我回到美國。回憶起來,今年夏天的授課經曆,讓我第一次體會了,後現代主義真理觀所要表達的意思:真理不是別的,就是一些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並對未來開放的事件。在這些事件裏,一些“東西”發生了,發生在所有參與者的身上。但願這些發生在我與我的22個學生身上的“東西”,猶如播下的一顆“知性和創造力”的種子,在未來的某一靜處潛伏,不時蠢蠢欲動,萌發新芽,奮力生長,並在適當的時間裏,勇敢地顯露於世。

 

① 注1:二八定律——“在一個群體的社會實踐中,總是20%的人做80%的事情(或者效益),而另外80%的人隻產生20%的效益。由於同樣的原因,20%的人也往往享受80%的財富(包括資源、注意力、機遇),另外80%的人隻享受20%的財富。”

② 注2:“緣構”/“緣構發生”——原詞在德語中為Ereignis,尋常義是“發生的[不尋常]事情” 。海德格爾在延用這個尋常意思的同時,還按其一貫的“形式顯示”或語境緣起的風格,對這個詞做了字麵遊戲化的處理,即將它看作由兩部分 ——前麵的“ er ?”和後麵的“ eig ?”——的共謀而生成的一個字謎。第二部分( eignis )主要取“ eigen (或 eignen )”的含義,即“自己的、特有的、獨自的(為……所特有),切合自身的”,因而大致意味著“獨特的自身存在”、“自己的身份”或“獨自具有的東西”。第一 部分的“ er ”就像英文的“ en ”,是個促動詞,有“使受到”、“使產生”、“發動”等意思。兩邊合在一起,這“ Er ? eignis ”的第一層或淺層的謎底就是“使之獲得自己身份的過程”;再結合這個詞的尋常義“發生”或“發生的不尋常事情”,它在海德格爾語境中的比較完整的字麵含義就是:“使某某得到自己身份的發生過程或事件”。——《海德格爾》譯者之一:張祥龍

③ 注3:更多《創造力》內容請關注Beacon Light雜誌-Creativity專欄連載

《思維力與創造力》課堂——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的學生在《思維力與創造力》課堂上
《思維力與創造力》課堂——上海交通大學
(美)約翰·卡普托 / 貝小戎 / 上海文藝出版社一個周六的上午,我在衡山路的一家書店裏,買了一本小冊子,封麵就是“真理”二字,我很喜歡。
帕特裏夏·奧坦伯德·約翰遜 / 張祥龍、林丹、朱剛 / 中華書局 / 2014-1-1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