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邏輯構造功能及其被忽視的後果

來源: 慕容青草 2019-12-16 21:17: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691 bytes)

按照對於自然,社會,及人文的現有的知識來構造並展現現實世界的可能的存在形態是文學的一個被普遍忽略了重要的邏輯功能,一種作為類似於物理學家們用於構造物理世界的可能形態的理想模型的,可以展現真實的人類與自然的世界可能存在的形態的模型的功能。這樣的模型不但可以幫助人們設想在當下的現實中可能會出現什麽樣的狀況,在曆史上可能曾經出現過什麽樣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能幫助人們根據今天的世界上包括科技在內的各種文化發展狀況來想象世界可能的未來。

盡管自古以來的文學寫作其實一直在實際發揮著上述的功能,它卻非常遺憾地被世人所忽略,用中文古語來說,這叫熟視無睹,用西人的比喻來說叫做人們沒看見屋裏走著一隻500磅的大猩猩。這種忽視對於文學創作的發展的負麵影響是多方麵的。

對於文學的社會構造模型功能的無知的一個直接的後果便是文學對於人物刻畫的過於強調。不但一篇故事一定要有主角,配角的劃分,而且對於人物性格與衝突的刻畫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上的文學界,尤其是西方文學界的主題。甚至連原本應該是探討科學發展可能帶來的前景或人們應該如何應對災難的故事都成為了和其它背景下的千篇一律的故事大同小異的人物劇;而那些災難也罷,科學前景也罷隻不過是用來陪襯人物表演的背景而已,從而完全失去了文學構造現實的可能性的模型功能。

另外,以人們常談論的文學的教育功能而言,總體來說,作家們通常是將自己的理想和願望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來,而不是基於對現實的邏輯的分析來演繹出可能有的狀態。這一點不但是會導致文學創作具有過多的功利性而失去對於現實的啟發作用,更是荒廢了文學應有的從現有的條件出發展望未來的警示作用。不難看出,這種偏頗的最直接的受害領域是著重於未來的科幻型作品。

這種對於文學的反應現實邏輯及其過去的結果和未來可能的發展的功能的無知正將文學帶往一種虛幻的境地,一種讓作者們過度地沉溺於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充滿矯情自戀和不切實際的想象中來虛構人物的創作風氣。很顯然,與社會邏輯相比起來,對於個人內心世界進行虛構性描述的隨意性要大很多。就如我很多年前討論過的那樣,在同樣的場景下,張三當眾給李四一巴掌後,作者既可以把李四的心情描寫得非常憤怒,也可以編造出讓李四暗自高興的理由來。

雖說文學創作的開放和任性可以幫助啟發人們的想象力,但是其中隱藏著的虛幻卻同樣可以導致讀者們在不知不覺中的慢性中毒。而文學界整體的虛幻一定會帶給人類文明整體氣質的虛幻性的頹廢。因此,對於文學的社會邏輯構造功能的忽視其實在間接地將文明引向虛幻性的頹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這裏可能有必要順便指出一點,西方文學界的過於偏重人物個性,想法,及衝突的刻畫的背後是薩特爾的存在主義的影子。。 -慕容青草- 給 慕容青草 發送悄悄話 慕容青草 的博客首頁 (617 bytes) () 12/17/2019 postreply 09:05:26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