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痛入骨髓的“出口轉內銷”

來源: 錢湖有魚吃 2020-10-09 03:02: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421 bytes)

在國際海鮮市場上,澳大利亞把鮮活的龍蝦送到亞洲市場,把冷凍的龍蝦送到歐美市場,這種“一蝦兩吃”的操作,在最近幾年,讓澳大利亞的蝦農和水產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雖然產量不高,但勝在經濟價值高。

大名鼎鼎的澳龍,其實叫澳洲岩龍蝦(Australian Rock lobster),作為龍蝦界的頂級貨,因為產地水質好,肉質出眾,特別適合生食,稱霸全球高端的生食龍蝦市場,除了新西蘭,罕有敵手。

澳大利亞:痛入骨髓的“出口轉內銷”

作為全球排行第四的農業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的水產品的產量雖然無法跟本國的大小麥、牛羊肉相抗衡,但“性價比”卻高出一大截。2018/2019財年,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創紀錄的507億澳元。其中,牛肉出口總值增加了19億澳元,達到123億澳元,雖然同期的活岩龍蝦出口值僅為6.75億澳元,但跟依賴土地和水資源的畜牧業相比,龍蝦生意反而是“四兩撥千斤”的,而且這種“騷操作”在澳大利亞水產業裏還有不少。

藍鰭金槍魚養肥了再賣日本

因為四麵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澳大利亞藍鰭金槍魚的捕撈配額也高。雖然日本國土麵積不大,但因為在遠洋漁業領域深耕多年,在國際上擁有定的話語權,也為自己贏得了一定的藍鰭金槍魚捕撈配額。如今,日本的藍鰭金槍魚捕撈配額是801噸,最近日本水產廳更是忙著遊說西中太平洋漁業委員會提升其捕撈配額,但看看澳大利亞的配額就會知道,什麽是差距——6165噸!

澳大利亞:痛入骨髓的“出口轉內銷”

有資源,自然不能浪費,而澳大利亞就為日本的藍鰭金槍魚市場量身定製了一個方案。在日本,雖然最頂級的藍鰭金槍魚還得是自家海域出產的,但市場所推崇的無非就是大型的,油脂含量高的金槍魚,而澳大利亞就是這樣投其所好的。

澳大利亞的水產公司會將捕撈到的小規格藍鰭金槍魚再進行人工飼養,養壯養肥了之後,再送到日本市場,既有效利用了配額,又將金槍魚賣出高價,真的是筆好買賣。當然,想要有這樣的操作,還真的得是家裏有礦才行。四麵環海的澳大利亞,要找合適金槍魚養殖的海域輕而易舉,豐富的漁業資源,飼料根本就不用愁,有這樣的條件,不搞這樣的操作真的對不起自己。

鮑魚出口到“鮑魚故鄉”

澳大利亞的鮑魚資源聞名全球。因為人少,再加上管理得當,澳大利亞野生鮑魚資源至今都非常豐富,每年除了支持一定量的商業捕撈外,同時也為當地的普通民眾和國外的觀光遊客提供了難得的野外挖鮑魚體驗,展現出了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

澳大利亞:痛入骨髓的“出口轉內銷”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沿海地區,曾經是堆滿鮑魚的黃金海岸。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因為國外移民的大量湧入,再加上“淘金熱“,讓黃金海岸不堪重負,在1997年,美國政府不得已暫停了當地的鮑魚商業捕撈,一百多的年的時間,鮑魚資源就走向枯竭,雖然當地的餐館仍有價格高昂的鮑魚出售,但實際情況卻是非常尷尬,因為大部分鮑魚都是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的。

美國加州政府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推出各項保護鮑魚資源的舉措,基本跟澳大利亞現階段實行的保護政策差不太多,但卻沒有像澳大利亞那樣挽留住鮑魚,最大問題還是在於加州當時的人口實在是太多,漁業政策很難有效執行,換句話說,澳大利亞其實就是占了人少的便宜,可以把鮑魚高價賣到美國曾經的鮑魚故鄉。

