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蝦:【英倫小紮(二)劍橋】

來源: 皮皮蝦 2018-12-08 09:37: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442 bytes)

剛從英國回來。這次比較匆忙,隻去了倫敦、劍橋和牛津。現在將本蝦在三地走馬觀花的記趣按時間順序分期作個小紮。

劍橋

 

1209年,牛津大學的一些學者與當地市民發生衝突,三名學生被吊死。為了躲避衝突,一群學者移居至劍橋,播下了英國第二所大學的種子。

 

劍橋大學自牛津分離出來搬到這座小鎮已有八百餘年了,現在共有31個學院。截止2018年10月,共有118位諾獎得主,15位英國首相,11位菲爾茲得主,6位圖靈獎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八百年來,劍橋桃李芬芳,星光璀璨,有一代科學巨匠牛頓、達爾文,有文史泰鬥培根、凱恩斯,還有藝術高峰彌爾頓、拜倫。

 

 

近20年來,劍橋小鎮湧現了大批成功的科技公司,取得了驚人進展,被冠為“劍橋現象”。類似於矽穀,劍橋的許多初創企業與劍橋大學有著緊密的聯係,由此劍橋也被昵稱為“矽沼” (Silicon Fen)。可惜這次沒機會對這方麵多加了解,留待下次吧。

 

 

劍橋校園是個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古建築聯袂迤邐,環繞其中的(River Cam)自南向北然後折向東方蜿蜒流淌。它處處是景,令人目不暇接。現擇要簡述幾處。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該學院由享利六世建立,早年隻接受伊頓公學學生就讀,直至1865年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的學生入讀,1873年學院擁有了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畢業的院士。

 

 

該院最有名的大教堂曆時一百多年才建成,工程至少經四位建築師,但建築整體性非常和諧,始建人享利六世在竣工前死於倫敦塔中。建造曾因玫瑰戰爭一度中斷。

 

下圖為紅白玫瑰的家族承襲圖。

 

學院唱詩班享譽全球,每年聖誕的彌撒音樂會都會由BBC轉播傳往世界。

 

該院的電腦房以傑出校友、計算機鼻祖圖靈(Turing)命名。本蝦有一朋友上次沒去成,此次本蝦臨行前他要求替他成行。

 

 

徐誌摩詩碑:

 

劍橋舊譯康橋,中國人對劍橋的情節與徐誌摩及他的那首名詩《再別康橋》有極大關係以至於人人都想坐在船上撐著青蒿劃過康河的柔波(punting),想象著自己是那柔波裏的水草。

 

那條康河被徐誌摩稱作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被另一劍橋名人、著名文史學家萊斯利·史蒂芬比作“詩人之母”,眾多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拜倫、華茲華斯等,都曾流連於這條河。可惜現在是初冬時節,沒有金柳垂於康河岸邊。

 

 

1928年秋天,徐誌摩最後一次重訪劍橋,寫下《再別康橋》,表達告別劍橋的淡淡哀愁。多年後徐誌摩飛機失事,康橋遺夢的女主角林徽因把飛機殘片保留在床頭,而她的丈夫梁思誠對此也寬容接受。徐誌摩天生情種,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愛情轟轟烈烈,他們之間的書信合集《愛眉小紮》,在徐罹難五周年之日由陸小曼編選出版。 本蝦此文名以"小紮"便出自這裏。民國文人之間的這種風雅和情愛令國人唏噓感佩。

 

劍橋的古老學院多是沿著康河而建,搭平底舟在康河上悠悠滑行,穿過一座座美麗的康橋,聖約翰、三一、國王、皇後等學院漸次入境,真是令人陶醉,難怪徐誌摩的詩那麽美。

 

雖然劍橋名人薈萃,對徐誌摩並不上心,但架不住中國人的強烈要求,同意在國王學院外一處靜地建了詩碑,刻有《再別康橋》的首尾句。事實證明,這為劍橋引來大批遊客。

 

 

