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統治者應以百姓為天(八文) 羅真

來源: lavion 2019-01-12 08:26:4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870 bytes)

一、統治者應以百姓為天

漢代劉向《說苑•建本》記載:

齊桓公向管仲問道:“做君王的,應以什麽為貴?”管仲說:“以天為貴。”齊桓公就抬起頭來看天。

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蒼蒼莽莽的天空。國君應該把老百姓視為天。百姓親附他,社會就安定;輔助他,國家就強盛;指責他,統治就危險;背叛他,政權就要滅亡。《詩經》上說:‘做人如不善良,百姓都將怨恨他。’百姓怨恨他們的君王,這樣的君王,最終不敗亡,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所以,統治者應以百姓為天。”
    
二、民為天下之真主

清代嚴複《嚴複集•聞韓》記載:

秦朝以後的昏君(獨裁者),常是人們所說的竊國大盜。竊誰的國呢?他們互相竊奪,但最終竊奪的還是民眾的國。竊得了國家,又害怕主人(民眾)覺醒而奪回,於是頒布了多如蝟毛的法令。就其實質而言,這些法令,大都是用來毀壞民眾才智,分散民眾力量,敗壞民眾道德的。由於民眾本來是天下真正的主人,所以,必須削弱並愚弄他們,使他們總是渾渾噩噩,不能有所作為。隻有這樣,獨裁者才能永保他們竊取的果實。然而,禍患往往超出人們的意料之外,就像《莊子•脥篋》篇中所說的那樣,防不勝防。

西方人認為:“國家是人民的公產,王侯將相是人民的仆人。”而中國的獨裁者,卻認為:“四海之內都是天子的私產,億萬民眾都是天子的臣妾。”臣妾這兩個字,過去的解釋就是奴隸。所以,西方的民眾比王侯將相尊貴,中國的民眾如同奴隸一般卑賤。一旦發生戰爭,西方人為公產公利,也就是為自身利益而戰,中國人則好比奴隸,為了自己的主人(獨裁者)而戰。驅使奴隸與貴人作戰,哪有不打敗仗的呢!

三、百姓為君之水

《戰國策•齊策一》記載:
    
靖郭君田嬰,將要在薛地築城,門客們多來勸止。靖郭君(齊大夫田嬰的封號)吩咐看門人說:“不要為門客們通稟。來進諫者,殺頭。”

齊國有個人,要求見靖郭君,並且說:“我隻說三個字,要是多出一個字,任憑他處罰。”靖郭君因而召見了這個人。

這位客人跑步前來,說道:“海大魚。”然後扭頭就跑。靖郭君拉住他說:“你還有話沒講完。”齊人說:“鄙人不敢拿自己的腦袋作兒戲。”

靖郭君說:“我不會處罰你,請繼續說下去。”齊人應答道:“您沒聽說過大魚嗎?網不能抓住它,鉤不能釣動它,可一旦沒了水,螻蛄和螞蟻,都能製服它。如今齊國老百姓,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長久得到齊國老百姓的擁護,要薛城幹什麽!失掉了齊國的民心,即使薛城築得像天那麽高,也是沒有益處的。”

靖郭君說:“好!”於是下令停止在薛地築城。
    
四、與民同樂方為樂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

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邊,觀賞著鴻雁、麇鹿等飛禽走獸。梁惠王問:“有修養的人,也對這些感興趣嗎?”
 
孟子回答說:“有修養的人,才會對這個產生興趣,缺少修養的人,即使享有這些東西,也不會有興趣。《詩經》上說:‘剛剛創建靈台時,百姓們全力以赴,很快就落成了。不要急於求成,百姓會心甘情願熱情澎湃的。文王來到靈囿巡遊,見到母鹿乖巧馴順。母鹿膘肥光潤,白鳥羽豐毛純。文王來到靈沼觀賞,見到滿池的魚在遊動。’周文王動用民力來建高台、挖深池,而百姓卻很高興,把那高台稱為‘靈台’,把深池稱為‘靈沼’,還為其中有麋鹿魚鱉這些動物而歡喜。古代的君主能和百姓共同歡樂,所以能體會到真正的樂趣。《湯誓》中記載:‘太陽(這裏的太陽喻暴君)啊,你什麽時候滅亡?我們寧願和你同歸於盡!’(原詩:“時日何喪?餘及汝偕亡!”)如果百姓竟想著能與暴君一起崩潰,那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夠獨自體會到快樂嗎?”
    
