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之禮與古代帝王祈雨

來源: redbulls 2018-12-29 10:49:4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638 bytes)

作者:劉曉

 

天壇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祭祀建築群。明清兩朝帝王在這裏祭天、祈穀、祈雨。圖為祈年殿。(公有領域)

 

古人認為天災的始末與君王的德行息息相關,曆史上最有名的“湯禱桑林”講述的就是商朝的湯王為了百姓獻身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商湯朝開始不久,發生了一場旱災,持續了七年。持續的旱災使河幹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莊稼無收、白骨遍野。為了使天帝解除旱災,商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這就是“郊祭”。

在奉上牛、羊、豬、狗等家畜的犧牲後,史官遵從商湯之命,向上天禱告,檢討了六條過失:“是不是因我們的王政事無節製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賄貪汙?是不是因小人讒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幹擾政事?是不是宮室修得太大太美?為何還不快快下雨呢?”但禱告沒有得到上天的回應,天帝依舊沒有賜福降雨。

幹旱持續到第七年的時候,商湯命史宮們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設了祭壇,他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後也未見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占卜的結果是:祭祀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作犧牲。商湯於是決定將自己奉獻給天帝。

因桀無道,大旱七年,成湯祈禱於桑林。(公有領域)

商湯命人架起柴堆,然後將自己的頭發、指甲剪掉,沐浴潔身後,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性命。”禱告完畢,湯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點火,突然烏雲四合,大風驟起,人們望眼欲穿的大雨突然而至。人們認定這是湯的為民犧牲的信念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事實上,關於古代祈雨的情況,先秦文獻多有記載。據《神農求雨書》記載,春夏兩季久旱不雨,如果旱情發生在東方,則由兒童舞蹈求雨;如發生在南方,則由壯年舞蹈求雨;如發生在西方,則由老人舞蹈求雨;如發生在北方,亦由老人舞之求雨,均以龍為標幟。這大概是舞龍求雨的由來。

古代祈雨,均以龍為標幟。這大概是舞龍求雨的由來。(Fotolia)

《周禮春官?宗伯下》中載:“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注:音‘與’)。”即如果大旱,掌管群巫的司巫要率領大家,要在雩祭時跳舞。具體形式現在不得而知。

“雩祭”通常分為“常雩”和“因旱而雩”兩種。常雩為固定的祭祀,即使沒有水旱之災,也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祭祀,一般在夏曆四月。“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災而臨時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兩季,冬天因為已是農閑,所以沒有旱災的憂慮。

《禮記?月令》中稱,雩祭之禮,天子、諸侯都有,天子雩於天,稱為“大雩”;諸侯雩於境內山川,稱為“雩”。大雩在南郊之旁築壇,如北京的天壇。雩祭的對象,除上天外,還包括地麵上所有的水源。

可以說,從先秦到清朝,曆朝帝王都有過祈雨的經曆。如根據明朝的《大明會典》記錄,1585年,當年天下大旱無雨,連井裏都沒水了。萬曆皇帝親率4,000多名文武官員到天壇祈雨。萬曆皇帝在禱詞中稱,由於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時也是貪官汙吏克剝小民,冒犯天和,所以才招致幹旱。他一定要改弦更張,斥退惡人,推行仁政。

清朝的皇帝也不例外。最早記載的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其前往天壇祈雨,儀式完畢,順治帝尚未回宮,天即下起了大雨。於是,順治帝在這一年定製,“以歲旱躬禱郊壇”。康熙帝即位後,承襲了其父雩祭之禮,除了“常雩”,還有“因旱而雩”,就是隻要出現旱情,就親往天壇,為蒼生祈福。

清朝《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中記述了康熙帝與皇子們和大臣談及自己祈雨的情況。(公有領域)

清朝《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中記述了康熙帝與皇子們和大臣談及自己祈雨的情況:“京師初夏,幾乎每年都缺少雨澤。朕臨禦五十六年,約有五十年祈雨,所以每到秋天收成時,莊稼都是成熟而飽滿。有一年,曾因大旱,朕在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晝夜,每天隻吃清淡的食物,不碰鹽醬。到了第四日,徒步到天壇虔誠祈禱。忽然間油雲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宮後,水滿雨靴,衣盡沾濕。”

康熙不僅自己祈雨,有時也會令禮部和地方官員祈雨。康熙五十五年春,直隸地區遇到大旱,巡幸熱河的康熙皇帝遂令禮部祈雨。數天後,康熙帝又接連得到各直省未曾遇雨的奏報,心中愈益焦急,再度寄發諭旨,命在京大學士、九卿等虔行祈禱。後來,那些在祈雨中懈怠的官員,大多數被康熙帝革職。

到了乾隆皇帝即位後,他仿照唐代雩祭禮製製定了“龍現而雩”和“大雩”之製。此後,每年“龍現而雩”之禮,曆朝皇帝均遵製奉行,未有特殊原因,比如國喪、疾病等,都親自詣壇行禮,曆百餘年而沒有改變。至於大雩禮,整個清代隻舉行過兩次,分別於乾隆二十四年和道光十二年舉行。

無疑,帝王祈雨的結果,亦是上天對“受命於天”的帝王是否施行仁政、是否秉承天意、是否能虔心意識到錯誤改正的回應,這難道不是對當今主政者的警示嗎?@*#

參考書目:
1. 《中國民俗文化?禮儀》
2. 《清聖祖實錄》
3.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4. 《藝文類聚》

責任編輯:李婧铖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