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歐洲戰略史 ... 王孟源

來源: bebe2014 2019-08-23 15:08: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77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bebe2014 ] 在 2019-08-23 15:09: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美國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過美國那時大而不強,靠的是廣大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這和現在的中國類似,隻不過中國的領土不是剛剛殺了幾十萬原住民搶來的),真正在尖端工業技術上挑戰英國的是另一個新興工業國家:德國。西歐在18世紀工業革命後成為世界霸主,到20世紀初在經濟、科技、政治和軍事上有著根深蒂固的全麵壓倒性優勢。而孤懸大陸邊緣的英國自14世紀開始的百年戰爭起就靠保持西歐的分裂來謀取最大利益,在19世紀初的反拿破侖戰爭獲勝後更騎在歐洲列強的背上而成為世界霸主。德國如果稱霸西歐大陸,英國的世界霸權也將煙消雲散,於是英國自1902年的英日同盟起(參見前文《美國的東亜戦略史》),忽略了美國的崛起而專注於遏製德國(美國的現代霸權自1970年代起,開始依賴美元的石油定價權,所以沙丹.胡笙侵略科威特、企圖稱霸中東,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有致命性的威脅;結果美國也是花了將近20年專注於用兵伊拉克,忽略了中國的崛起,重蹈英國的覆),其結果就是1914年開始的一次大戰。經過四年的嚴重戰爭耗損之後,西歐各國數敗俱傷,對世界的支配性控製開始動搖;尤其是孤懸海外更遠、有麵對兩大洋的地緣戰略優勢的美國獲益最大,隱隱成為世界霸主的儲君。

英國的政治人物並不是柯文哲這類在經濟和戰略上的白癡,在一戰後對美國有很大的戒心,隻是在戰爭中內傷受得太重,有心無力,尤其是當時的霸主也不能亂印鈔票(詳見前文《美元的金融霸權》),英國在財政上負債累累,無力參與新的軍備競賽,隻好在1922年簽下華盛頓海軍公約(Washington Naval Treaty),承認美國的等同一號地位,並且藉著鎻定日本的三號地位來挑撥美日衝突(這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前國務卿布裏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於2009年初就急著在北京提議美國和中國成立G2集團的同様考量,亦即藉著排除其他強權的話語權來挑撥他們和中共的關係,所以也是中共敬謝不敏的原因)。在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後,美國和西歐受打撃最深,日本和蘇聯則相對強化,西歐的地位持續下降,局麵更加失控。不久,德國的經濟和政治混亂導致希特勒在1933年掌權;希特勒的組織能力是很有一套的,執政不到三年德國經濟就強力復甦,但是他在戰略上卻和柯文哲同病相憐,是個大白癡,在非西歐的眾多新強權環伺之下,竟然仍舊企圖以武力來稱霸歐洲。1936年,德國撕毀總結一戰的凡爾賽公約(Treaty of Versailles),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這時的美國總統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略家之一,小羅斯福。他看出希特勒所代表的對美國絶大的歷史性戰略機遇,也就是不但可以讓美國一舉超越英國正式成為新世界霸主,而且可以把西歐在未來幾代裏完全打趴在地,沒有重新挑戰美國的希望。(今年歐巴馬協助安倍撕毀和平憲法,就是也想要重造一個希特勒來打趴東亜;可是安倍精明得很,沒有一絲當炮灰為美國霸權做嫁的意願。)他為此苦心積慮,不計代價,甚至後來在1940年不惜拖著孱弱的病體,甘冒大不韙,硬是打破了美國開國以來的傳統,把總統做到第三任。後來又當選了第四任,隨即死在任上,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他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的雄心壯誌,最後是由四十二萬名戰死的美國士兵來買單,其中3/4死在歐洲戰場。)

這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也看清了西歐整體的戰略危機,知道唯一不被美國踩在腳下的出路是避免和希特勒這個瘋子重起戰爭,於是對後者極力退讓,苦心勸說。羅斯福當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雙管其下,一方麵聯絡扶持英國的一個強硬主戰的過氣政客邱吉爾,一方麵發動輿論宣傳戰(美國總統一向對媒體有極大的控製力,羅斯福又是其中的翹楚。因為羅斯福患有成年小兒麻痹症,在1932年第一次選總統前,就隻能靠輪椅行動。但是他當了十三年總統,從沒有一張他坐在輪椅上的清晰照片留存下來。如果有記者不識相,硬是拍了,秘密勤務局的幹員便會搶下相機,甚至飽以老拳。他和情婦經常一起渡假,媒體更不敢提),抹黑張伯倫(這和民進黨抹紅台灣政壇知道必須在經濟上和中共合作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前者是為美國的利益來打倒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西歐,而後者也是為美國的利益來打倒包括台灣在內的整個東亜),結果一直到今天,張伯倫這名字還是綏靖姑息的代名詞。希特勒倒也很合作,1939年拿下了捷克以後,又去打波蘭,歐戰正式爆發,張伯倫聲名掃地,隻好讓位給邱吉爾。羅斯福對邱吉爾自然是全力支持,無論如何不能讓希特勒統一西歐。在東亜更是早在西安事變,蔣介石承諾停止剿共、全力抗日之後,就開始對蔣友善,要不是因為那時蔣介石和德國走得太近,援助會來得更早更積極些。這是因為一方麵不能讓日本統一東亜,而且另一方麵,有了中共存活下來蔣介石的肘,分裂的中國也是沒有前途,不可能挑戰美國霸權的。結果是到1940年,德日意三國軸心(Tripartite Pact)正式成立,德國停止對蔣的援助,美國才放心地成為他的新後台,對日本的施壓也越來越嚴重。當然羅斯福也知道美國不但資源豐富,而且經濟大蕭條後產能過剩,一直沒有完全消化,去當“民主的兵工厰”(Arsenal of Democracy,1940年十二月羅斯福的著名演說用語;當時指的是英國。強調民主,當然是欺騙一般美國老百姓的幌子;你公開地叫他們為美國霸業而成千上萬地去死,是絶對行不通的。有點諷刺的是,1941年起接受大量援助的中國和蘇聯其實都不是民主政體)剛好是美國經濟復甦的關鍵所在,可謂一舉數得。

