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積貧積弱的晚清末年,財政收入卻是“康乾盛世”的十倍zt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晚清時候中國由天朝大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的割地賠款,使得整個國家都是積貧積弱,乃是中國曆史上最貧窮階段。在晚清老照片裏,除了慈禧太後李鴻章光緒皇帝等這些達官貴人之外,普通老百姓衣不遮體,窮得如叫花子,沿海一帶的中國老百姓都下南洋或者去美國當勞工。

但是,令人奇怪是,對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的晚清,兜裏依然非常有錢。所以,很多人奇怪,貧弱的晚清,為什麽財政收入能翻倍呢?

晚清的賠款

我們現在看看晚清不平等條件的賠款金額。晚清對外賠款條約,第一次就是鴉片戰爭,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但在戰爭中,1841年也簽訂《廣州合約》,也賠款630萬銀元。

戰後一年的1843年,在《南京條約續約》中,清政府再次賠款金額為670萬兩白銀。

當時銀元是西班牙銀元,一塊約合7錢一分白銀。因此,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一共對英國賠償了 2544萬兩白銀。

在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中,尤其在1856年到1860年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其中在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中,清政府對英國的賠款金額為400萬兩白銀,對法國為200萬兩白銀。

1860年《北京條約》對英國賠償1300萬兩銀白,向法國賠償800萬兩白銀!

在此期間,沙俄乘火打劫,與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割走了中國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又怎是金錢可以衡量的!1876年和1881年清政府又在其他條約中向英國賠償20萬兩白銀,向沙俄賠償900萬盧布。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獅子大開口,竟然開出賠款2億兩白銀的要求,清政府卻是一口答應。除了兩億兩白銀之外,為了讓日本退出遼東半島,清政府還另外給了其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以及150萬兩白銀“威海衛駐軍費”!

甲午戰爭悲哀也沒結束,在五年之後,191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清戰敗一年後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醜條約》賠償金額更是令人瞠目結舌:4.5億兩白銀!

清朝的財政收入

但是,麵臨如此巨大金額的賠償金額,晚清政府卻是一隻眼都不眨眼,說賠就賠,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有資料統計,乾隆執政時候,財政收入是4000萬兩白銀一年。如果這些財政收入都用在晚清對列強賠款上,乾隆也沒有錢花費在六下江南,至少也要中國人勒緊腰帶30年才還清,但晚清政府卻毫無猶豫去賠款,這是為什麽呢?

現在就有一張表格說明問題:

(表一)

可以看到,清朝初年財政收入規模從順治初期的2428萬兩,在雍正時候迅速增加到3,585萬兩,主要是這一時期實施的稅製改革,那就是攤丁入畝。然後財政收入增加到乾隆中期的4858萬兩白銀,總量增加了一倍,在乾隆末年又略有下降。

之後,1840年鴉片戰爭十年內,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維持在三、四千萬兩白銀左右。在鹹豐、同治年間的財政收入缺乏史料具體記載,但這一段時間雖然產生厘金這樣的新稅目,但為了鎮壓當時太平天國等各地起義軍,造成軍費開支膨脹消耗了財政收入,因此清政府財政收入也不會增長太大。根據估計,這一段時間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大體應該維持在5000-6000萬兩白銀之間。

清朝財政收入飛速增長是在光緒年間,以下表格也是光緒到宣統的財政收入統計:

(表二)

可以看到,在積貧積弱的晚清末年,還是一副土豪的模樣。清末財政收入,從鴉片戰爭時候的4000萬到同治年間的6000萬,再到甲午戰爭時候的8000萬,在1908年達到了二億,在1911年清朝滅亡時候,財政收入達到了三億。這麽龐大的財政收入,幾乎是清初最繁榮時候“康乾盛世”的十倍。

清初財政體係之建立

我們現在看看,大清雖然是滿族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但是搞錢能力也勝過明朝。清軍入主中原時候,滿清貴族也知道自己打仗雖然厲害,但文化比較落後,為了統治中原地區廣大的社會,必然吸收漢族統治者的治國之道。同時,前朝滅亡也使得剛入主中原的滿清貴族惴惴不安,必然也要改革明朝製度。

 

所以,清朝在製度上也可以說是明朝的2.0版,也就是改進版,在財政收入繼承了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另一方麵也改革明朝弊端,並且實施三大財稅政策,新增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火耗歸公。

丁,就是成年男子,就是新出生的男子不加賦稅。攤丁入畝,就是取消明朝之前的人頭稅,根據土地規模多少來收賦稅。這樣,戶籍管理也沒控製這麽嚴格,有利於促進人口流動與工商業發展,也自然增加清初的財政收入。

