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17年,邵老師在全國擁有12家打金店鋪,店鋪分布在北京、廣東和山東,員工累計上百人,年營收上億元,一家門店月營收幾百萬元。可誰能想到,他自己佩戴的黃財神項鏈和金光閃閃的手鏈,隻是價值兩三千元的金包銀。
曾幾何時,金包銀被認為是“虛榮”、“撐場麵”的代表。但在金價狂飆的背景下,不想被割韭菜的年輕人,將目標轉向平替感強的金包銀。然而,這一行也有看不見的陷阱,虛標含金量、漏銀、檢測困難等問題如影隨形,年輕人需要惡補知識。
#01
金包銀“真香”
95後女孩麗麗在小紅書發文吐槽,“真的給我氣笑了,現在才知道老公結婚時送我的五金是金包銀。”
麗麗的老公最近資金周轉不開,麗麗打算當掉五金為他解困,老板卻告訴麗麗這是金包銀,熔完之後,黃金隻有3克,麗麗無奈寫道:“虧妻者百財不入。”
不過,與麗麗不同,年輕人選擇金包銀充當五金的情況正成為常態。如今,金價每克已經超過1000元,這不由得令準備購買五金結婚的年輕人錢包一緊。很多人在征得女友同意後,直接購買金包銀飾品,等金價下跌後再做打算。
圖源來自網絡
河南一家金包銀門店的店長Lucas介紹,在他家門店選擇一套金包銀五金飾品大概五六千元。北京的邵老師也表示一套下來,最多不超過一萬元。而筆者在周大福查詢時發現,選擇一套普通款式的足金五金至少要6萬元左右,金包銀的性價比不言而喻。
不止五金,隨手瀏覽小紅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曬出了各式各樣的金包銀首飾,外形上幾乎可以和知名品牌的款式媲美,比如經典四葉草金手鏈,合合蓮心手鏈、輪胎鐲等款式,足夠以假亂真。
這些精美款式的價錢幾乎是純金的十分之一左右,隻需一兩千塊錢就能買到二十多克的金包銀手鐲。至於購買目的,似乎不是虛榮,而是更具性價比的平替,畢竟,邵老師戴得起幾百克的足金手鏈,卻依然換上了金包銀手鏈。
談及戴金包銀飾品的經曆,邵老師坦言:“我去年出去溜達的時候,不小心弄丟了一個幾百克的足金手鏈,價值二十多萬,然後花了五個小時在操場上找到。”
從那之後,邵老師在自己的店裏打了一個2000多塊錢的黃財神項鏈和一個8000多塊錢的金包銀手鏈。“反正我戴出去,別人也會覺得是足金的。”未來,邵老師還要繼續打幾款金包銀首飾。
雖然門店主要做打金生意,但邵老師展示的樣品材料全是金包銀,“我們不可能把黃金展示出來,讓客戶天天把玩,一盤手鐲大概是三四公斤黃金左右,這相當於幾百萬放在那裏,不太合適。”
Lucas則認為購買金包銀的顧客,是為了花更少的錢創造更多的情緒價值,純金隻要不小心磕碰就會有磨損,這樣造成的損失很高,而金包銀雖然可能也會出現漏銀、磨損這些情況,但畢竟便宜。
筆者的母親曾經就因為騎自行車摔下來時,將價值8000多元的空心足金手鐲摔裂了,去店裏詢問時,店員告知無法修複,隻能重新換個款式,再加上手工費、折舊費,大概要損失3000元左右,很不劃算。
除此之外,根據Lucas的觀察,消費降級時代裏,很多人會在急需用錢的時候將足金飾品賣掉,然後佩戴金包銀,“反正別人都知道你之前有真的了,現在戴假的也看不出來啊。”
#02
生意好做嗎?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黃金消費量290.492噸,同比下降5.96%。其中,黃金首飾134.531噸,同比下降26.85%。而早在去年11月,《央視財經》就報道了金包銀銷售火爆的情況,新華社今年也報道了金包銀相關內容。這恰恰意味著曾經被質疑、吐槽的金包銀正在被官方正名,一批新銳金包銀商家亦因此抓住了商機。
邵老師早在2008年就創辦了“大愛金工”的銀飾品牌,經營八九年後選擇擴店,在2021年全麵從銀飾轉型到了黃金這一賽道,注冊商標時,他將品牌正式更名為“邵老師打金”。
去年8月,邵老師入局金包銀,並通過小紅書、大眾點評、美團、抖音等線上平台聯動,雖然金包銀目前隻占公司營收的10%,但邵老師不會放棄這塊業務,“第一,未來肯定會有更多客戶有金包銀的需求,第二,我們做金包銀的一年多也積累了大量客戶。”
圖 | 邵老師店鋪
根據邵老師的介紹,目前金包銀每年的營收在幾百萬左右,毛利僅有10%,影響金包銀的定價相對簡單,僅有款式的複雜程度、含金量以及金價、銀價的波動情況,打一款基礎首飾,手工費在每克20—30元左右,並不像和田玉一樣因為名家收藏等原因有較多的溢價空間。他坦言:“如果金包銀想要高利潤,隻能坑蒙拐騙了。”