1941年夏,完全瘋狂的希特勒在打不下英國之後,居然主動偷襲蘇聯,後者於是加入反德陣營。同年底,日本被羅斯福的貿易製裁逼到牆腳,偷襲了珍珠港(有證據顯示羅斯福事先早有情報,卻沒有警告守軍;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美國有很強的反戰思潮,羅斯福亟須引起公憤才能順利參戰。不論是否真的如此,羅斯福從1941年夏天開始對日本實施的資源禁運必然有引發它強烈反彈的可能,他不能推說沒有預見),美國對日宣戰;而希特勒竟然又主動對美宣戰。可以說即使是美國間諜都不一定敢這様張揚地為美國戰略目的服務。可惜那時還沒有達爾文獎,不然他勝卷在握,連柯文哲都比不上他。

到了1943年,軸心國敗勢已成,戰爭的結束隻是時間問題;美、英、蘇都開始積極計劃戰後的勢力劃分。邱吉爾的如意算盤是打敗德國以後,由英國來重新主導歐洲,重建19世紀中期的政治秩序,從而再與美國爭雄。而從羅斯福的觀點來看,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富庶的區域,也是美國霸權在未來幾代的唯一真正威脅。正如英國的霸權是建立在分裂的歐洲大陸上,美國的霸權也必須建立在分裂的歐洲上。德國統一歐洲固然糟糕,英國統一歐洲也一様不行。可是歐洲三強裏,德、法兩國一時都無力與英國鼎立,所以羅斯福考慮的第一個方案是把德國完全去工業化,他政府裏的猶太人特別讚成,但是這個方案有幾個很大的缺點:首先,沒有德國的歐洲仍然是一大威脅;其次,把德國經濟搞砸了,隻怕十幾年後又有強人掌權,復興德國,而這個新強人可不一定和希特勒一様的瘋狂和愚蠢。所以羅斯福最終選擇了另一方案,也就是把一半的歐洲讓給蘇聯;蘇聯的人口、財富和科技水準都遠不如美國,給他東歐之後,西歐隻好在美國腳下乖乖聽命,而西歐也是遠比東歐先進而且富庶的。如此一來,即使後代美國總統是庸才,歐洲仍然不能翻身,蘇聯也不可能追上美國,美國的霸權便可以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這個戰略方案實際執行的第一個場所是1943年一月舉行的卡薩布蘭卡會議(Casablanca Conference),隻由英美兩方參加。當時北非戰事進展順利,盟軍即將登陸西西裏,然後攻入意大利。邱吉爾原本還興高彩烈地為四年前成功地把美國拖下水來打垮德國而自覺得計。一旦拿下了意大利,盟軍就可以追循18世紀末拿破侖的路線攻入奧地利,隨即進入德國南部的心臟工業區,德國在1944年就必然完蛋了。屆時蘇軍能不能打出蘇聯邊境還很難說,英美盟軍將占領整個歐洲,依一戰的先例,美軍很快撤走,全歐洲就將是英國的。可是這個計劃硬是被美國人否決了,而且羅斯福自己裝聾做啞,隻由軍方出麵堅持主攻方向必須是法國,意大利隻能是助攻;這麽一來,戰事就得多拖一年,蘇軍也有時間攻入德境。美國人的藉口是要讓蘇軍和德軍互相殺傷;邱吉爾雖然不願意,但是後勤補給全靠美國,既然上了賊船,也沒有辦法半途而下。(二戰每年的死亡人數大約為一千萬人,多拖一年,就是多死一千萬人;為了美國的霸業,羅斯福成了希特勒和史達林之後的第三號殺手;不過他的宣傳很到位,很少人知道他的責任。)

