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種文化環境中孩子的成長和影響

來源: MITmama 2018-09-04 15:58: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756 bytes)

據大量研究證明,早期接觸多種語言有助於嬰兒的認知發展。很多的兒科醫生也總是鼓勵為幼兒開發多種語言的環境,加強嬰幼兒的心智發育。

 

剛好我們就是這樣一個多種語言家庭;英語,中文普通話和瑞典語。孩子們在牙牙學語的初期很難對所有3種語言同時進行。兒子小j在2歲左右時,就明顯表現出了超越其口語能力的情感和認知發展技能。但他有時會非常沮喪,因為他無法向我們表達他想要交流的內容,而常以發脾氣的方式結束。幸好,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每一次跟孩子的對話都用自己最熟練的語言。 如今剛滿4歲的小j 可以用英語和中文普通話完整表達出來自己想法和情感。他的瑞典語相對弱一些,能聽懂,但說的很少。

 

最近,我對孩子們多種語言的能力訓練又有了新的認識。是因為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我們去了中國和瑞典,從這三個國家不同文化的養育方式我看到了其中的差異,同時也使我意識到這些差異將會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定的困惑和影響;關鍵是我有注意到在不同的國家因文化背景的不同,父母在早期為孩子設定的理想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父母注重服從和尊重,美國父母強調自信;瑞典父母的則偏向於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間有著微妙的差異,從三個不同國家對孩子讚賞時常說的習慣短語即可看出這其中的不同:在中文裏,我經常聽到保姆告訴我的孩子是“乖乖”或“聽話”。但我幾乎從未聽過英語或瑞典語有同樣說法。相反,我對孩子們使用的最多的讚美是“你真棒!”或者“你真是太棒了”。(You're awesome or That's so great) 瑞典語中最常見的稱讚是“你做的真好,太熟練了!”。這是瑞典慣用的一種短語,表明一些事情做得很好,很有技巧地完成了。

如果如此這樣極端的發展下去,設想一下:美國孩子也許變成過分自信的成年人,中國孩子可能變為比較順從乖巧,瑞典的孩子興許變成熟練的能工巧匠。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會采取這個話題最美式做法,因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地嚐試任何事情並成長為自信的成年人,前提條件可能需要我允許他們的童年早期那一點點的不服從和一點點的個性所在。即便如此,我也認為那將是值得的。

 

 

微信公眾號 : MITmama

微信號: ilyssa999 

微博: MITmama

ilyssa999@163.co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