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手就是60多萬元,他們港股打新賺錢了嗎

中新經緯7月12日電 (周奕航)“又中了!打新半年多,賺了約3.6萬港元。”來自上海的劉不思(化名)是一名程序員。作為一名打新“新手”,他在今年收獲了“11次打新9次中簽”的戰績。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2025年已有51隻新股登陸港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21%。今年港股打新表現如何?投資者通過港股打新能賺多少錢?

港股打新“實在是太忙了”

“2025年1月,我第一次參與港股打新。”談及契機,劉不思向中新經緯表示,2024年年底,朋友的經曆引起了他的關注。“當時朋友中簽的毛戈平,在上市首日上漲約70%,收益頗豐。”

“今年1月10日上市的布魯可是我中簽的第一隻股票,我在暗盤賣出賺了約60%,盈利約1.1萬港元,這是我通過打新賺到的第一桶金,當時心情非常激動。”他稱。

打新路上的“開門紅”,讓劉不思充滿信心。隨後,劉不思陸續參與了蜜雪集團、滬上阿姨等新股申購。

“自從參與打新後,每隻新股我都會深入研究,實在是太忙了。”劉不思表示,當新股開啟打新後,他會查看公司的基本麵,包括所處行業、盈利能力等,結合港股市場環境,判斷是否能夠參與——今年上半年,創新藥熱度較高,他用30萬港元參與了恒瑞醫藥打新;茶飲類的蜜雪集團、滬上阿姨熱度較高,他用70萬港元(人民幣約64萬元)參與打新。

對於已經在A股上市的公司,他會先計算港股發行價與A股股價的差異。如果A股近期漲勢較好,也會對他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

劉不思稱,每隻新股有四五天的申購時間,在這期間,他會關注申購熱度,調整申購策略;為了保證勝率,他還會研究新股質地和大盤走勢,經常忙到淩晨2點左右;此外,他將投資過程中的思考、策略調整和市場觀察都記錄下來,至今已累計完成約20萬字的投資筆記。截至目前,他中簽的9隻股票中,有8隻股票收益為正,累計盈利36138.39港元。

劉不思的打新收益 來源:受訪者供圖

今年5月首次參與打新的李佳鑫(化名)也向中新經緯分享了她的經曆。“我之前並沒有關注過港股打新,寧王(寧德時代)是我第一次參與打新。”李佳鑫表示,繼寧德時代之後,她在一個月內陸續參與了恒瑞醫藥、三花智控、周六福等新股的申購。

從打新結果來看,截至目前,李佳鑫共參與11隻新股打新,其中有8隻中簽,3隻未中簽。李佳鑫稱,她選的個股基本滿足“基本麵好”“有一定規模”“行業具備發展前景”的特點。因此,她避開了一部分開盤破發以及至今依然低於發行價的個股,但也因此錯過了部分漲幅驚人的股票。目前,她整體的收益率約為17%。

廣東的刀仔(化名)則有著7年打新經驗。“2016年,因為工作原因,我接觸到港股市場,經常和投資者交流港股打新的話題——這隻新股能不能打?能打多少?”刀仔稱,到了2018年,他已熟悉相關規則,便開始參與打新。

“我第一次參與打新中簽的股票是小米,當時還見證了小米上市的敲鍾儀式,心情非常激動。但沒想到上市當天就破發了。”刀仔稱,小米上市後,他持有該股票兩年多,在股價30港元/股的時候賣出了。當時和他一起中簽的朋友則一直持有,並在11港元/股時持續加倉,至今已實現5倍以上的收益。

刀仔稱,在剛開始打新時,他幾乎都在暗盤或上市當天賣出股票。“當時的思路就是賺錢了就立刻賣掉,破發了就要馬上止損離場,沒有深入了解公司的投資價值和邏輯。”刀仔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打新有了更深層麵的思考。

“今年以來,大概有80%的項目,我會在暗盤或上市當天賣出。”刀仔稱,從他過往經驗來看,很多新股在IPO時點股價會處於相對高位,受一級市場的融資熱度或二級市場當時的情緒影響,其估值可能會被推得較高。

至於剩下的20%,刀仔認為,這類企業的發行價格可能存在低估,值得關注並考慮長期持有。

從刀仔的收益情況來看,2025年上半年他有19隻新股中簽,合計盈利約5萬港元(人民幣約4.5萬元)。“去年沒有特別合適的打新項目,參與感很有限。但今年的打新項目較去年多了很多,收益也明顯增長。”據刀仔透露,2018年至今,他整體的投資收益中約有40%來源於港股打新產生的收益。

在刀仔看來,港股打新的過程相對簡單,賬戶裏不需要持有任何一隻股票,隻要賬戶有足夠的資金即可參與打新。此外,港股市場實行T+0交易製度,個股沒有漲跌幅限製,市場化特征較為明顯。

“活躍度回到2022年水平”

個人打新的火熱背後是港股IPO市場的整體回暖。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2025年港股IPO的融資總額為1235.64億港元,與去年同期181.24億港元相比,增長581.77%。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從業人士向中新經緯表示,2016年—2018年期間,港股打新市場呈溫和增長狀態,偶爾會有幾隻個股破圈引起市場關注;2020年—2022年期間,港股IPO市場活躍,投資者的打新熱情也隨之上升;2023年,港股打新市場熱度有所回落;直到2025年,打新市場再度回暖了,市場活躍度基本回到2022年水平。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目前港股市場的底層邏輯已發生結構性轉變。不同於過去以商業地產、券商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導的IPO格局,當前上市主體已轉向互聯網、硬科技、生物製藥、新能源汽車及半導體等領域。隨著優質項目儲備擴容、市場關注度提升,投資者的打新參與度也隨之上升。

中新經緯梳理發現,今年上市的新股中,共有33隻新股首日均價漲跌幅為正,有6隻新股首日均價漲幅超過50%。其中,映恩生物-B憑借94.6港元/股的發行價、187.55港元/股的成交均價,於上市首日斬獲98.25%的漲幅,藥捷安康-B首日均價漲幅為70.32%,位列第二;布魯可、容大科技、IFBH位居其後,首日均價漲幅分別為65.43%、56.07%和54.58%。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向中新經緯表示,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港股市場迎來上漲行情,吸引全球資本回流,推升了市場整體活躍度。此外,部分已在A股上市的企業基於出海擴張需求,需募集國際資本支持海外布局,從而加速赴港上市進程。因此,香港IPO市場活躍是市場走強、資本回流與企業出海需求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延續了上漲行情,恒生指數上半年收報24072.28點,相比年初上漲20%,恒生科技指數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較年初也有約19%的漲幅。

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港股打新“升溫”反映出港股存在結構性機會,但需警惕“賺多虧少”表象背後風險。對於新手而言,應聚焦個股基本麵,優先選擇有產業資本加持、行業稀缺性標的;需要警惕“暴利”陷阱,部分新股存在首日破發的風險,要避免跟風炒作;港股打新波動大,建議投資者設置新股倉位上限,避免過度杠杆。

Wind數據顯示,2025年至今港股共有51隻新股上市,其中有18隻新股首日成交均價低於發行價;而2024年全年,港股共有70隻新股上市,其中有29隻新股首日成交均價低於發行價。

“當前港股IPO市場正從‘資金追逐’向‘價值篩選’轉變,投資者需理性區分估值修複與泡沫化,在享受紅利的同時築牢風險防線。”田利輝補充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