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芝拒絕發貨,美的陷入一場信任危機

家居家裝圈的一聲驚雷,炸得不少消費者措手不及。

前不久,家居家裝零售服務商住範兒資金鏈斷裂,轟然“暴雷”。這不僅僅是又一家企業倒下的故事,更是一麵照妖鏡,映照出產業鏈下遊消費者維權無門的困境,以及上遊品牌方在危機時刻的責任擔當。

很多在住範兒旗下商場買過家電的消費者,錢已經交了,但是遲遲收不到貨。維權群迅速膨脹至300餘人,雖然住範兒創始人聲稱不會跑路,但是等待收貨的消費者愈發焦急。

*圖源互聯

尤其是部分家電品牌的回應,更讓他們感到憤懣和焦躁。比如,維權群中有50多人的東芝訂單沒有一點動靜,東芝(中國)卻上演冷漠三連:不發貨、不退錢、不回應。截至6月底,他們均沒有收到東芝(中國)方麵的任何回複。

消費者這才驚覺,原來所謂的“東芝品質”,在危機麵前不過是張一捅就破的紙。而東芝(中國)背後的美的,也因此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01「東芝“甩鍋”,砸中的是美的招牌」

去年雙十一,韓先生在住範兒賣場為新家添置了東芝的洗衣機和電冰箱。他期待著新家的模樣,然而半年後住範兒的暴雷給他的期待澆了盆冷水。

多位跟韓先生一樣遭遇的用戶表示,“給東芝(中國)的售後打了10多次電話,每次都說安排專人進行核實和反饋,但是兩個月過去了,一個回複電話都沒接到過”。

荒誕的售後“死循環”就此上演。消費者多次撥打東芝(中國)售後電話,客服的回應永遠停留在“會緊急幫忙對接”,無人收到任何實質性反饋。7月2日,韓先生再次致電,客服仍重複“緊急對接中”,卻無法承諾處理時限。

更諷刺的是,東芝(中國)官網首頁赫然寫著“以尊重人為根本”,但消費者連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活人”都找不到。承諾與現實的割裂,讓品牌的信譽碎了一地。

眾多消費者在住範兒商場內購買東芝品牌,信任的是“東芝”這個國際品牌的金字招牌。然而,住範兒資金鏈斷裂後,東芝(中國)的反應卻是試圖將一切損失轉嫁給消費者。

更關鍵的問題是: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有人可能會說,住範兒是“自己采購、自己銷售”的直營店,就像京東自營。消費者付的錢是給到了住範兒,而不是東芝這樣的家電品牌,所以東芝(中國)沒必要擔責。

但是,某消費者反饋稱,自己在住範兒商場裏的東芝門店購買了冰箱和洗衣機,並且使用了國補,訂單被下到了“居然之家大興店”。住範兒的後台訂單顯示“已完成”,東芝的後台訂單顯示“商品合同已簽署”“待發貨”。該消費者表示,東芝很有可能已經收到住範兒的劃款了。

*圖源韓先生提供

如果東芝(中國)方麵已經收到貨款,還拒不發貨,那麽損害消費者利益就是板上釘釘了。

維權群的眾生相,折射出個體的無助。有人請假跑消協,有人自費聘律師,隻換來客服話術的循環播放。消費者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如同投入無底洞,除了消耗自身的耐心和信任,換不來任何進展。

無形之中,傷害早已越過東芝邊界,直擊美的品牌力。

2016年,美的豪擲31億收購東芝家電業務的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看中的是其高端形象與技術底蘊。如今拒賠事件發酵,引發“美的係售後擺爛”的輿論風波。有人質疑:“東芝都這德行,美的空調敢買嗎?”

這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在消費者心中,子品牌與母品牌之間,並不存在一道堅固的防火牆。

今日對子品牌的縱容,明日必反噬母品牌的銷量,美的需要懂得這個道理。

02「並購後遺症:美的的“信任赤字”從何而來?」

過去十年,美的堪稱“家電界掃貨王”。

從庫卡機器人到菱王電梯,從萬東醫療到東芝白電,美的用“買買買”快速擴張版圖,撐起了4091億的營收與5559億的市值。

不過規模膨脹的背後,是整合深度的嚴重滯後。這次東芝(中國)的事件就像把手術刀,精準剖開美的的三道裂痕。

首先是權責割裂的先天缺陷。

在2016年的那次收購中,美的獲得了40年的東芝品牌全球授權。雖然它握有東芝(中國)的運營權,但東芝商標所有權仍牢牢掌控在日本總部手中,形成“業務控股權而非品牌所有權”的態勢。

這種割裂,可能導致美的在涉及東芝品牌聲譽的危機事件中,缺乏“主人翁”意識和長遠品牌價值考量,而是本能選擇自保——反正品牌砸了也不是自己的,不如甩鍋給消費者止損。

其次,住範兒暴雷也暴露了美的渠道管理的短板。

作為高預付、高杠杆的家裝平台,住範兒的現金流在幾個月內下降了1億。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住範兒的重要合作夥伴和供貨商,美的似乎並未對這種高風險渠道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製——既沒有與渠道商建立嚴格的資金共管賬戶確保貨款安全,也缺乏針對渠道商突然崩盤(暴雷)的應急預案。

