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縣城正在成為酒店集團角力的新戰場,這背後是份額之爭的邏輯。
“平時一兩百的漢庭,國慶節可以漲價到1600多元?”今年國慶,多位前往內蒙古阿爾山的遊客在預訂時發現,伊爾施鎮漢庭酒店(阿爾山新城街店)普通雙人間價格從平日的一兩百直接跨到四位數。這樣的價格讓人咋舌,卻也恰好揭開了一個更大的趨勢:縣城和熱門景區的酒店市場,正被猛地推向“快進”。
2024年四線及以下城市點亮了1.73萬塊新招牌,華住喊出“縣縣有華住”,錦江和首旅紛紛加碼低線布局。需求側的熱度也在升溫,更多寶藏小城走進公眾視野。
根據美團旅行數據,國慶中秋假期大城市周邊縣域目的地預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51%,其中江蘇東台、浙江海寧、廣西靖西、廣東普寧、內蒙古額爾古納、雲南騰衝、江蘇宜興、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廣西大新、安徽涇縣等目的地旅遊消費預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提升超100%,旅遊熱潮正在不斷把品牌酒店推向景區腹地。
如今,連鎖星級酒店已經開到西藏林芝墨脫縣,七千米雪山腳下同樣鋪著統一的木地板和柔軟的白床單,像一條標準化的經緯線,把縣城納入了同一體驗。
消費流向的變化背後,是品牌方在份額之爭中的主動布局。為了在一線紅利見頂後搶下新的陣地,它們把網織得更密、更標準。正如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魏翔所言:“當前市場份額成為最核心的競爭高地,酒店集團的下一步擴張路徑,必然是繼續下沉。”
在中高端轉型與差異化價值的賽道裏,消費者未來還能從酒店中獲得怎樣的新體驗?

在縣城住連鎖酒店,背後是一場份額之爭
在縣城住大品牌連鎖,就像在一條基準線上抽簽,結果都能及格,有時甚至能搖到超出預期的好簽。
在縣城,用相對低廉的價格享受到集中起來的優質服務,對李雨晴而言,甚至像是一種“變相薅羊毛”。她記得在深圳住過亞朵,一晚價格在500元以上,位置也不算方便。而龍遊的亞朵,大床房346元,雙床房385元,不僅位於縣城中心,還極具性價比。領導對此既驚訝又滿意,出差途中感歎了好幾次,“這樣的縣城居然有亞朵”。
李雨晴也注意到,像她這樣的公務出差人士,正是縣城連鎖酒店的主要客群。縣城酒店大多建得不高,通常兩三層,從外觀看並不氣派,客房數量也有限。背後原因不難理解:消費體量決定了承載規模,在保證入住體驗的同時,酒店更強調穩定的需求匹配,而不是大城市裏的體量和排場。
如今,縣城正在成為酒店集團角力的新戰場,這背後是份額之爭的邏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魏翔指出,國內酒店市場的客房服務大多趨向同質化與標準化。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份額就成為最核心的競爭高地,因為份額直接關係到成本攤薄和利潤空間。隨著一線市場紅利殆盡,酒店集團的下一步擴張路徑,必然是繼續下沉。
在份額博弈的驅動下,四大酒店集團——華住、錦江、亞朵、首旅仍在持續擴張客房規模,擴張方式以輕資產加盟店為主,持續壓縮直營和租賃比例。
以華住為例,2025年二季度實現營收64.26億元,同比增長4.5%;歸母淨利潤15.44億元,同比增長44.7%,利潤增速顯著跑贏收入,得益於費用優化和加盟業務的貢獻。本季度新開595家酒店,在營總數超過1.2萬家。直營/租賃收入同比下降7.6%,而加盟/管理收入同比增長22.8%,成為主要增長引擎。
“輕資產擴張是低風險、高利潤的。隻要酒店在運營,品牌方就能分成,即便加盟商虧損,品牌依然獲利。”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曾國軍指出,對酒店集團而言,這是一條穩定且可觀的利潤曲線。部分品牌每年可向加盟方收取3%-8%的基礎管理費,疊加獎勵管理費等利潤,是隻賺不賠的生意。
然而門店密集開設往往帶來內卷和供給過剩,以華住集團為例,其旗下全季與桔子常在同一區域內同台競爭,價格與客群存在重疊。
曾國軍進一步分析,在國內酒店市場,加盟商“小業主”往往被動,利潤空間有限。投資者若選擇加入亞朵等大品牌,憑借標準化和更強的獲客能力,利潤表現仍優於自營。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整體利潤率將趨於下降,隻有具備規模效應的品牌方和運營效率高的加盟商,才能保持高於行業平均的收益水平。
未來的利潤格局將出現明顯分化。品牌方的盈利將愈發穩固並持續改善,而加盟商和小業主的收益則難以避免地分層。行業的暴利紅利期已經結束,供給過剩的局麵仍將長期存在。

酒店財報背後:誰在吃紅利,誰在背包袱?
