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成為合格家長的兩大障礙

來源: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021-06-28 06:58: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765 bytes)

我從小就是好學生,除了極個別的一兩個學期,沒有錯過班級前三名。多年來一直很引以為傲,認為是人生的一個亮點和幸運。但是近年來對自己的好學生經曆開始有不同的感想,尤其在養育孩子方麵。突然意識到,當年讓自己成好學生的一些潛質,反而是自己成為合格父母的障礙。

 

一個障礙是追求滿分,完美主義。記得小學第一次考試,語文和數學,一個85,一個86,中午回家吃飯的時候,被爸媽談話,要求考90分以上,最好100分。從那以後,果然沒有讓爸媽失望,次次前三名,也考過幾次雙百,而且整個小學期間每次考試的目標都自動設置為雙百。不經意間成功的把自己變成個有強迫症的完美主義者,一個典型症狀就是做手工或者玩遊戲,如果出錯,一定要推到重來,不能忍受任何形式的錯誤和不完美。

 

後來大寶貝出生,上學,學中文,學數學,學鋼琴,自己全程參與,主要目標就是確保孩子不能犯錯。凡事手把手教,千叮嚀萬囑咐,甚至必要時直接接手,不自覺得成為了helicopter parent。一直到高中最後兩年,大寶貝開始叛逆,而且是全方位無保留的叛逆,quit了一堆的課外活動,堅決不讓過問自己的大學申請。連申請幾所大學都是事後問起給我們通報了一下。直接說:Let me fail and learn from it! 老母親隻能眼睜睜看著,後來就慢慢想開了,大學是很重要,但不能決定人生的全部。再後來發現孩子自己折騰的結果也還好,就釋然了。當然如果能時光倒流,還是希望孩子能從小先在小事上試錯犯錯,慢慢成熟長大。

 

最近看了一個油管視頻 by Sir Ken Robinson,講學校是怎麽扼殺創造力的,其中有一句話很有感觸,說: If you are not prepared to wrong, you will never come up with anything original。這句話對於多年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完美,非常地 risk averse 的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9CE55wbtY

 

好學生成為合格父母的另一個障礙是過分注重邏輯,愛講道理,卻忽視情感溝通。在現代教育係統裏麵,想成為好學生,數理化一定要好,智商要足夠高,也就意味著通常左腦邏輯思維比較發達,而情商不一定有保障。同時因為自己學習不怎麽吃力,對孩子尤其是學習起來有困難的孩子容易缺少共情能力,會覺得孩子怎麽這麽笨或者不專心不仔細,這麽容易的都學不會做不對。還有就是如果因為學習好而被家人和老師額外照顧,比如被告訴你隻要好好學習,管好自己,不需要管其他的人和事,就容易養成自我為中心,不擅長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和關心照顧別人,人際交往的能力可能欠缺。

 

這些對養育孩子來說都是不利因素,遇到事情喜歡說教,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敏感無法滿足。比如我們大寶貝高中時在學校遇到一兩個有偏見的老師,經曆了一些不公平對待,孩子本能是知道something is wrong,但是又想不明白what is wrong。有一段時間每天回家情緒不好,像火藥桶一點就著。一開始我完全不能察覺孩子的情緒,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就開始說教,包括告訴孩子要choose to be happy and be respectful,效果可想而知。後來突然有一次孩子在和我爭吵的時候說出來在學校經曆的事,我才意識到孩子是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找安慰,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開口。再以後同樣的事發生我會試圖先問一下孩子是不是心情不好,有委屈或者有別的問題。

 

最近在看一本書The Whole-Brain Child, 不到200頁,隻看了一半但是很有啟發,其中講到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左右大腦能很好的鏈接,換句話說,我們生活裏的很多感悟和決定需要邏輯和情感一起工作,所以做父母的要幫助孩子整合鏈接左右大腦。具體說比如在孩子很情緒化的時候不要急著講道理,要先去address emotions,幫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導入邏輯和道理,幫孩子去理解發生的事情,吸取經驗教訓。如果不先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隻講道理多半是徒勞的,而且可能傷害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成長。

 

最後加個免責聲明:這篇文章是我近年做父母多次碰壁犯錯糾錯的一些心得,純粹個人體驗,不一定有代表性,相信有很多好學生也是很優秀的家長,不能一概而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