目前,邵老師的業務中,批量定製紀念品的成交價錢最貴,一次大概幾十萬元,而批發的產品大概幾萬元。他賣過的最貴的一款金包銀項鏈有幾百克,包金包了20多克,最後賣了五萬元。
這一點Lucas對此無比認同,在他經營的分店中,基礎款式的金包銀加工費是每克30元,假設店鋪每月收入30萬,利潤大概20%左右。顧客主要通過線下渠道加工、購買產品,顧客日常佩戴隻需要一個手鐲、戒指或項鏈,客單價在2000—3000元,如果有顧客選擇批發金包銀產品,消費會在10萬元以內。
Lucas算過轉化率,“假設每個月大概有1000多位顧客通過小紅書詢問,轉化率大概20%。”不過,618期間,小紅書等平台在推流時也有限製,會將流量傾斜給其它產品。
自從金包銀火了以後,同樣陷入了內卷局麵,Lucas直言:“我們的一款首飾加工費是30元,但別人可以將價格打到28元、29元左右,商家一方麵卷工費,一方麵卷包金的含量,我們家做的是厚包金,其它家可能包金少一些,但總價會跟我們一樣。”
對此,邵老師也坦言:“就像現在市場上賣得最好的飲品是蜜雪冰城和瑞幸,大家都在拚性價比。”
#03
金包銀買的就是快樂,不是投資
任何事物都存在“質疑、理解、成為”的過程,金包銀也不例外。金包銀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鎏金工藝,將金與汞融合後,塗抹於銀胚上,等到汞受熱蒸發後,金層即可成功保留。然而,由於技術限製,這些產品的金層很薄,極易磨損,難以持久。
而當技術日益成熟後,又漸漸演變成了鍍金、包金,而鍍金同樣是較薄一層,包金的厚度則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調整。不過,當金包銀未被正名時,難免被視為“詐騙”的產物,而且常常被用來冒充黃金魚目混珠。如今被官方正名後,消費者才開始重新審視金包銀的定位。
通過邵老師店裏掛著的“來料製作流程”可以看出,金包銀流程具體分為以下幾步:來料稱重、檢測純度、純度分類、熔料、複測純度、二次稱重、款式數據確認、飾品加工、半成品試戴、成品確認、檢測、稱重、結算。
邵老師的工作室有專門的金包銀儀器,顧客可以現場觀看全程,比如50克銀,包金2克,就可以借助機器完成,整個過程相對透明。如果顧客自己有銀胚的話,金包銀一天就可以加工完成,沒有銀胚,大概三到五天,速度很快。
圖 | 邵老師店鋪
然而,當邵老師的員工使用光譜儀檢測含金量時,經常發現客戶帶來的很多金包銀產品存在虛標金重的情況,這也是普通消費者麵臨的陷阱。
由於整個金包銀行業並沒有形成相應的品牌效應,消費者很難辨別。Lucas建議消費者選擇經營時間很長,並且有實體店,還可以給到回收承諾的商家。如果要線上購買的話,水可能很深。邵老師表示,品牌效應需要時間來檢驗,建議消費者選擇有能力包金的實體店。
此外,金包銀存在漏銀、磨損的現象也在所難免,但邵老師和Lucas都表示自己賣出的產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會免費處理,邵老師目前出售的產品中,漏銀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關於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否保值問題,Lucas坦言:“買首飾的最主要目的是開心,並不是為了避險、投資或者保值,金包銀回收麵臨的價格差,是金銀分離的損耗以及手工費,一款2000多的手鐲,回收大概可以賣1300元,這就相當於花最少的錢獲得了最大的快樂,錢也發揮了最大的用處。”
邵老師則認為,“如果想要保值的話,那還是去買黃金吧,這就像是天然鑽和人工鑽的區別。”
從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邵老師和Lucas都對金包銀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Lucas認為,黃金目前仍在持續增長,國際局勢暫時難以穩定,這樣金包銀就會一直有市場。
邵老師則表示,“黃金市場價格的波動對金包銀是利好的,但金包銀未來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這取決於自身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