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3萬元,打工人養不起小電驢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任雪芸

圖片來源|豆包AI

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已成為行業標配,而兩輪“小電驢”們也開始追趕這一風口。當下台鈴、九號、雅迪、小牛等兩輪電動車品牌在智能化領域持續發力,紛紛推出智能化,甚至搭載無人駕駛技術的電動車。

在不久之前舉辦的華南國際電動車展上,台鈴所展示的一款配備無人智駕技術的電動車,已經能夠自主應對複雜路況、完成自動倒庫等操作。而在已麵向市場量產的車型中,藍牙解鎖、語音喚醒、導航投屏、輔助駕駛等功能早已屢見不鮮。

不可否認,這些智能化功能的加持,確實讓騎行體驗更便捷舒適。但硬幣的另一麵是,車輛價格隨之大幅上漲。一位小牛店主稱,在基本參數相同的情況下,市麵上的主流智能車型,價格要比普通電動車高出大概30%。

作為以電池為動力、平均時速25邁左右的兩輪交通工具,電動車憑借便捷高效、用車成本低的特性,精準滿足了短途出行需求,成為打工人們青睞的通勤神器。

然而,隨著廠商湧入智能化升級比拚,這個原本價格親民的出行利器,身價正在飆漲,成為了打工人們高攀不起的“奢侈品”。

小電驢智能化看齊新能源汽車

曾經3000元能輕鬆拿下一輛性能、續航、品質都在線的兩輪電動車,如今這個價位的車卻隻能算“性價比款”。價格門檻抬高,在消費者王宇的換車經曆裏體現得極為真切。

四年前,王宇花1500元在閑魚買了輛二手電動車代步,最近想趁著國補政策換輛新車,轉遍了雅迪、愛瑪、小牛、九號的門店。可一圈逛下來,他隻剩兩個感受,一是真貴,二是好多功能都聽不懂了。

在他的固有認知裏,兩輪電動車本就是插鑰匙,有電就能走的交通工具,可現實中,彩屏導航、車載音響、無鑰匙啟動、APP遠程操控、ABS防抱死係統…… 這些陌生功能不斷刷新著他的認知,也讓他換輛實用車的念頭變得複雜起來。

這種價格與功能的落差,在具體車型上體現得更明顯。以京東小牛旗艦店為例,最便宜的F100到手價2399元,最貴的RQI則高達32980元。北京一家小牛門店的店主告訴Tech星球,除了電機、電池等硬件差異,最大的差異就體現在車輛的智能化上。

據小牛門店銷售介紹,隨著價格提升,車輛的智能化配置會逐級升級。6000元左右的車型,智能化多體現在車機投屏導航、車機互聯及基礎騎行輔助;而近萬元的車型,則在安全智能上進一步加碼,比如搭載汽車級毫米波雷達,實現盲區監測和碰撞預警等。

雖然做不到汽車級的全域智能,但兩輪車的智能化競賽早已白熱化,這不隻是小牛的選擇,更是整個兩輪電動車行業的共識。

如今,智能網聯已成為標配。雅迪、愛瑪、九號、小牛、台鈴、新日等頭部品牌,均為智能車型配備了專屬APP,通過手機即可完成解鎖、車況監控、軌跡查詢等操作。

一位雅迪門店店主告訴Tech星球,“小牛、九號有的那些基礎智能功能,雅迪早就配齊了。”另一位愛瑪門店的銷售則表示,車機互聯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了。

當下廠商們的角力,正從“有沒有智能”轉向“智能夠不夠強”。

這種升級競賽的信號,在九號電動車今年的動作中尤為明顯,其推出的Ninebot SIGHT(九號AI視覺輔助係統),搭載了三顆攝像頭,能實現高清行車記錄、前向碰撞預警、盲區監測、車道偏離警告等功能。

盡管目前尚未有量產車型搭載,但這套係統的亮相,已然將兩輪車的智能輔助能力推向了新高度。一位行業人士表示,兩輪電動車受限於體型、成本和使用場景,不可能複刻汽車的全域智能化,但這並不妨礙其走出一條更貼合自身特性的智能路徑。

軟件維護、係統升級續費,持續收割

智能化讓電動車更“聰明”,卻傷害了打工人的錢包。

王宇最終以不到6500元的價格拿下了小牛的一款電動車,“買之前我的預算不超過3500元,但看了一圈之後,預算不知不覺就往上提了。”