詩碑的地麵是青磚擺出的太極狀圖案,旁邊每一個長條石上都是一句英譯的《再別康橋》詩句,還有中文原句置於其上。仔細看,每塊石上都有名字,大概是捐贈人的名字。詩句按原文順序排列,尚未用盡全詩,還有空位等待後續者續捐。

 

 

說起來,本蝦是專來此處拜謁的。本蝦大學的院士室友本來約好要一起同來劍橋,但未成成行。他對卡文迪許實驗室情有獨鍾,該實驗室從1874年至1989年一共產生了29位諾獎得主,稱得上是井噴,從這裏誕生了麥克斯維爾的電磁理論、湯姆遜的電子和沃森與克裏克的DNA結構。上次他來此拜訪後仿佛沾了仙氣,回國後連續有論文在全球最頂尖期刊上發表。他說要帶本蝦再來這裏,我笑言自己在專業上已無此超高的奢望了,他於是牆裂推薦我去沾沾徐誌摩的仙氣。這次本蝦終於得償所願,但也故意留下卡文迪許實驗室不去,以便有個念想。

 

1897年, 盧瑟福(下排右一),湯姆遜(下排右三),威爾遜(上排左二)。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這是劍橋最牛學院,出了32個諾獎,5個菲爾茲獎。曆史上名人輩出:牛頓、培根、玻爾、羅素,you name it。

 

 

學院大門上刻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左手拿著一顆象征王權的球,右手本來拿著的是國王權杖,卻在早年被頑皮的學生偷換成椅子腿,居然就這樣保存至今。

 

三一學院的雷恩圖書館內收藏有許多珍貴手稿,如保羅的《使徒書信》拉丁文抄本與牛頓自藏的《自然原理》初版。

 

 

這裏一般人是不讓進去的。兩側書架的上下兩層全是名人雕塑,猜猜中間那個大號的是誰?我本來以為非牛頓莫屬,其實不是,是浪漫主義文學泰鬥拜倫勳爵”(Lord Byron)。此人將希臘視為精神祖國,為希臘獨立而病逝於軍帳中。

 

下圖是一位院士走在庭院草地上,隻有院士和他的嘉賓才有此特權,他人不得造次。

 

 

金庸石碑

 

劍橋和金庸家族有緣,不但有金庸的石碑,還有他的表弟徐誌摩的詩碑。不過金庸不喜歡他這個表弟,他書中的表弟形象一直不佳。

 

金庸手書石碑立於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旁一個很僻靜的地方,一般人不太容易找得到。碑前放了些粉絲敬獻的的鮮花。斯人已去,不勝唏噓。

 

金大俠和劍橋極有情緣。他明明在2005年被授予劍橋文學榮譽博士,卻偏要來真的,以85歲高齡在同年秋作為研究生入住St John‘s學院研究唐史,並獲院士待遇,開創了學生院士的奇觀,2007年獲碩士、2010年獲博士。此石碑是他為紀念留學生活於入學那年所書。正麵刻有:

 

 

      花香書香繾綣學院道

      槳聲歌聲婉轉歎息橋

 

背麵是縮略版"槳聲書香,劍河風光"。

 

 

歎息橋:

 

劍橋的歎息橋得名於威尼斯的歎息橋,雖然在建築風格上並無太多相似之處,除了都為帶頂的廊橋。

 

威尼斯的歎息橋橫跨一河,連接了威尼斯公爵府的審訊室和監獄,得名於詩人拜倫的翻譯Bridge of Sighs(歎息橋)和詩人的想象力:死囚從審訊室被帶到監獄時,行經此橋最後再看一眼威尼斯的美景,生離死別聚成一聲歎息。

 

 

劍橋的歎息橋橫跨康河連接了聖約翰學院 (St John’s College) 的學生宿舍和老師辦公室,傳說學生考試時需要通過此橋,免不了各種歎息。不過學生如果能看康河的柔波,那象錦緞一般的河流令人有觸摸的心動,會不會給內心帶來一份淡定?

