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自己“妹妹”為妻,婚後生下一子,影響中國百年曆史

來源: 大福讀史 2020-02-17 10:07: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224 bytes)

論及李鴻章崛起之因,多認為是他在1862年臨危受命率新創之淮軍奔赴上海救援。

實際上,李鴻章真正崛起的機遇當為1843年結識名噪京師的學問大家曾國藩。

史載,“初以優貢客京師,以文學受知於曾國藩,因師事焉。日夕過從,講求義理經世之學,畢生所養,實基於是。”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李鴻章回鄉組織團練,期間雖頗著戰功,卻常遭上司和同僚排擠。

最落魄的時候,李鴻章竟被太平軍追殺的竄入民房躲避,並與百姓搶奪食物。

史載,“時已逾午,饑甚,入宅不見一人,蓋先避去。(李鴻章)疾往廚舍,飯正熟。灶低窪,即翹一足踏於灶沿,一手揭蓋,一手取碗,直遞口狂咽,不暇用筷,亦無一蔬。”

最終,還是曾國藩收留了他,並悉心傳授給他軍務知識。

也正是由於曾國藩的格外青睞,李鴻章才能越過湘軍的一眾功臣宿將,在1862年一躍成為主宰上海及蘇杭的封疆大吏,奠定他以軍功封侯的事業基礎。

1864年太平天國覆亡後,曾國藩又幫了李鴻章一把。

先是舉薦他接任自己的兩江總督之位,後又保奏他擔任平撚主帥,對李鴻章的提攜也真算是不遺餘力了。

其實,曾國藩之所以如此看重李鴻章,除了他確有才幹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他和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既是同年進士,又是無話不談的好友。



曾國藩像

說起李文安,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李殿華。

開始,李殿華本是個熱衷功名的學子,但屢試不第卻極大地打擊了他的自尊心。

加之家境不富裕,李殿華隻能放棄科舉回到老家以耕種為生。

據載,李殿華心地善良,因自家耕地裏多有墳塚,故而每當春耕時總會告誡雇工在墳塚旁留出空地。

有時,遇到無主且塌陷的墳塚,李殿華還要指揮雇工為之培土,“使無傾塌”。

但即使李殿華如何辛苦勞作,李家耕地所產的糧食總是不夠李殿華夫妻及四子的嚼穀。

為此,一向愛麵子的李殿華隻能低頭向親戚借貸。

後來李鴻章就此事回憶說,“前吾祖父窮且困,至年終時,索債者如過江之鯽。祖父無法以償,唯有支吾以對。支吾總非長久之計,即向親友商貸,借無還期,亦漸為親友所厭。”

好在李殿華走出黃土地的心願很強烈,即使日子不好過,還是鼎立支持李文安和他的三個哥哥讀書考學。



清朝私塾

開始,身體虛弱且生性木訥的李文安是四兄弟中最不被李殿華看好的,可誰料到最後中舉的就是這個小兒子。

那一年,李文安正好40歲,已經度過了人生中的大半截。

也就在這時,李文安認識了還未發達、隻是個普通京官的曾國藩。

李文安眼力不差,通過頻繁接觸,他知道這位30多歲的青年絕非等閑之輩。

於是,李文安遂主動與之交好,並在隨後將兒子李鴻章介紹給了曾國藩,也算為後來的晚清中興埋下了意料之外的伏筆。



清末年畫《曾國藩慶賀太平宴》,榻上左為李鴻章,右為曾國藩

相比曾國藩僅用七年便從從五品升到從二品的內閣學士,李文安的仕途倒是很“穩定”。

史載,李文安“庭諍麵折”、“以倔強不苟合,不獲於上官”。

大意是清廉正直的李文安為了不冤枉囚犯,達到合理量刑,時常會和上司據理力爭,搞得上司很下不來台。

所以,當他的同年們官運亨通時,李文安的刑部司法官一職當了很久也未升遷。

盡管如此,李文安仍然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批閱案宗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

據李文安的同事的詩文回憶:李文安掌管提牢廳時,每天都要到監獄巡視一遍。

當時提牢廳下屬的兩個監獄關押著約5萬名囚犯,僅往返一圈就需要走上十來裏地。

但李文安不辭辛苦,每天必須要查驗一遍方可心安。

彼時的官場貪墨成風,獄卒克扣囚犯飯食是屢見不鮮的事。

李文安掌管刑部多年,深知其中的弊病。

於是,李文安給下麵定了個硬性規定:每名囚犯每餐都要保證給足一滿勺飯。

雖然如此,李文安還是怕獄卒蒙蔽自己,所以他不僅時常會突擊檢查囚犯的夥食,還要親口品嚐飯菜的生熟與否。

畢竟清末財政有限,所以晚飯後夥房便會關門停工。

若這時恰逢新囚入獄,他們便會餓肚子。

這時,李文安總會自掏腰包買來糧食熬成米粥分發給眾囚。

當然,李文安的善良和心細還不於此。

比如:鑒於春夏季節獄中易爆發聚集性傳染病,李文安常常會派人提前備下藥材預防。

此外,為了方便病囚發汗之用,李文安還會在冬天備下棉衣和棉被。

故而,在李文安管事期間,獄中從未發生過意外死亡之事。

老實說,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象李文安這種厚道的官吏實屬少見。

好人有好報,李文安不知道,他的天生良善直接給自己促成了一樁影響李家百餘年運程的好姻緣。


清代夫妻

有一年,李文安的父親李殿華出門辦事,在路邊歇腳時無意間碰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女孩。

