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危險的?

來源: YMCK1025 2018-01-13 20:13:4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96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8-01-13 20:16:0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閱讀是危險的?

在有些人眼裏,書籍是傳染病、毒藥和不好事物的觸發因素。書籍具有危險這一想法由來已久。實際上,這種想法很有道理。

在全世界各地的大學裏都有學生說,讀書讓他們感到抑鬱、心靈受創甚至想要自殺。有人認為,弗吉尼亞·伍爾芙小說《達洛維夫人》中描繪的自殺場景可能使那些有自殘傾向的人們萌生自殺念頭;有人表示,斯科特·菲茨傑拉德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暗藏的婚姻冷暴力會觸發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痛苦回憶;還有學生說,即便是古典文學名著也同樣危險: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運動倡導者要求校方將警示文字貼在奧維德的《變形記》上,因為這本書中“對強暴行為生動形象的描繪”,可能導致一些本科生的不安和恐懼。

盡管閱讀在幾千年前就被視為一種對於心理健康的威脅,但這大概是曆史上第一次有年輕讀者們因令人不安的課本內容而自發尋求庇護。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以家長製文化為論據,宣稱大部分人無法自主閱讀。如果沒有睿智的老師為讀者指點迷津,蘇格拉底擔心很多人——特別是那些未受過教育的人——閱讀書籍後會產生疑惑和道德迷失感。

 

柏拉圖在寫於公元前360年的《斐德羅篇》中便提出警告:依賴書籍將會導致個人的記憶機能減退,還會使他們喪失記憶的責任。蘇格拉底使用希臘文字pharmakon(其含義是“藥”)比喻寫作,進而闡述閱讀是一把雙刃劍:它能治愈人類,但更有可能成為毒藥。幾個世紀以來,危言聳聽者一直重複著蘇格拉底關於文字類似於毒藥的警告。

很多希臘和羅馬的思想家與蘇格拉底觀點一致。公元前三世紀的希臘劇作家米南德(Menander)宣稱,閱讀行為會對女性產生不好的啟迪,最終會給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米南德認為,因情感強烈和意誌力薄弱,女性會在閱讀過程中感到痛苦。因此他堅稱:“教會女性閱讀和寫作,就好像用更多的毒藥去喂養卑鄙邪惡的蛇一樣糟糕。”

公元65年,羅馬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塞內卡(Seneca)提出了“閱讀過多的書籍使人分心”的觀點。他說這種做法能導致讀者“迷茫和脆弱”。對於塞內卡來說,問題的關鍵不是某種特定書籍的內容,而是無節製閱讀所產生的不可預測的心理影響。他警告說:“小心!不要因為閱讀涉獵太多位作者的書籍和無限製閱讀,而使自己陷入散漫無章和搖擺不安的深淵。”

 

到中世紀時,書籍所帶來的潛在有害影響已經成為基督教魔鬼學中反複出現的主題。已故的華盛頓大學言論自由專家黑格·博斯馬吉安(Haig Bosmajian)在《燃燒的書籍》(Burning Books)一書中提出,探討基督教教義的文章曾被視為摧殘身體與靈魂的有毒物質。教會勢力害怕不受監督的閱讀會發展出異端邪說和褻瀆神明的書籍,《塔木德經》(Jewish Talmud)便是典例。教會將這本書投進大火中燒掉,稱其是“致命的巨蛇、瘟疫和腐朽墮落”。

這種將閱讀視為導致讀者心理迷失和道德敗壞罪魁禍首的看法久經不衰,持續影響著西方文學及文化的每一個曆史發展時期。1533年,前任英國大法官、宗教改革的強烈反對者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宣稱,像新教神學家威廉·廷代爾(William Tyndale,1494-1536)這類人所著的文章是“致命毒藥”,如同“具有傳染性的瘟疫一般”危及讀者健康。在十七、十八世紀期間,人們總是頻繁地使用“道德毒藥”或者是“文學毒藥”這類詞語形容書籍,希望世人關注書籍對人類身體造成的危害。

隨著小說在近代早期的出現,讀者因為閱讀書籍而心智受損成為了人們經常憂慮之事。小說的批評者聲稱,小說會使讀者與社會脫節,因此容易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

英國散文家塞繆爾·約翰遜斷稱,現實主義小說——尤其是傾向於描述日常生活事件的小說——具有潛藏的不良影響。在1750年的文章中,他警告說:“對於現實世界的準確觀察比之前的英雄傳奇小說危害更大。”為什麽?因為書中所描述的東西與讀者所經曆的相契合,因此對讀者的影響力更大。令約翰遜擔憂的是,針對易受影響年輕讀者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並沒有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引。他批評浪漫主義小說將具有“好與壞”品質的各種角色們混雜在一起,但並沒有指明讀者應該以哪一類角色為道德榜樣。

書籍能使人產生想要模仿離經叛道行為的念頭,而這對女性美德而言尤其有害。哲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小說《朱莉》(Julie)中提出警告:女性在打開一本小說(任何一本小說都算在內)後,哪怕就讀了一頁,她也已經淪為了墮落的女孩。