近期四大酒店集團的財報陸續披露,行業分化的輪廓愈發清晰。
華住二季度收入64.26億元,同比增長4.5%;歸母淨利潤則達到15.44億元,同比增長44.7%,利潤率提升至27.8%。背後主要得益於加盟和管理業務收入大增22.8%,成為業績的核心驅動力。亞朵同期實現淨收入24.69億元,同比增長37.4%,淨利潤同比增長近四成;其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大漲近八成,GMV突破11億元,成為酒店主業之外的重要增長引擎。
相比之下,首旅和錦江的表現遜色不少。首旅在中高端和輕資產管理的調整方向明確,但業績釋放還不夠強勁。上半年營收36.61億元,同比下降1.9%。錦江的財報也承壓明顯,上半年營收65.26億元,同比下降5.3%,歸母淨利潤大跌56%,境外虧損和國內有限服務酒店下滑均成拖累。RevPAR普遍下降,中端和經濟型酒店跌幅分別為7.1%和3.8%。盡管門店規模繼續擴張,但並未帶來實質性的盈利改善。
曾國軍教授指出,首旅和錦江在資產結構上,還握有大量自有物業,擴張不快、成本不低,成為盈利的掣肘。反觀華住與亞朵,完全輕資產模式不僅讓它們跑得更快,也讓財報看起來更漂亮。
2025年夏天,錦江酒店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若成功將成為國內首家實現“A+H”雙上市的酒店集團。憑借1.3萬餘家酒店和超過百萬間客房,它在規模上已超越萬豪,位列全球第一。但從營收和盈利看,差距依舊懸殊:2024年淨利潤僅11.44億元,不足萬豪的十四分之一。
IPO背後,映射出錦江“大而不強”的困境。過去十年,它依靠並購迅速做大,卻也積累了上百億元商譽和高企債務,資產負債率遠高於行業水平。疊加RevPAR下滑與海外業務虧損,這家龐然大物在競爭中顯得笨重。赴港募資的核心意圖,是為緩解財務壓力、優化結構,同時為國際化轉型積蓄彈藥。
未來酒店行業的大勢依然是集中度提升。曾國軍指出,規模經濟與網絡效應相互疊加,使得頭部集團優勢不斷擴大,“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網絡節點越密集,優勢就越明顯”。這種“強者恒強”的效應在中低端市場尤為突出。
但另一條支線同樣清晰。魏翔認為,在整體集中度上升的同時,仍有約20%的市場屬於新業態的生態位競爭。度假村、電競酒店等類型往往高度分散,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
曾國軍進一步補充說,這類分眾化競爭並不依賴規模,而在於不可複製的價值主張。“比如亞朵,它針對中產群體中更為細分的一類人,通過強調社交、閱讀、攝影等差異化體驗,切分出中高端細分市場,並把產品做到極致。”
“差異化是唯一的生存路徑。”曾國軍總結道,如今酒店集團通過供應鏈、數字化營銷、培訓等生態化服務開辟新的利潤來源。傳統的成本中心正在轉化為利潤中心。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單純做大規模的玩家,而是能在規模之外塑造獨特價值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