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王後(5)

來源: 南澗采萍 2017-08-13 02:42:0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435 bytes)
1509年8月,凱瑟琳再婚兩個月後,宮裏第一次宣布她有喜了,但凱瑟琳在1510年1月分娩一個女嬰,生下來就是個死胎。夫妻二人雖然失望,但還是寄希望於來日方長。到5月份凱瑟琳又懷上了,這時候,亨利19歲,登基整整一年。就在25歲的凱瑟琳努力為皇家傳宗接代的時候,亨利卻像一隻花蝴蝶一樣到處亂飛。
 
凱瑟琳的寢宮女官中有一位叫安·斯塔福(Anne Stafford)的貴婦,是個伯爵夫人,一來二去的就和亨利好上了。國王花心不是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即便是斯塔福伯爵夫人比亨利大十幾歲那也算不了什麽,在歐洲曆史上貴婦人找小情人可以說是件很流行的事情。但這位斯塔福伯爵夫人卻非普通貴婦,她是皇家血親白金漢公爵的嫡親妹妹。白金漢家的高祖父母兩邊都是金雀花王朝的直係後人,說起來他們的血統遠比都鐸家的血統高貴許多,所以白金漢公爵對自己妹妹的醜事感到很丟麵子,進宮和亨利八世大鬧了一場,然後把妹妹送進了修道院,自己發誓再也不回到亨利的宮廷。

斯塔福公爵夫人是曆史記載的亨利的第一個情婦,就在差不多的時間,有一位宮廷金匠的妻子聲稱亨利也經常和她私會。國王夫君與宮女、侍女偷情,這讓做王後的凱瑟琳自尊心大受傷害,唯一鞏固自己地位的措施就是趕快生個兒子。

1511年元旦伊始,凱瑟琳順利生下一個男嬰!孩子一生下來就被封為康沃爾公爵,宮內宮外一片喜慶,為慶祝王子出生的馬術長矛競技賽延續了好幾天,亨利八世親自披掛上陣,長矛上係著王後凱瑟琳的手絹,表示他是為王後的榮譽而戰,戰旗上也繡著“忠誠之心”的字樣,向子民和百官們展示國王、王後之間“忠貞的愛情”。

然而,好景不長,小王子染病,出生1個月零22天後殤了,死因沒有紀錄。小王子的死對於凱瑟琳和亨利都是巨大的打擊,凱瑟琳開始每天長時間跪在冰冷的石板上禱告,以致於後宮對她的精神狀態開始擔憂;而亨利則借戰爭遊戲來轉移煩惱,和嶽父結成同盟對法國宣戰。

故事說到這裏,不得說一點最基本的曆史背景。

當時的歐洲有三大巨頭,那就是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其版圖相當於今天的中部意大利),加上各自的附屬國和封地,這三家將歐洲版圖基本割據。英格蘭屬於後起之秀,因為通婚原因,與西班牙、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屬於同一個陣營,共同的敵人是法國。但是,英格蘭北邊的鄰居蘇格蘭屬於法國陣營,雖然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娶的是亨利八世的姐姐瑪格麗特,但詹姆士是個堅定的親法派,加上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幾百年來的世仇,亨利八世即位後詹姆士四世趁著小舅子亨利八世年輕,屢屢犯邊。

此外,由於各國王室之間複雜而混亂的通婚,造成後裔之間對各國王位相互重疊的繼承權;再加上多變的封地主權和貴族們好戰的習性,各國領土的邊境不斷重劃,整個歐洲從上到下就是個弱肉強食的大競技場,誰能打贏戰,誰就能得領土;而發起戰爭的理由有一千個,各國之間的結盟和解盟翻手雲覆手雨,比天氣變得還快。

還有一點今人不太容易理解的是當時教皇的威力。地上的王要服從天上的王,而羅馬教廷是上帝的宮殿,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教皇說你死後不能進天堂,那你這一輩子就完了,而且永世不得超脫。那個年代的人對死後靈魂的歸宿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教會決定每個人的生老病死,一個國家如果被教皇宣判為異教徒國家,其他國家的君王可以理直氣壯地出兵攻打你,名為“護教”;一個人如果被教會開除教籍,就會聲名狼藉,沒有人和你交往或做生意,而且人人可以對你得而誅之。教皇可以以護教的名義要求各國出兵攻打所謂的“異教之邦”,比如十字軍東征。