1780年的《女性雜誌》(Lady's Magazine)則警告說,小說是“玩弄女性之人騙取女性芳心的力量源泉”。一些暢銷書也探討了這個話題,塞繆爾·理查森的《帕梅拉》(Pamela)便是其中之一。這本書又名《貞潔得報》(Virtue Rewarded),講述了15歲少女抵禦誘惑、反抗強奸後,最終收獲幸福美滿的婚姻的故事。類似這種主題的作品不計其數。毫無疑問,女性讀者尤其容易被強烈的情緒所感染,有被放縱不羈性欲所衝昏頭腦的危險。

十八世紀的英國小說因為社會道德恐慌而成為眾矢之的:人們批評它引發了個人和大眾在身心兩個層麵的功能紊亂。十八世紀晚期,“閱讀狂潮”和“閱讀狂熱”這樣的詞語都被用來描述無拘束的閱讀文化所蘊含的危險。

大量閱讀被描述成“狡猾陰險的傳染病”,通常與不理智的破壞性行為一同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最危言聳聽的要數“閱讀狂潮”激發的自殘行為,易受影響的年輕讀者自殺離世便是表現之一。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了一則苦苦暗戀而不得、主人公最終自殺的故事。社會各界對其進行了廣泛的譴責,稱其誘使歐美各國一大批盲目的效仿者開啟了一波自殺模仿行為的高潮。

雖然這些批判少有現實依據,但批評者還是硬生生從神學家查爾斯·摩爾(Charles Moore)兩卷厚厚的《對自殺的全麵探究》(A Full Inquiry into the Subject of Suicide)中找到了依據。在大量批評和分析之後,摩爾宣稱,《少年維特的煩惱》應當為引發年輕讀者的自殺熱潮負責。盡管缺乏實質性的證據,摩爾的研究還是將閱讀浪漫小說和自殘行為聯係在了一起,並最終讓全社會接受了這個觀點。他將《少年維特的煩惱》整合成了一部探究自殺問題的“係統科學”作品,而後世很多人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也紛紛引用摩爾的成果作為依據。

 

1779-1819年間,德國醫生約翰·彼得·弗蘭克(Johann Peter Frank)先後發表了長達六卷的研究成果——《完整的醫療警察製度》(A System of Complete Medical Police),對自殺問題進行了綜合概述。導致自殺的原因眾多,光是弗蘭克列出的就有“無宗教信仰、縱情酒色、懶惰閑散、揮霍無度和與之相隨的令人難以適應的痛苦”。他還指出,類似《少年維特的成長》這樣“有害的小說”尤其可能導致讀者自殺。在那些自殺者眼中,結束生命是“對世俗生活輕蔑不屑的英勇對抗”。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人們開始用科學論證閱讀可能導致健康風險的合理性。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拉什(Benjamin Rush)在《精神病醫學觀察與研究》(Medical Inquiries and Observations Upon the Diseases of the Mind,美國第一部精神病領域的作品)中指出,售書人員尤其容易患上精神錯亂。用心理學知識重新描述了塞內卡的古老警告之後,拉什稱售書人員更容易患上精神病,因為職業要求他們“經常快速將思想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

十九世紀的人們開始爭相閱讀流行文學作品。這加劇了社會對流行文學的批評,稱其會在身體和道德兩個層麵毒害公眾的健康。1851年,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將“不良書籍”稱為“精神毒藥”,指責它們“破壞了讀者的大腦和思想”。在叔本華看來,卡爾·斯賓德勒(Karl Spindler)的《私生子》(Der Bastard)、愛德華·利頓·布爾沃(Edward Lytton Bulwer)的《戈多爾芬》(Godolphin)以及尤金·蘇(Eugène Sue)的《巴黎之謎》(Les Mystères de Paris)都具有危害。這幾部作品在當時極受社會歡迎,叔本華為此感到憂慮不已。他認為這類書籍大受歡迎的本質原因在於社會文化品位的降低,而這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毒害人們的思想。

同樣在十九世紀,對流行文學持保守態度的批評家們經常宣稱,讀者的思想會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被書中的情緒左右。人們將小說叫做“傳染病”,這不僅是一種比喻手法:從書中接受的有害思想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也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的確會像患上感冒一樣,被小說中的情緒感染。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情緒會使人受到心理創傷,有時候甚至使人做出自殘行為。雖然《少年維特的煩惱》創作於1774年,但十九世紀末的人們仍舊指責這本書教唆了易受影響的年輕讀者選擇自殺。

維多利亞時代後半期,所謂的煽情小說迅速流行開來,轟動一時的《包法利夫人》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為了應對這種局麵,充斥著大量醫學和道德教化內容的文學作品開始出現新的發展勢頭。古斯塔夫·福樓拜的偉大小說講述了一位醫生的太太為了追求激情和刺激而與他人偷情,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包法利夫人》問世之後,市場上又出現了大量廉價的驚險恐怖小說。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些作品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並不比身體疾病小。

 

