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光嗎?”這句出自《奧特曼》的名言,如今在A股光伏投資者中,多了幾分調侃和心酸。
過去三年,光伏板塊跌到懷疑人生,曾經撐起新能源希望的“光”,在持續的價格戰和產能內卷中被一點點耗盡,就連一線龍頭也難逃巨虧的命運。
但就在這個夏天,“光”好像又回來了。7月以來,光伏板塊迎來了久違的上漲。
這一切都來源於行業的反內卷,或者說供給側改革。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要求,依法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其中重點提及的光伏行業。
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主持召開的第十五次製造業企業座談會,14家光伏行業企業及光伏行業協會負責人作交流發言,會議明確,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
事實上,光伏的“內卷”不是一天兩天了。近三年,整個行業被價格戰壓得喘不過氣來。多晶矽價格從30萬元/噸跳水到3萬多,組件、矽片也輪番降價,連頭部企業的年報都寫著“巨虧”“跌破成本”“毛利率為負”這種紮心詞。可以說,這兩年能在光伏行業堅持下來的,不是靠技術,就是靠信念。
可再堅強的信念也扛不住市場失序。當大家都在拚命“做加法”擴產時,最終的結果免不了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後果就是價格“擊穿”成本,最後全行業一起虧損。
那麽,這一次供給側改革,能破解行業產能過剩的難題嗎?
從機構研報來看還是有分歧的。有人覺得當前宏觀經濟壓力不小,強製幹預落後產能退出將引發一定失業問題。並且,光伏產業鏈主要是以民營企業主導市場格局,難以像2015年以國企主導的鋼鐵煤炭一樣,僅靠一紙文件就能退出,因此覺得供給側改革力度不會太大。
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光伏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已經在悄然進行。今年6月,市場就已經傳出,多晶矽6家龍頭已形成類似OPEC的聯盟,計劃成立一隻700億的基金,收購其他家產能,收購的目的是為了報廢。對於很多中小矽料廠,這也是一種體麵退出市場的方式,比最終破產清算要好得多。
7月3日,工信部直接請來十四家光伏龍頭開了個閉門會,明確提了四個字:綜合治理。會議上傳達了最高層關於“內卷”問題的批示,力度、規格、信號,都不是開玩笑。
至於失業問題,其實不少中小矽料廠早就“休克式放假”,現在“砍產能”帶來的壓力,遠不及行業持續巨虧帶來的壓力。
而說到執行難度,雖然光伏不像煤炭那樣有“國企隊列”,但也別忘了,現在多晶矽市場已經高度集中,六家頭部企業占據80%以上的份額,想達成行業自律、推動市場整合,難度比想象中要小很多。
這場光伏的供給側改革,很可能會動真格。它的核心,不是單純“減產”,而是讓產業重新回到合理盈利的軌道上來——說白了,是讓企業能喘口氣,有能力搞研發,有動力去做技術升級,有信心去麵對全球競爭。
而對我們投資者來說,這場改革的價值更在於,它打開了一個“困境反轉”的新窗口。經曆了三年估值和業績的雙殺,如今板塊整體處於曆史低位,政策“托底”、行業“減產”、龍頭“受益”。
光伏行業,有可能要迎來複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