在中世紀的文化觀念中,國王首先應該是個騎士,帶領軍隊叱吒風雲、衝鋒陷陣,方能顯出地上的王之榮耀。歐洲的貴族好戰,對於他們來說打仗名曰建功立業,其實說穿了就有點像如今的世界杯足球賽,是他們熱衷的一項運動。貴族們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隻要君主一聲召喚,他們就要效忠。況且養兵就是要用的,打仗可以得到封地,封地越多勢力越大,何樂而不為?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戰爭就是整個歐洲文明的驅動器和潤滑油。

英格蘭的亨利七世、法國的路易十二和西班牙的費迪南德國王(凱瑟琳的父親)是同齡人,三人之間年齡相差不到10歲,去世的時間前後也隻相差8年。

老亨利在世時反戰主和,與法國交好,他善於攻心不善於攻戰,雖說是個精明的管理者和犀利的政治家,但國家不打仗了,貴族們一個個都呆在家裏閑得發慌。所以小亨利登基後推翻了老爹的外交政策。老亨利自認是蘭卡斯特王室傳人,一輩子防範著約克王室,約克王室也一直策劃著推翻亨利七世。但是到了亨利八世,情況完全不同了,小亨利從小跟著母後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是約克傳人,小亨利那些輕裘響馬的少年玩伴都是約克派的後人,說白了小亨利自己就是約克後裔,他登基後赦免了被先王貶逐的約克派,恢複了他們的爵位,又加封了一批發小,在自己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意氣風發、摩拳擦掌的年輕貴族。在他們的簇擁和慫恿下,年輕氣盛的亨利八世想要重振100年前驍勇國王亨利五世的雄風,揮鞭南下,收複法國失地,做一個真正的騎士國王!

很快亨利八世就找到了和法國開展的理由。1511年,教皇朱利亞斯二世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因教廷在意大利的領土發生爭執,教皇覺得利益受到威脅,於是頒發教皇令集募集兵力攻打法國。亨利自覺護教職責不容推卻,立即和嶽父費迪南德一起加入了教皇陣營。

這是亨利登基後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亮相,剛滿20歲、登基不到三年的他還是個愣頭青,需要良臣為他出謀劃策,這位良臣就是後來威名赫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紅衣主教托馬斯·沃斯利(Thomas Wosley)。

沃斯利是中世紀貴族政治鬥爭中的一朵奇葩,他出身低賤,父親是薩福克郡伊普斯維奇(Ipswich)的肉鋪老板和牲口販子,沃斯利中學畢業時恰值亨利七世改革官場製度,削減貴族權利,鼓勵優秀平民子弟入學入官入教。沃斯利借這股東風投身教會,因成績優秀保送牛津麥格達琳學院學習神學。是金子總會閃光,沃斯利敏而好學,刻苦勤奮,25歲左右即被綬封神職成為牧師,30歲左右成為麥格達琳學院院長。1503年前後,沃斯利的才學和能力被坎特伯雷大主教賞識,成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執事。在這裏,沃斯利有機會奉大主教之命替老國王亨利七世辦事。沃斯利是那個年代少有的經濟學家,不僅精明,而且務實,得到亨利七世的賞識,甚至派他去和蘇格蘭國王談判,亨利七世還任命他為皇家小教堂的牧師。

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通天,大主教們也是國家事務的管理者,很多國務卿職位都由大主教兼任,沃斯利被坎特伯雷大主教推薦到樞密院任秘書。

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時,國家大事實行雙軌製,也就是說,凡是國王簽署了公文之後,首先要由國王的私人秘書加蓋皇家印戳,然後送到樞密院由樞密院長老蓋章,再送到議會由首席大臣蓋章,之後文件才能生效,這個過程被稱為‘Course of Seals',中世紀洋版“公章旅行”,故此亨利八世成了架空的君主,凡事都需要樞密院和議會的附議才能辦成。
 
(待續)
 
豆瓣閱讀首發,地址 https://read.douban.com/column/6795880/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