當時,這個身患天花的小女孩正啼哭不止,顯然是個被遺棄的病孩。

李殿華見之心憐,遂抱回家收治。

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大多略通醫道,李殿華即是其中之一。

於是,經過擅長兒科的李殿華的幾番調治,小丫頭居然被治愈了。

長大後,小女孩感念李殿華的救命之恩,遂以養女的身份生活在李家。

下地鋤田,上灶煮飯,小丫頭把李家打理地井井有條,儼然成了李家的好幫手。

不過,看著小女孩日漸成人,李殿華卻犯了愁。

按照當時的審美,大家閨秀都以小腳為美,可小女孩乃是棄孩,根本沒有人會刻意地監督她裹腳,所以小女孩即使到了出嫁的年齡仍舊蹬著一雙大腳。

此外,因為早年得過天花的緣故,小女孩的臉上也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點。

如此,不用說富裕人家看不上,即使正常人家也不願娶這麽一位姑娘。

李殿華不知道,他的四兒子李文安早就注意到了這位姑娘。

一天,讀書歸來李文安看到勞累過度的姑娘累得倒在了灶台旁,心中頓起憐愛,遂脫下自己的外衣蓋在了姑娘身上。

李殿華聽說後,知道李文安對姑娘的心思,遂命李文安娶之為妻。


李氏

從後麵的曆史可知,李氏有很強的幫夫運,直接為李文安撐起了一片天。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就是:李氏“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拿得起鋤頭,遇事亦能擔當”,堪稱封建士子心中典型的賢妻良母。

也正是由於李氏的勤儉持家,李文安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地衝刺科舉。

史載,李文安從1825年開始參加江南鄉試,雖然多次名落孫山,但衝刺的勁頭依舊很足。

終於,在1834年,李文安順利考中了舉人。

4年後,李文安又高中進士,一躍成為了天子門生。

從此,李家遂成為合肥廬州府一帶的望族。


據李氏家譜記載,李氏為李文安一共生育了六子二女。

可想而知,李文安夫婦該承擔了多大的經濟負擔。

為此,憂愁不已李文安曾多次作詩澆愁,“難得多累怨丁添,煩碎高堂問米鹽”。

不過,李氏倒是坦然以對,“吾教諸子發奮讀書,皆巍巍有立,豈憂貧哉?”

意思是,我教孩子們發奮讀書,讓他們長大後都成為棟梁之才,到時還怕貧窮麽?

的確,李氏後來真的做到了。

李文安六子,除了李鴻章的成就舉世矚目外,其他五子也都為一時翹楚。

如官居兩廣總督的大兒子李瀚章,人稱“嵩山四友”、在“府院之爭”中擔任國務總理的三子李鶴章、主持編纂《續修廬州府誌》的四子李蘊章、以財富知名且樂善好施的五子李鳳章、“少通經史,博學能文”的六子李昭慶。

此外,李氏的兩個女兒也嫁的很風光,如大女嫁與記名提督張紹棠的、二女嫁與江蘇候補知府費日啟。


李瀚章(右)、李鴻章(左)

1855年,55歲的李文安積勞成疾,不幸病逝。

但李氏卻比丈夫多活了28年,不僅享盡了榮華富貴,還屢受朝廷推恩。

如1875年慈禧40壽辰,朝廷為籠絡權臣李鴻章,光緒帝親頒諭旨褒獎李氏。

1879年,李氏八十大壽,朝廷又命古文大師俞樾作壽聯祝賀。

畢竟歲月不饒人,縱然李氏體格硬朗,卻也扛不住老邁。

1882年,鑒於李氏久病不愈,朝廷特賜李鴻章一個月的假期去湖北武昌探望。

誰知,在聖旨下達當日,李氏就去世了。

於是,光緒帝又追加了一道諭旨,命令沿途的地方官員要妥善照料李氏的靈柩。

史載,載著李氏靈柩的大船子漢口沿長江一路而下,中經九江、安慶、巢湖,最後抵達合肥李家祖塋下葬,沿途的各地官員們迎來送往,無一人敢怠慢行事。

這還沒完,在李氏去世二十年後,清朝仍舊對其進行了三次追封。

要知道,那時李氏所有的兒子均已去世。

“生榮死哀”,在滿清一朝,李氏也算前無古人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惜陰堂筆記》、《詠李玉泉先生為提牢詩》、《國聞備乘》、薛福成《庸庵筆記》、梁啟超《李鴻章傳》等。

所有跟帖: 

好“大腳”故事,謝上傳。善有高福天佑之; 勤有遠程神護之。 誰說好男無好妻? 李氏養育棟梁子。 -白鏡天- 給 白鏡天 發送悄悄話 白鏡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7/2020 postreply 11:29:03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