這種渠道管理上的粗放和風控意識的淡漠,使得身處交易鏈條最末端的消費者,成為了資本遊戲中最脆弱、最易受傷的一環。當渠道商倒塌,品牌方如果缺乏預案和擔當,消費者便成了無依無靠的“棄兒”。

諷刺的是,同屬美的係的小天鵝在住範兒暴雷後火速兜底消費者,東芝卻冷漠拒賠。這種差異,是否源於美的對渠道的“分級對待”?業內猜測,小天鵝作為美的全資收購的自有品牌,擁有更親密的關係,而東芝作為“代運營”品牌,親密度始終差點意思。

更深層次的問題,還在於售後服務體係的重建未能跟上品牌擴張的步伐,暴露了“空心化”的危機。

東芝(中國)在住範兒事件中表現出的“已反饋→無下文”的死循環服務,並非個例。在其他直接麵向東芝渠道的消費者投訴中,同樣的問題屢見不鮮。

在黑貓投訴上,今年7月一位消費者報修東芝空調異響問題,售後四次上門提出“釋放製冷劑”“更換壓縮機”等矛盾方案,甚至使用三無製冷劑,最終故障仍未解決。該消費者又多次撥打東芝(中國)售後服務熱線,客服僅進行登記和備注,並無實際處理措施。

美的接手東芝(中國)業務已近十年,雖然成功利用了其技術提升了產品力,並借助其品牌溢價開拓了高端市場,但在維護和持續投入“售後服務”這一高端品牌賴以生存的核心資產上,顯然存在著嚴重的戰略忽視和投入不足。

導演賈樟柯曾說:“不能因為整個國家都在跑步前進,就忽略那些被撞倒的人。”

同樣的,不能因為家電巨頭跑步前進,就忽略那些被撞倒的消費者。

03「戰略偏差:當“簡化促增長”撞上信任困局」

美的並非沒有意識到問題。

2025年初,美的高調提出“簡化促增長”戰略,直麵過去十年瘋狂並購積累的頑疾:組織冗餘、資源分散、管理半徑過大。

不完全統計,美的擁有至少二十多個品牌,以及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的業務網絡,但庫卡機器人業務增速在下滑,萬東醫療糾紛頻發,東芝(中國)售後口碑差——這一切都指向並購後的“消化不良”。

因此,美的“簡化促增長”戰略的出台,意圖非常明確:聚焦核心主業,剝離或優化非核心、低效的邊緣業務和品牌,壓縮不必要的運營成本,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這套邏輯在麵向投資者的財報會議上,往往能收獲理解甚至掌聲,因為它指向的是更漂亮的財務數字和更高的資本回報率。

然而,住範兒暴雷及東芝(中國)後續的拒賠處理方式,卻像一盆冷水,澆在了“簡化促增長”的藍圖之上。它尖銳地暴露了這一戰略存在的盲區:美的似乎將複雜的“並購後遺症”過於簡化地等同於“效率問題”(如機構冗餘、成本高昂),卻低估甚至忽略了更深層次、更危險的“係統性信任危機”。

當東芝(中國)選擇將住範兒暴雷的損失轉嫁給無辜消費者,當售後體係在麵對消費者合理訴求時陷入癱瘓、推諉扯皮,再高效的組織架構、再精簡的成本結構,也無法平息消費者的怒火,更無法挽回因此流失的品牌信任。

消費者信任的崩塌,必然會消耗效率提升帶來的收益。

行業數據為這種信任危機的緊迫性,敲響了警鍾。

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461767件,同比增長33.33%。從投訴性質來看,合同問題占26.56%,售後服務問題占26.07%。

*圖源互聯網

根據2025年一季度內商品大類投訴數據,家用電子電器類占比排在第一,而且投訴比重有所上升,責任推諉、安裝拖延、維修亂收費等成投訴重災區。

*圖源互聯網

這些冰冷的數據,清晰地勾勒出家電行業競爭態勢的轉變:

在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技術迭代速度加快的家電下半場,傳統的價格戰、參數戰、渠道戰帶來的效果正在遞減。而“信任力”,也就是品牌兌現承諾的能力、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擔當、提供可靠服務的水平,正上升為家電品牌核心的競爭壁壘和可持續增長的護城河。

並購整合,絕不僅僅是工廠、專利、渠道名單等有形資產的疊加,更深層次、更具挑戰性的是信用體係、服務標準、責任倫理等無形資產的深度融合與重建。

因此,對於美的而言,真正的戰略升級,遠不止於業務線的“做減法”和效率的“做加法”。它必須將“信任重建”置於“簡化促增長”戰略的核心位置。

這要求美的重新審視其價值鏈,特別是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後端環節。

比如,如何建立覆蓋全渠道(尤其是高風險渠道)的資金安全保障和風險熔斷機製?

如何構建真正解決問題的售後服務體係,特別是對於收購來的高端品牌?

如何在集團層麵建立清晰的危機響應預案,確保在突發情況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能得到優先保障?

消費者最終購買的,不隻是家電品牌大獎證書上的光環,更是出了問題後,能找到一個“活人”及時、有效、負責任地解決問題的踏實感與安全感,這才是家電巨頭在存量競爭時代急需要補的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