下一步是1945年二月的美英蘇三國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其實1943年七月意大利政變,墨索裏尼下臺,是真正的天有不測風雲,但是羅斯福找了艾森豪的副官克拉克來主管意大利戰綫,負責打成戰術僵局,戰略上總算有驚無險,克拉克則成為背鍋專業戶,我以後會詳述這段因果)。當時德軍已經開始全麵潰敗。史達林還不知他鴻運當頭,半個世界(雖然是比較貧窮落後的那一半)即將落到他的懷裏;他害怕邱吉爾會對他有所不利,所以堅持在蘇聯境內的雅爾達會麵。而羅斯福雖然身體狀況極差(兩個月後就死了),既然是要在背後對英國捅刀子,也就義不容辭。史達林原本以為英美會強迫蘇軍在戰後馬上退回國境,準備了要和羅斯福討價還價,爭取波蘭的東半;沒想到羅斯福躲開邱吉爾,在地圖上把德國從中一切,歐洲的右半邊就全都給了史達林。史達林也是搞政治謀略的大行家,其中原由稍微一想便知。羅斯福還進一步落井下石,和史達林達成秘密協議,要在戰後讓印度獨立(羅斯福死後,這些密約由他的心腹馬歇爾來執行,杜魯門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其實就是因為杜魯門在外交上是個無知的乖寳寳,羅斯福才會在1944年臨時換他當副總統;馬歇爾在1949年從國務卿任上因病退休以後,史達林覺得有機可乘,麻煩馬上就來了,參見下麵有關韓戰的敘事;至於“聖雄甘地”和“非暴力運動”雲雲,那是哄騙家庭主婦和柯文哲之流的表麵故事)。一百多年來,英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印度。這一招“釜底抽薪”著實厲害;後來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Suez Crisis),英法聯合入侵埃及,因為沒有事先得到美國的首肯,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艾森豪向來是馬歇爾的心愛弟子,所以我認為他應該是最後一個知道羅斯福謀略的美國決策者;他在韓戰開始後,就積極準備選總統,大概也是因為馬歇爾覺得決策中心須要有個懂事的人來和史達林打交道)下令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名義上由歐洲主導,實際上和世界銀行一様是美國財政部的附屬機構,所以可以用來整英國)收回對英國的貸款;英法聯軍原本進展順利,沒了銭也隻好鳴金收兵。這是美國全麵霸權的起點,從此英國不再有任何稱霸的幻想,乖乖地做了美國在歐洲的代理人,不過這是後話。

1945年四月,美軍已經打到了羅斯福所劃的那條戰闘地境線,而蘇軍還在幾百公裏外,隻好在原地等了一個多月(看過《兄弟連》的讀者應該會記得最後兩集,戰爭未結束,美軍就無所事事的情節),德軍才投降。羅斯福死後,繼承總統的杜魯門是個地方政客出身,完全不懂政略戰略,隻以為羅斯福年老癡呆,平白把半個世界送給了蘇聯。1950年,史達林慫恿金日成發起韓戰(當然這實際上是送金日成去死;不過大國博弈就是這様的冷血),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議出兵。原本蘇聯有否決權,可是史達林用抗議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卻仍占有中國的聯合國席位為藉口而缺席棄權。這很明顯地是個圈套,要讓美軍打到中韓邊界,然後蘇聯就可以用幫忙對抗美國為口實,從中共那裏訛詐回日俄戰爭前在中國東北的特殊權益(這招“以退為進”大概是向羅斯福學習來的),其次也可以鞏固中共這個新政權的反美政策,而杜魯門卻輕易地上了當。沒想到後來毛澤東自己出兵,還幾乎把美軍打敗了;史達林雖然沒拿到中國東北,中美卻的確成了大仇(中共也成了CIA顛覆作業的首要目標,先是1950年代末期的西藏叛亂,接著是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都是CIA一手導演的,我以後會另寫文詳述)。可是這一戰也讓美國全體軍民開始認真地打冷戰;史達林玩了一輩子的權術,就是不明白民主製度下老百姓的思考邏輯是不一様的(從這點來看,羅斯福就比史達林更勝一籌)。1953年史達林中風猝死,繼位的赫魯曉夫是蘇聯版的杜魯門,對外交權術一竅不通,在1962年引發了古巴飛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完全違背了雅爾達密約的勢力劃分。從此雙方都假戲真做,把對方當做頭號死敵,直到冷戰結束。至於那之後的歐洲戰略發展,我在前文《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已有詳述,就不再贅言了。

【後注】我剛剛(2014年十二月20日)發現巴西學者Luiz A.M. Bandeira原在1998年出版的《Formacao Do Imperio Americano》(《Rise of the American Empire》)的中文版《美帝國的形成》在大陸出書了。從網絡上的介紹來看,他也談到了本文所描述的歷史,不過他從二十世紀初講到二十世紀末,當然是比我的這一篇短文要周全多了。好玩的是葡文版出版了16年,竟然還是沒有英文版;這其實是我早已知道的:美國的言論自由百花齊放,就是不講真相。

發表日期 : 2014-11-18 12:37

所有跟帖: 

臆測太多,嗬嗬,多與曆史不符 -Who_Who- 給 Who_Who 發送悄悄話 Who_Who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3/2019 postreply 18:29:32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