 

 

牛頓的蘋果樹和數學橋:

 

相傳這就是那棵引出萬有引力定律的蘋果樹,從牛頓家鄉移植到此(也有一說是其種子長出的)。可惜初冬的樹沒有茂密的綠葉,作為對比,本蝦把本蝦旺季的圖也放在一塊吧。

 

 

下圖是聞名遐邇的數學橋,橫跨王後學院(Queens’ College)在康河兩岸的新派建築和老派建築之間,連接著明亮和陰暗兩極。相傳當年牛頓設計此橋,全木結構,運用數學原理沒用一顆鉚釘,咬合緊密,故名數學橋。頑皮的劍橋學生不信邪,將木橋折散想重裝不成,隻好動用了螺絲鐵釘複原。

 

 

最怪鍾:

 

這是劍橋的布局模型,位於熙熙攘攘的集市街“國王大街”(King’s Parade)上。

 

 

在同樣這條街上的泰勒圖書館外牆櫥窗裏,座落著一座奇怪的鍾,名叫時間吞噬者(Time Eater Clock),2008年由霍金先生揭幕。此鍾表盤直徑近兩米,由鍍金的整塊不鏽鋼構成,8名工程師和工匠耗時5年鑄成。表盤外的機械怪獸沿表盤爬行,每5分鍾爬動一次,表盤背後的照明裝置通過三個同心圓每圈上的60個縫隙發出藍光,光影掠過縫隙構成的圓圈,最後停在正確的位置,顯示時間。每到整點,鍾表就會發出怪異聲響。此鍾時快時慢,讓人覺得它通人性,焦躁時快,平靜時慢。此鍾設計讓人有時光易逝的歎喟。

 

 

行路不誤交友:

 

此次劍橋遊,因為有朋友張家衛教授作陪,得以省時省錢。省時是自然的,有他做向導,可以最快地找準該去的地方。而省錢則是得益於他的訪問學者身份,不必在每次收費處付錢。

 

有張教授的引領,我們不但找準了參觀的地方,而且去對了午餐的餐館。這家店名叫Franco Manca的比薩餅店是十年前在倫敦創立的連鎖店,現在英國和意大利有超過40家分店。它是用酵母做成的那不勒斯比薩餅,非常美味。

 

 

張教授來自溫哥華,幾個月前在矽穀嶽陽樓餐館第一次見麵認識,那次他介紹了全球投資領域的新概念。他去年曾在矽穀住了三個多月,每天一篇文章,將整整一百篇文章集結成《矽穀世界-未來大變局》一書出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教授當時居然告訴我他讀過我的文章,並謙稱不如我有名。我隻好把這當作一種鞭策了,至少要象他那樣多產且出書吧。

 

 

張教授有個宏偉的計劃,用十年時間,每年選擇一座城市,一住三個多月,每天一篇文章,真是神仙日子啊。他去年在矽穀是第一站,今年他選擇了劍橋,目前已住了九十餘天,即將結束今年的獨居計劃,仍然是每日一篇發表在報刊上。

 

這次交談中我向他建議明後年該去的城市可以考慮以色列的特拉維夫 (Tel Aviv) 和印度的班加羅爾 (Bangalore) 或海得拉巴 (Hydrabad)。另外,張教授每年都有一個跨年演講,上千人的規模,他邀我一個月後去現場感受。

 

下午和張教授去了劍橋醫院,據說是歐洲最大醫院,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僅次於美國的NIH大醫院。劍橋的醫學院有些和臨床關係緊密的係科也在此。醫學院實力很強,有大約50多項諾獎記錄,約占劍橋諾獎總數的一半。

 

 

我們去那裏是要見劍橋醫學院年青有為的 PI 兼博導蘇李。多年前他讀博的方向是人工智能,但那時這顯然不是顯學,於是他轉向腦神經精神領域。他向我們介紹了劍橋幾個不同的與精神健康有關的係、研究所,劍橋即將進行的整合,和自己的研究情況等,很有意思。我們還特別討論了未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很有啟發。

 

2018. 11. 29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謝謝。(一)呢? -fourwaves- 給 fourwaves 發送悄悄話 (494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16:53:38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