死馬當活馬醫

今年,順風順水貫了的澳大利亞水產業終於還是等來變數。作為一個資源大國,澳大利亞在外部市場紅火的時候,是一點問題沒有,反而還能從進口國的發展紅利中分一杯羹,可一旦外部市場出現問題,那就有大麻煩了。所謂的資源大國,說白了就是國內市場完全消化不了本國的資源,隻能依靠海外市場,而澳大利亞現在的處境就是這麽尷尬。

澳大利亞海產行業協會(Industry body 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計劃拿出400萬澳幣(約合2000萬人民幣),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為本地海產品打造首個市場推廣品牌“Australian Seafood”。當然,這400萬澳幣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出的。

澳大利亞:痛入骨髓的“出口轉內銷”

曾經海鮮不愁賣,到現在要貼錢在國內國外打廣告做宣傳,這局麵對於澳大利亞水產從業者來說,真的是前所未有,疫情的影響自不必多說,澳大利亞當局的“自殺性”外交政策也不再展開討論,當局想出這種死馬當活馬醫的辦法,充分暴露了澳大利亞水產業所麵臨的嚴峻困境。

該協會聘請了澳大利亞最大的市場推廣機構Clemenger來推進市場營銷計劃,涉及三文魚、金槍魚、海鱸、龍蝦、蝦類、蟹類、牡蠣、鮑魚和貽貝等品種的國際和國內推廣,鼓勵消費者選擇購買澳大利亞原產海產品。看起來還挺像那麽回事兒,可這2000萬人民幣想要兼顧國內和國外幾乎是不可能的。

出口轉內銷

國際貿易中心(ITC)統計,2019年1-11月,99%澳大利亞出口的岩龍蝦銷往中國內地和香港,創收6.75億澳幣(4.56億美元),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貿易業務發生在一月份和二月份,也就是農曆春節前後,出口額2.33億澳幣。如果沒有了中國市場,澳大利亞龍蝦想要在短時內找到替代市場,非常難!唯一現實的做法,就是讓國人多吃點。

對於澳大利亞國內的消費者來說,龍蝦市場的低迷,反而成了他們享受本土優質龍蝦的機會。上半年的時候,澳大利亞國內的餐飲店曾推出“半價”龍蝦,讓很多平時不敢吃龍蝦的人,好好體驗了一把本土的優質食材。可問題就是,龍蝦在澳大利亞太過常見,有條件下水的人自己就能撈幾隻,不會處理的也可以丟給餐館,這就感覺就好像是在小龍蝦的原產地賣小龍蝦,當然沒這麽誇張,不過有一點類似,想要賣出高價,就非常難了。

澳大利亞:痛入骨髓的“出口轉內銷”

藍鰭金槍魚的主體消費市場仍在日本,但是受到疫情的影響,日本國內的高端金槍魚市場供應曾一度陷入中斷,雖然如今有所恢複,但價格也受到了顯著的影響,日本國內的藍鰭金槍魚消費市場麵臨加速衰退的困境,所以澳大利亞的金槍魚出口商果斷實行“出口轉內銷”策略。

澳大利亞南部藍鰭金槍魚產業協會首席執行官Brian Jeffriess稱,雖然海外市場受挫,隻能逼著企業將金槍魚銷往國內,但從長遠看,反而有利於產業的振興和良性發展。目前,澳洲金槍魚企業Blaslov Fishing Company、Stehr Group和Dinko Tuna Farmers成立了一家市場推廣公司Kin Premium Australian Seafood,專門麵向澳洲本地市場,預計12月份開始供應產品。

鑒於現在的形勢,前文提及的2000萬推廣費用,大頭估計會被用在澳大利亞的本土市場,但想要獲得有效的市場反饋,卻是有不小的難度。畢竟消費習慣需要培養,消費水平也不是想提升就能升的。資源大國在麵對外部市場的衰退時,陣痛是在所難免,雖然內部市場也是個突破口,但澳大利亞人口少的優勢,反而在這個時候成了一個弊端。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這場突如其來,前所未有的陣痛,將注定會在“出口轉內銷”的口號中,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深入骨髓。

參考:

1、地球知識局,澳大利亞農業對世界意味著什麽;

2、UCN國際海產資訊,澳大利亞首推本地品牌“Australian Seafood”;

3、UCN國際海產資訊,日本金槍魚市場衰退,澳洲企業“出口轉內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