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配朱安

來源: YMCK1025 2017-12-23 08:47:0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57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7-12-23 12:12:3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蕭三匝:魯迅原配朱安還活著呢

zhuan1

我從來沒想過應該有人給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寫一本傳記,即便有人寫出來,我的第一反應竟是:嘩眾取寵吧。

因為《朱安傳》作者喬麗華是上海魯迅紀念館館員,也就是說,是一個嚴肅的學者,我才決定瀏覽這本書。沒想到,一讀就放不下,以至於連夜讀完了。這才發現,這的確是一本嚴肅的傳記,作者試圖探尋的是朱安一生悲劇的成因。

因為朱安幾乎是被魯研界忽略的一個小人物,有關朱安的史料也少得出奇,這就注定給朱安作傳是一件非常艱辛的工作。因其如此,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鉤沉史料、融會貫通的功夫。

朱安的一生的確是一個悲劇,她與魯迅除了在飲食習慣上近似,其他方麵幾乎毫無共同點。她不識字、小腳、長相與美幾乎絕緣,而且個子奇矮。她是魯迅母親贈送給魯迅的“禮物”。作為孝子,魯迅不能不接受這份禮物,但接受以後,就把她閑置在一邊了。他們是生活在一個家庭裏的陌生人,彼此從來沒有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

以往,人們對魯迅的婚姻生活寄予了無限的同情,認為魯迅是舊式婚姻的受害者。這是自然。但是,朱安何嚐不是這樁舊式婚姻的受害者呢?從名義上看,她一直是魯迅的妻子,但她從來沒有獲得丈夫的一絲愛情。朱安也曾幾次當著魯迅親友的麵發泄過自己的不滿,但魯迅連反駁的興趣都沒有。此後,朱安就隻有認命了。

什麽是真正的悲劇?悲劇中人自己的過失不是悲劇真正的成因,整個社會的合謀才是悲劇的成因。這種合謀,最終體現為一個社會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為魯迅夫婦的悲劇負責的,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中國文化,是合力構築這個文化體係的每一個人。

這種文化造就了朱安依附性人格,她幾乎沒有選擇,隻能依附。《朱安傳》中三個細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種依附人格的典型心態,讀來讓人深痛:

zhuan2當得知許廣平已經為魯迅生下兒子海嬰時,俞芳問朱安以後怎麽辦,她說:“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的。”“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看來我這一輩子隻好服侍娘娘(魯母)一個人了,萬一娘娘歸了西天,從大先生一向的為人看,我以後的生活他是會管的。”

1944年,朱安生計艱危,在周作人建議下,準備出售魯迅在北京的藏書。許廣平及社會賢達得知後,出於保護魯迅遺物的考慮,堅決勸阻。當年10月15日,宋紫佩陪同唐弢、劉哲民去拜訪朱安,勸說朱安萬勿如此。朱安聽後一言不發,過了一陣,卻衝著宋紫佩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1947年臨終前一日,朱安給許廣平留下遺言:一是自己要與魯迅合葬;二是她死後,許廣平母子要給她燒紙、念經。至少第一條,許廣平及社會賢達是不會同意的,最後也沒有遵囑執行。

一個依附者的人生價值何在?陳漱渝先生說:“我感到她存在的價值主要就是為周氏三兄弟照料了他們的母親。”這當然是從正麵來說的。從反麵來說,朱安的存在也在某方麵造就了魯迅的性格、思想和文風。我以為,少年時家道中落、青年時在日本看日俄戰爭電影深受刺激,以及與朱安的這樁婚姻,都是形塑魯迅的重要事件。

時間流逝了幾十年,朱安在我們這個社會消失了嗎?如今的中國女性已經告別依附人格了嗎?我以為,並未。否則,就不會有那麽多漂亮姑娘願意坐在寶馬車裏哭了。當然,這隻是一個方麵的表現而已。

不客氣的說,朱安還活著。

當然,男女不平等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特色。從曆史上看,幾乎每個國家,都有男女不平等的曆史。即便是在美國,女性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權和政治上的選舉權也是很晚近的事。關鍵的問題是,女性需要怎樣的平等,以及如何實現這些平等。

如果說朱安的悲劇表現為依附性人格,中國的男人們就不依附嗎?我們有幾個男人真的擺脫了形形色色或主動、或被動的人身依附?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不僅需要女權運動,也需要男權運動。女人的敵人不是男人,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敵人是枷鎖——各式各樣的枷鎖。

讀者推薦

 

 

 

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所有跟帖: 

好可憐,心酸 -lovekikyo- 給 lovekiky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3/2018 postreply 07:57:19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