1875年,紐約懲惡協會(New York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發布了由美國道德家安東尼·康斯托克(Anthony Comstock)撰寫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康斯托克譴責了“精明狡猾且詭計多端”的色情出版物經銷商,稱他們“給單純天真的年輕人成功注入了極具破壞性的病毒”。康斯托克認為,如果不對這種“病毒”加以抵製,它們給年輕人造成的傷害將比最致命的身體疾病更嚴重。他勸告老師和家長們說:“時刻留意你們的圖書館、書櫥、孩子的書信以及玩伴,以免疾病侵蝕你家庭的甜蜜和純潔。”

康斯托克呼籲家長閱讀孩子們的通信,時刻留意他們的閱讀材料——這不僅僅反映出了一種存在道德瑕疵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困擾。與同時代很多書籍有害論者提出的觀點一樣,康斯托克的呼籲也存在一定的前提——可疑的文字材料能對讀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害怕書籍產生負麵影響的道德家們得出結論,認定審查製度能發揮檢驗檢疫一般的作用。1929年,《周日快報》(Sunday Express)的編輯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就將寫道德淪喪的作者稱為“麻風病人”,他敦促社會“采取行動以清除‘麻風病人’帶來的疾病”。

盡管受到了言語恐嚇的狂轟濫炸,廣大讀者還是高高興興地一邊讀書,一邊忽視長輩們發出的警告。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大部分時期中,人們總是喜歡繞過審查,通過閱讀踏上未知的旅程。人文主義者和激進文化潮流支持這種開明的閱讀態度,認可所有類型的書籍都能使讀者受益。

大眾市場、廉價連載文學作品和煽情小說的興起證明,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家無法抑製公眾對於娛樂小說的需求。不管他們怎樣警告說小說具有危害,讀者依舊願意捧起書本。但與此同時,二十一世紀的廣大讀者也在享受閱讀的同時試圖尋求保護,想要免受書籍帶來的不良影響。

如今要求在奧維德作品裏貼上警告的,不是清教徒式的宗教道德家,而是大學裏的本科生。有老師說,從教這麽多年來,第一次遇到學生因為某些閱讀資料能對自己造成冒犯或者心靈創傷而拒絕閱讀,這種自我定義下的脆弱與上文提到的傳統的道德審查並不一樣。曾幾何時,家長式的審查製度堅持認為,閱讀文學作品會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審查機製像保護幼兒一樣過度保護著讀者。如今,年輕的讀者堅持認為他們應該免受令人痛苦文字的襲擾,實際上,這種做法隻不過是讓自己更加幼稚而已。

人們之所以警告稱書籍能觸發負麵事物,原因在於想要保護弱勢群體免受閱讀帶來的潛在傷害和不良影響。至於那些反對或者忽視警告的人則會受到社會譴責,被稱為導致弱勢群體邊緣化的幫凶共犯。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曾經作為當權者統治工具的審查製度,如今卻成了保護弱勢群體不受身心傷害的有力武器。

在通常情況下,支持審查製度的人關注自身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狀態。他們更喜歡用自身的情況作為論據,而不是依賴對書本內容的評估。實際上,審查製度的擁護者對文學作品的價值以及文字內容毫不關心,他們隻是想讓讀者小心謹慎而已。在這些支持者看來,如果讀者沒有準備好應對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意外和令人難以預料的體驗,他們便可能受到心靈傷害。

不過,這類閱讀令人煩擾的文字因而受到心靈傷害的故事中,更多的是奇聞異事成分,嚴謹的實證卻難覓蹤跡。201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麥克納利(Richard McNally)在《大西洋標準》雜誌(Pacific Standard)發表的對一份近期研究的複審報告中寫道:“提前警告讀者和做出審查的做法,不僅僅低估了大部分創傷幸存者的康複能力,也可能給患上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傳遞出錯誤信息。”

在關於提前警告讀者的爭論中,關鍵的問題不在心理層麵,而在文化層麵。這個問題的存在突出了脆弱的敏感,也降低了人們從創傷中恢複的能力。正因如此,經常需要閱讀和討論“危險”文學作品的大學生才認為自己無法應對令人不安的閱讀材料。

不過,有些時候給予讀者警告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曆史上,人們之所以一直擔心閱讀有害,其實是有其原因的。閱讀的確是一種充滿危險的活動:讀書的過程能捕捉人們的想象力,創造情緒波動,使得人們心生焦慮。對很多人來說,踏上未知旅程的興奮才是讓他們捧起書本的原動力。

文學評論家喬治·斯坦納在《語言與沉默:1958-1966年期間隨筆集》(Language and Silence: Essays 1958-1966)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人能否在閱讀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或者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時做到“坐懷不亂而堅守自我”?讀書可以給讀者帶來很多意外,提供幾乎不受讀者掌控的體驗。在為人性尋找意義的過程中,閱讀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正是人們對書籍充滿憂慮的原因所在。

本文作者弗蘭克·弗萊迪(Frank Furedi)是一名社會學家和社會評論家,此前曾在肯特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目前為止他已經出版了十七本著作,最近的一本是2016年出版的《我們的大學怎麽了?》(What's Happened to the University?)。

(翻譯:Nashville Predators)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