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下166億巨債,82歲港娛大佬“割肉求生”

這場危機,

英皇將如何應對?

作者:王喆寧

42年前,楊受成遭遇第一次重大商業危機。當時香港樓市崩盤,他被匯豐銀行清盤,欠債高達3.2億港元。但他並未倒下,僅用3年時間就還清債務並贖回產業。

42年後,他再次麵臨資本市場的嚴峻考驗。2025年6月30日,一份審計公司報告顯示,其旗下上市公司英皇國際有166億港元(1港元約合0.91元人民幣)的短債逾期。受此消息影響,公司股價單日一度暴跌15%。

這場危機,82歲的楊受成將如何應對?

危機早有預兆?

前不久,英皇國際公布了2024—2025財年全年業績公告,其中全年總收入達13.76億港元,同比增長41.5%。但相較於上一財年,虧損由20.28億港元增加到48.4億港元,增幅高達138%。

根據審計公司近期發布的報告,截至3月底,英皇國際賬麵顯示有166億港元銀行借貸已逾期或違反相關條款,可能觸發立即償債要求,進而構成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的疑問。

消息一出,英皇國際股價暴跌,英皇係個股也幾乎全線大跌。

•7月2日,英皇國際股價一度低至0.199港元。

英皇集團表示,收入增加但利潤下降,主要是由於所投資地產的公允價值出現虧損,而且香港商業租賃以及寫字樓市場的需求也持續低迷。

為應對危機,英皇國際正在與銀行協商財務重組,計劃出售部分地產,利用租金收入來籌集資金,同時強化現金流管理、削減運營成本,以改善資金流動性狀況。

英皇虧損的伏筆可以追溯到幾年前。2022年底,英皇娛藝影院全麵終止業務運營。該公司在上海等地經營有7家影院,因長期承受財務重壓,且淨負債高達1.8億港元,最終申請破產清算。

在影院業務崩潰後,英皇國際卻在2023年斥資近50億港元,大舉買入地產。2024年,英皇國際又以19億港元買入了中環公寓,但其出租率不足40%,租金收入連貸款利息都覆蓋不了。

麵對債務壓力,公司被迫“割肉求生”低價拋售大量地產:香港維港峰商鋪從2.4億港元降至9288萬港元、廣東道項目僅7980萬港元就賤賣,倫敦牛津街的寫字樓也以1.1億英鎊的腰斬價拋售。

然而,這並未救英皇於水火之中。

從鍾表店發家

在香港,楊受成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

1943年,他出生於香港一個普通家庭,祖籍廣東潮州。父親以修理鍾表為生,靠著勤勞和手藝,撐起了這個家,也在楊受成心中種下了經商的種子。

上世紀60年代,楊受成開始在父親的鍾表店裏幫忙,並展現出商業頭腦和社交天賦。他不滿足於傳統的守店模式,而是主動出擊,穿梭於碼頭、機場,熱情地向遊客介紹自家表行,還與導遊、酒店服務員合作吸引客源。

這一係列大膽創新的舉措,讓表行的生意蒸蒸日上,短時間內便賺到了100萬港元。

•楊受成幫助父親經營鍾表店。

賺到第一桶金後,楊受成將目光瞄準了歐米茄、勞力士等國際名表的分銷權。當時,這些名表品牌對經銷商的實力和信譽要求極高,楊受成的小表行根本不在其考慮範圍內。

但楊受成沒有放棄,一次次地拜訪名表企業負責人,最終用真誠和決心打動了他們。他先是拿到了天梭表的代理權,而後又憑借出色的銷售業績,陸續獲得了歐米茄、帝舵和勞力士的分銷權。

1965年,英皇鍾表珠寶公司正式成立,楊受成又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1973年,他把鍾表珠寶及地產項目整合,以“好世界投資”的名義成功上市,隨後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

短短幾年間,“好世界投資”旗下擁有了25個地產項目,楊受成的財富迅速積累,成長為香港商界新星。

•年輕時的楊受成。

然而,商場如戰場,風雲變幻莫測。1983年,香港金融市場動蕩不安,房地產價格暴跌。楊受成的“好世界投資”遭受重創,資產大幅縮水,負債高達3.2億港元。一夜之間,他從億萬富豪淪為“負翁”,豪車、豪宅被銀行收回,曾經的朋友也紛紛疏遠。

麵對巨大挫折,楊受成沒有一蹶不振,在別人的建議下,他遠赴中東地區的科威特炒外匯。在異國他鄉,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研究市場行情,分析投資策略。憑借著天賦和努力,他在兩三年內就賺得一兩千萬美元。

1985年,香港經濟開始複蘇。楊受成抓住機遇,向加拿大皇家信托銀行借款4000萬元,再次投身房地產市場。這一次,他更加謹慎,穩紮穩打,逐漸積累起雄厚的資本。

上個世紀90年代,楊受成敏銳地察覺到娛樂產業的巨大潛力,接手了朋友的飛圖娛樂公司,並將其更名為英皇娛樂,進軍娛樂圈。

英皇娛樂培養出謝霆鋒、容祖兒、Twins等一批知名藝人。此後,英皇娛樂不斷發展壯大,涉足電影製作、唱片發行、藝人經紀等業務,成為華語娛樂圈的重要力量。

港片能救英皇嗎?

在華語影壇,英皇公司在港片發展曆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21世紀初,英皇以港產警匪片和動作片為突破口,推出過一係列兼具票房與口碑的佳作。其中,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將青春、動作與警匪元素巧妙融合,令人眼前一亮;2005年的《神話》憑借宏大的曆史背景、浪漫的愛情故事以及精彩的動作場麵,成為商業片經典之作。

•《新警察故事》劇照。

英皇電影的野心不止於此,它還積極參與各類影片的投資與製作,不斷拓展港片邊界。比如,英皇曾投資薑文的《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為華語電影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與中國內地合作推出的《紅海行動》《長津湖》,也幫助港片獲得了題材的突破,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觀眾的觀影偏好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格局也隨之改變,一些傳統的香港警匪片開始“票房失靈”,而香港電影界的人才培養則陷入停滯狀態。英皇電影也未能幸免,英皇文化產業公司甚至出現巨額虧損。

•楊受成(左)與旗下藝人謝霆鋒。

談及英皇電影的發展前景,一位電影從業者對環球人物記者說:“短期看,目前電影市場政策開放,英皇影院布局完善,這些優勢將支撐其業績。但英皇集團其他板塊的負債可能影響現金流,間接製約影視投資規模。”

公開財務數據顯示,在集團的業務結構中,文化產業的利潤貢獻占比不高,僅占集團總收入的5—10%,遠低於地產及金融。據統計,英皇國際的地產主要集中於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英國三地,其中香港地產占比近80%,且集中於黃金地段,保值率高,增值空間大。

一邊是“燒錢”的影視,一邊是難以快速變現的固定資產,如何盤活現金流,才是楊受成的當務之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