火耗歸公也是雍正提出的,火耗就是民間上繳的碎銀,熔煉成大銀錠造成的損耗。在明朝時候,官員貪汙腐敗,命令民間多交一些碎銀彌補熔煉成為大銀錠的損耗,借此可以為自己聚集財富撈取好處。

但雍正時候,需要把火耗歸公都公開化,由政府統一征收,然後返還到官員的俸祿,這樣形成一筆養廉銀,解決官員工資不夠開銷的問題,這也是針對明朝官員俸祿過低,造成腐敗問題的修正。

同時,清朝在貨幣上繼承了明朝後期的銀本位製,不再像明朝用紙幣給官員發俸祿,官員也不用擔心自己工資因紙幣貶值而下降。這就保證了官員的收入穩定,減少了官員對財政收入的盤剝,財政收入也變得更加穩定。

所以,清初在雍正“攤丁入畝”之後,財政收入急速增加到了三千萬兩白銀之上。在乾隆時候,商品經濟發展,財政收入也突破了四千兩萬白銀。但由於清朝都是實行嚴厲的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發展發展受到抑製,對外貿易也被遏製。

 

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也停留在中世紀的農業國水平上,財政收入隻能以田賦為主體,通過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改革,也講田賦征收定額化,也就是說由於稅收都是田賦,也就是土地稅。但是土地規模也有限,決定了前清時期財政收入不可能有大規模發展,直到乾隆末年與嘉慶道光時候,財政收入都維持在四萬兩白銀左右,徘徊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之上。

現在也有一個表格,可以看到清初的財政稅收,主要也是田賦

(表三)

從表格中,地丁銀在財政收入占據比重為61%-88%之間,其他諸多項占據比重最多時候也不到40%在表格中地丁銀,就是“攤丁入畝”後對田畝與丁役合並之後征收的貨幣形式收入,它是田賦的主體部分。清朝部分放鬆了鹽業的壟斷經營,允許一些私人販鹽,這也為清朝增加一些財政收入。但是,在前清時候,農業稅依然是主體。

但是,大清在明朝基礎上建立的2.0財政體係,在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叫貿易戰爭)爆發時候,顯得都過時了。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清雖然賠款了二千一百萬兩白銀(主要以西班牙銀元支付),加上自己的戰爭開銷和局部減免,總計耗費了四千萬兩白銀。

看起來是很龐大的數額,但對清政府也算太吃力。要知道,前清時候,乾隆鎮壓大小金川的戰爭花費了一億兩。嘉慶時候,鎮壓白蓮教的戰爭花了二億兩,都遠遠多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因此,清朝財政都沒有受到太大衝擊。

晚清新增的稅種

實際上,鴉片戰爭帶給大清的衝擊是全方位的。由於通商口岸的開辟,中國由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從一個農業國也步入了世界工業國家體係之中。由於國門打開,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速度的增加,自然也增加了多種稅種,也帶來了關稅的增加。

現在看看清朝國門大開之後新增的稅種。

海關稅

第一大能增加財政收入的稅種就是海關稅。如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沒有對外的海關,廣州的那一點關稅主要也是與內地關卡收入進行合並的。在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通常口岸的開辟,在沿海一帶都設置了海關,海關稅也成為晚清財政收入的主力之一。

在鹹豐末年,關稅隻有四百九十餘萬兩,到了同治末年達到一千一百四十餘萬兩,光緒末年更是達到了三千二百九十餘萬兩,占據財政收入比重的20%-30%因此,關稅收入很快就彌補了戰爭損失,這也是清政府麵對對外戰爭失敗,卻財大氣粗敢說“賠”。

需要提及是,當時清政府為了更好增加海關關稅,就聘用英國人赫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在赫德的管理下,海關部門成為清政府中最廉潔高效的部門,關稅的財源滾滾,成為清政府十分穩定的稅源,對財政穩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一切都交給滿清貴族去管,可以到了地方官員的腰包裏,效率也是低下,清政府財稅收入也不會這麽多……

厘金

第二大增加稅種就是厘金。厘金就是清朝的商業稅,太平天國時期為應付軍餉的不足,向商家進行征稅。在鹹豐三年(1853)開始征收,就是商人從事商業活動都要征收稅。

由於晚清的對外開放與通商口岸興起,這也吸引了一些農民到城市裏經營小手工業者、從事商業買賣活動,間接也刺激了商業發展。在鹹豐三年(1853)開始起征,開始征收厘金,也是清朝的主要財政支柱之一。