他告訴Tech星球,新車確實比以前的智能,有手機就能解鎖,不用帶鑰匙,還能通過APP實時看位置。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沒別的實用處了,“至於藍牙連車機,外放聽歌這類功能,很尷尬,我幾乎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帶來車的溢價隻是開始。後續的軟件維護、係統升級,還有智能部件的維修,才是更沉重的隱性成本,持續考驗著打工人的錢包。

近期,小牛電動銳智VIP悄悄漲價就引發不少用戶吐槽。這項為智能車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支持通過App使用車輛定位、實時軌跡、電池管理、智能防盜等功能。購入新車通常贈1年服務,到期需付費續用,否則無法查看定位、續航等信息,若90天內未續費,部分功能將永久停用。

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有用戶反映,早期銳智VIP年費僅38元、三年99元,如今續費時發現已漲至一年69元、三年159元。一位近期無奈續費的小牛車主告訴Tech星球:“現在這些智能化功能就用不了了,那和普通車還有啥區別?”

不隻是小牛,雅迪、愛瑪等傳統品牌,以及新勢力極核、九號同樣采用對智能服務收費的模式。一位從業者透露,OTA付費升級已成為行業內的一種營收手段:“盡管用戶吐槽不少,但實際續費率並不低。”

此外,智能車型的維修成本也顯著高於普通車型。

一位維修過小牛邊撐的用戶向Tech星球透露,由於邊撐內置感應器並連接車輛開關,其維修成本遠超普通車型。他的車邊撐感應故障,僅更換加手工費就花了100元,是普通邊撐維修的數倍。另一位遭遇屏幕進水的用戶則提到,僅更換一塊智能屏幕就花費了400元,遠高於普通車型的屏幕維修費用。

這些層層疊加的花費,讓智能化從購車時的一筆溢價,變成了貫穿用車全程的持續支出。對靠電動車通勤的打工人來說,買車本是為了圖個方便實惠,可如今智能功能帶來的不隻是便利,還有實實在在的負擔。

高毛利溢價,智能化成殺手鐧

國盛證券數據顯示,2025年4月底,國內電動兩輪車保有量已超過4.2億輛。相當於每3人中就有1人擁有,規模早已超越汽車。

龐大的保有量背後,是市場趨於飽和的現實,競爭也隨之愈發激烈。在此背景下,車企們開始在顏值、高端化、設計感上激烈比拚,連智能化、鋰電池等曾專屬高端車型的配置,也逐漸下放到普通車型成為標配。

一位行業人士透露,兩輪車企業大多走組裝生產路線,上遊原材料品類繁雜;而消費者更看重基礎代步功能,產品本身溢價空間有限。再加上SKU過多,規模效應不明顯,最終導致行業毛利率水平不高。

這樣的行業現狀,讓本就競爭激烈的市場更難找到溢價空間。因此在這片紅海之中,為了獲取更多的溢價,智能化儼然成了廠商吸引消費者的核心籌碼。

對比新勢力九號、小牛與傳統品牌,前者靠智能化標簽在定價上拉開了明顯差距。盡管九號、小牛的銷售規模不及部分同行,平均出廠價卻遙遙領先,2024年九號兩輪車平均出廠價約2774 元/輛,小牛則超3200元/輛;而傳統品牌如雅迪,電動自行車平均單價為1347元/輛。

這種價差也直接體現在毛利率上,2024年九號電動兩輪車業務毛利率為21.1%,雅迪則為15.2%,智能化帶來的溢價優勢由此可見一斑。

上述行業人士表示,智能化必然伴隨著產品策略的高端化。近幾年,九號、小牛已推出上萬元高端車型,雅迪、愛瑪等傳統品牌也紛紛布局高端產品線,加碼這場智能化驅動的高端化競賽。與此同時,市場還迎來了更多的新進入者。其中春風動力成立電動車品牌極核,全力進軍高端市場。

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市場的換新需求正為這場智能化競賽注入新變量。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兩輪電動車銷量約5900萬輛,同比增長7.5%;而行業普遍4到5年的換新周期,疊加超4億輛的超高保有量,意味著未來將迎來大規模的車輛更新潮。

在行業持續內卷的當下,這場更新潮或許會加速市場分化,那些缺乏智能化配置的車型,很可能在消費者的換新選擇中逐漸失勢,被更貼合行業升級方向的智能車型替代。

不過,對企業來說,這場智能化比拚的關鍵,終究要看消費者的真實選擇,既要在競爭中守住智能優勢,更得讓溢價對得起實用價值。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