五、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晏子春秋》卷四記:

叔向,是晉國大夫,姓羊舌,名胖。有一天,叔向問晏子:“哪一種德行最崇高?哪一種行為最偉大?”
晏子回答道:“最高的德行是愛護百姓,最好的行為是使百姓快樂。”

叔向又問:“德行最低下的是什麽?行為最卑賤的是什麽?”
晏子回答說:“最低下的德行,是刻薄百姓;最卑賤的行為,是殘害百姓。”
    
六、治國之道在愛民

漢代劉向《說苑•政理》記載:

周武王問薑太公:“治國的根本方法是什麽呢?”
薑太公回答說:“治國的根本方法,不過是愛護百姓罷了。”

武王又問:“怎樣愛護百姓呢?”
薑太公說:“使他們得利而不受損害;使他們成功而不遭敗壞;使他們生存而不被殺戮;給他們衣食而不要掠奪他們;讓他們歡樂而不受痛苦;使他們高興而不生怒恨。這就是治國的根本方法。驅使百姓的原則,不過是愛護他們罷了。百姓失去他們的職業,就是損害了他們;農作物不能按時耕種收獲,就是毀壞了他們的生機;對有罪的人加重刑罰,就是殺害了他們;加重賦稅,就是掠奪他們;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憊,就是使他們痛苦;使他們勞苦又不斷侵擾他們,就是使他們怨怒。所以善於治國的人,對待百姓,如同父母愛護子女,兄長愛護弟弟一樣。聽說他們挨餓受凍,就為他們傷心,看見他們勞苦,就會為他們悲傷。”

七、平易近人,民必歸之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
 
周代魯國的始祖,魯公伯禽,起初受封,前往魯國。三年以後,才向周公報告治理成效。周公說:“為什麽這樣遲呢?”
伯禽說:“改變其風俗,變革其禮製,百姓有喪事三年才除服,所以遲了。”

薑太公也受封於齊國,五個月,就回來向周公報告治理成效。周公說:“為什麽這樣快呢?”
薑太公回答說:“我簡化君臣的禮節,隨從那裏的習俗辦事。”

等到後來,聽到伯禽報告其政績的遲緩,周公感歎說:“唉,魯國的後代,將來要臣服於齊國啦!國家的政事不簡約,就不容易實行,民眾就不會接近;政務平易,親近人民,人民必然歸附於他!”    
    
八、人君不可自害其民

《晏子春秋》卷七記載:
    
齊景公登上箐寶遠眺,看見有人砍斷了雍門的梓樹,於是命令官吏,逮捕了那個砍樹的人,回頭對晏子說:“快把他殺了。晏子沉默不應答。

景公說:“雍門的梓樹,是我最喜歡的樹,現在有人居然把它砍斷了,所以讓先生把那個砍樹的人殺了,您沉默不語,是什麽原因?”

晏子回答說:“我聽說,古時候的君王出門,十裏內的人都要回避、不打擾老百姓;王冠前垂掛著流蘇,是為了避免所見太多;王冠紐帶垂下的玉石,堵住耳朵,是為了避免聽到的太多;束衣的帶子就重達半斤,腳下的鞋有一斤重,不想減輕它,為的是自我約束,不輕舉妄動。判了死刑的罪犯,正好遇到君王經過市朝,就會赦免他。但是,我還沒聽說過當國君的,親自下令要去懲罰一個老百姓!”

齊景公聽後,低下頭說:“赦免了他吧!請先生不要再說了。”

添加新評論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