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第12軍:抗命不解柏林之圍,投降後卻被寫進美軍二戰史?

來源: Justness 2021-10-23 15:34:4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112 bytes)

二戰德國第12軍:抗命不解柏林之圍,投降後卻被寫進美軍二戰史? 

看過《帝國毀滅》這部電影的朋友,一定對影片最後,希特勒的絕望印象深刻。在人生最後時刻,希特勒口中一直在念叨一句話:“溫克的第12軍在哪裏?”,在第三帝國即將覆滅的最後時刻,希特勒口中的第12軍是一支什麽樣的部隊?

為什麽他到死都認為,第12軍能救他和柏林,這支神秘的部隊,最終歸宿又會怎樣?為什麽第12軍能寫入美軍二戰戰史,得到美國人的認可呢?

一、“第三帝國最後的救火隊員”,傳奇的第12軍

1945年年初,對納粹德國來說形勢急轉直下,西線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已經在法國荷蘭一線站穩腳跟。而在東線,蘇軍的反攻更讓德軍無法招架。此時的德軍麵對盟軍兩線進攻,不但勝利無望,徹底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由於兵源接近枯竭,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無力派出大軍同時支援東西兩線作戰。救一頭成了最好的選擇,相比較東線局勢不可逆轉,在西線,此時德軍還有B集團軍和H集團軍兩支作戰部隊。希特勒固執認為,此時隻要德軍再派出一支奇兵,就能一舉扭轉西線局勢。而這支奇兵就是國防軍第12軍。

從組建的初衷來看,德軍第12軍就是名副其實的救火隊員。從時間上看,這支組建在德國投降前一個月的部隊某種程度上說,第12軍就是納粹德國最後希望。也因為他們是最後的希望,所以第12軍在組建之初,從將領選擇到裝備人員,都盡可能做到最好。

將領方麵,沃爾特溫克成為這支奇兵的司令官。和曼施坦因一樣,溫克也是參謀出身的軍事指揮奇才。他的戰術指揮能力得到古德裏安、龍德施泰特等人認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希特勒對他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帶領這支奇兵完成救贖。

在配備了最強指揮官之後,第12軍在兵力配備方麵也力求做到最強!按照德國軍方的計劃,第12軍共編有10個師,其中有2個裝甲師和8個步兵師。然而實際上,第12軍最終隻編有8個師,1個裝甲師和7個步兵師。

但即便如此就兵力來說,第12軍依然是當時德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機動部隊。雖然這支部隊人員組成極其複雜,除了士兵外還有消防員、警察、甚至還有十幾歲的孩子。但在後來的戰鬥中,第12軍證明自己雖然是雜牌軍,但戰鬥力不亞於黨衛軍。在後來的某些時候,他們甚至差點成為救世主,不過拯救的並不是希特勒和他的邪惡帝國而已。

二、33天,短命第12軍發起德軍最後進攻

對於第12軍士兵來說,他們是納粹德國最後的機動作戰力量。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慢慢適應戰場,必須調整狀態第一時間麵對強敵。事實上就在第12軍組建尚未完成時,他們已經接到拯救西線被圍困的第11軍作戰任務。

不得已第12軍隻得派出旗下的“克勞塞維茨”裝甲師前往增援,沒有有友軍配合,甚至自己本身也處於缺編狀態,克勞塞維茨裝甲師在一個裝甲營隻有5輛坦克可用的情況下,還是在第一時間突破美軍防線,掩護被包圍的11軍突出重圍。

從戰術層麵來說,第12軍憑借豹式坦克性能優勢,能在混亂的西線戰場為殘存的德軍集團打開一條生路。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由於第12軍實際兵力嚴重不足,還在幾次強攻之後傷亡慘重,唯一的突擊力量,“克勞塞維茨”裝甲師損失過半,使得這支部隊並沒有發揮出奇兵威力。

所以在西線作戰半個月後,第12軍自己麵臨被美軍強大兵力包圍的可能。不得已第12軍隻得且戰且退,最終被迫從易北河北岸繼續後撤。而他們本來要解救的西線德軍部隊,也基本被美軍悉數殲滅。

不過可喜的是,因為第12軍的局部反攻,讓美軍放慢了繼續推進的腳步,因為他們不知道前麵還有沒有兵力裝備更加強大的德軍。也因為美軍的遲疑,西線的德軍防線暫時穩定了下來。

在完成西線救火之後,第12軍將前往東線,麵對更加強大的對手—蘇聯紅軍。而此時東線的情況可以用崩潰來形容,因為此時德軍已經兵臨柏林城下,並且在22日完成對柏林合圍。雖然柏林城內還有幾十萬德軍駐守,但如果沒有外援這支部隊也很難抵擋蘇軍的進攻。

12軍作為外援,本應該和其他三支德軍一起對正麵蘇軍發起進攻,但現實卻是,其他三支德軍已經自身難保,其中第9軍更是被蘇軍分兵包圍。因此第12軍不僅將獨自麵對蘇軍兩個方麵軍,上百萬人的攻擊,還要虎口奪食救出被包圍的德軍第9軍。此時的第12軍和溫克將軍,站在曆史十字路口,他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三、第12軍為何放棄救援柏林投降美軍

在70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依然無法理解溫克的選擇,作為希特勒最欣賞的戰將,作為納粹德國最後的希望。第12軍本身就是為拯救柏林組建,這支部隊中絕大多數人的家人都在柏林。

但他們在最後時刻卻選擇放棄柏林,轉而和救出的第9軍向西轉進,並且在易北河畔向美軍投降。雖然溫克在投降時向美軍提出要求,善待幾十萬難民和十幾萬放下武器的德軍官兵,但柏林城中幾百萬人卻因為第12軍的離開,失去了希望。

其實溫克之所以做出這樣選擇,是經過理性思考之後的結果。因為在當時,進攻柏林的蘇軍烏克蘭、白俄羅斯方麵軍,合計有200多萬人!而第12軍隻有10萬人。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懸殊,可以想見,如果第12軍對蘇軍兩大方麵軍發動正麵進攻,在蘇軍強大的火力下,第12軍不但打不進柏林,甚至自己都有可能被蘇軍分割包圍一口吃掉。

而德軍統帥部命令中所謂“打配合的友軍”,實際上是自身難保。根據史料記載,三支德軍部隊,有一支根本不存在,一支已經被打殘。還有一支正在被蘇軍圍困(也就是第9軍),但因為蘇軍圍城,德軍統帥部並不清楚這些情況。因此對溫克來說,與其向最高統帥部反映,還不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決定自己命運。

之所以向美軍投降,更多是因為在德軍將領看來,美軍對德軍仇恨不深,當美軍戰俘受到優待可能性更大,這也是當時德軍一貫思路。事實上,第12軍為了解救友軍掩護難民,自己幾乎打光的事跡,也的確感動了美國人。並被美國人記錄在曆史中,不過無論如何粉飾第12軍,他們依然是納粹部隊,始終被釘在曆史恥辱柱上,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所有跟帖: 

文章不錯,但12th Army 應譯為12集團軍,這也是為何旗下有8個師之眾。詳見愚作《蘇德戰爭戰役簡史 1945》 -全球戰略- 給 全球戰略 發送悄悄話 全球戰略 的博客首頁 (301 bytes) () 10/26/2021 postreply 20:36:08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