在同治年間厘金每年就能有1360萬兩上下的收入,最高可達1963萬兩左右。如此高的財政收入,一方麵可以看到清末商業的繁榮,也另一方麵也看到清政府對民間商業活動的盤剝,清末,在各地設各種商業局和卡來征收厘金,幾乎無處不卡,無貨不稅

當時商品之間的流通,也要交很重的關稅,也就是厘金。起初厘金關稅僅僅為1%,但是到後期不斷提高,許多地方在5%-10%之間。如在同年初年,上海的油、豆餅的厘金稅率比鹹豐十年(1854年)增加了十餘倍。厘金財政收入以極高速度發展,在晚清征收三十年後,占據財政收入總額的將近20%如此高的厘金,嚴重剝削了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打擊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鐵路

第三大增加稅種就是鐵路。剛開始,清朝廷認為修建鐵路破壞風水,不肯修路。但是在甲午戰敗之後,清朝廷才發現,在戰爭中由於沒有鐵路、援軍、物資等後勤補給隻能依靠馬拉車推,貽誤戰機。

於是,晚清政府在全國各地廣泛修建鐵路。之後,大清官員也發覺鐵路能使地方財政收入急速增加,所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尤其是1906年通車的盧漢鐵路,去掉借款利息、成本,每年還淨賺三百多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各地火車站所帶來的商稅收入。

於是,鐵路成為清朝官員的香饃饃。在經濟利益驅動之下,從討厭鐵路到瘋狂修建鐵路,並且也把一切地方路權賣給民間資本,允許私人企業修建鐵路。但到後來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清朝政府在1911年清廷宣布鐵路國有,將民營鐵路和路權全部收回,由此引發保路運動,這也成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導火索之一。

額外稅種

此外,在慈禧太後執政之後,鼓勵漢族官僚興起洋務運動,在全國各地開設現代化工廠。這些工廠產生的稅收,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都有很大一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的口袋裏。

此外,還有著土壓厘稅(鴉片稅)也是中國千年來財政收入過數萬的稅種。主要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覬覦英國鴉片貿易帶來的收入,也鼓勵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種植鴉片,然後推廣到全國,美其名曰“與洋爭利”,並且為鴉片生產與鴉片貿易設置洋、土藥厘稅,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以下就是晚清各個財政稅的稅種表格

(表四)

可以看到,晚清與清初相比,田賦在財政收入占據比重也是曾現下降的趨勢,但是絕對數額也是不斷增加的,這說明它依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構成部分。農業稅比重的下降與其他各種稅的出現與比重的上升,反映了伴隨著清朝國門大開,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晚清進一步發展。

但是田賦稅依然占據百分之三十的比重,其他收入占據比較大是厘金與關稅,這也反映了晚清根本上也是一個農業國,然後商品經濟也要受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掠。

從表格上也可以看到,當時農民不僅要交農業稅,也要承受各種間接稅轉嫁過來的稅,以及農產品與工商業產品之間的剪刀差剝削。

清政府財政花銷

雖然清朝財政收入突飛猛進,但都是花銷巨大。如清朝興辦洋務運動需要錢,洋務派官吏興辦洋務,購買軍火,借洋債等名目,把一些回扣都塞進了自己的腰包。洋務運動的造船廠等軍事工業,都不以市場盈利為導向,這樣軍工長產品盈利歸洋務官員占有,虧損國家承擔,自然談不上盈利的積累。

雖然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洋務運動也認識到無法填補軍事企業造成的巨額虧損,於是就興辦礦藏開發、建築鐵路等民辦、官督民辦等企業。但對這些企業都是增稅很多,自然也不利於企業發展。

再加上與列強戰爭的對外賠款,使得清政府背上一屁股換不清的閻王債,為了還債,清政府把鐵路運輸、各種稅收項目都抵押出去,使得中國朝著半殖民地社會深淵滑去、清政府為了還清債務,對國際發行國債,又被列強操控了匯率,讓銀價暴跌,變成被列強二次宰割這樣,看似有錢的清王朝,每年增加的財政收入也不過手裏焐熱一下,就要賠出去。所以,財政收入連飆升的清政府,每年每年虧空三千萬兩,年年入不敷出。

結語

所以,清政府高的財政收入都是靠著剝削來的,戰爭賠款,均攤給了國民。如對農民增加土地稅,對商人增加營業稅,對工人增加收入稅,總之能剝削的都要剝削。

於是,1912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財政收入:30191萬兩銀子,這是個封建王朝財政收入史無前例的數字,喜破三億大關。

可是,就在一個多月後,1912212日,清帝下詔遜位,至此,清朝268年對中國統治由此也結束了。

雖然清朝結束了,但是中國封建性財政體係在清代已走上巔峰,為中國近代性財政體製到來做好了鋪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