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博後

來源: 美國嚴教授 2020-06-07 18:11:4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317 bytes)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十八 博後

      楊傑一撥人從非洲回來後,他單身一人去了一趟中國。他的一個博士後前不久回到了中國,是中科院上海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邀請楊傑去談談兩人繼續保持合作的課題。接下來隋璐會和楊傑在成都匯合,參加一個學術會議,順便遊覽九寨溝。

      楊傑從上海入關,安頓好後,去同博士後見麵。他來到嶽陽路,道路兩旁的梧桐樹依舊婆娑,依稀還有些記憶。到達時博士後已經畢恭畢敬地等在研究所大門口了,正在翹首以望。他們走進一座年久失修的大樓裏,過道上擺滿了雜物,顯得擁擠和破破爛爛。他們扭著腰蛇行進到博士後的實驗室,有幾個年輕人正忙碌著。實驗室不大,試驗台有明顯的汙垢和灰塵,有點第三世界的樣子。

      看著楊傑皺著眉頭,博士後解釋說:“這裏以前是我們院一個院士的地方,90歲了還不退休。最近所裏新蓋了一棟大樓,他的實驗室搬到那邊去了,這地方騰了一部分給我。走廊上堆的都是他的東西,還沒有搬完。”

      “條件挺艱苦的。”楊傑實話實說,

      “剛回國,先湊合著吧,以後慢慢改善。其實我來麵試時,他們給我看的地方不是這裏,比這裏現代化多了。所裏沒有兌現談好的條件和承諾。”博士後有點悻悻然。

      他們來到博士後的辦公室,裏麵麵積倒是不小,和實驗室差不多大小,比楊傑在美國的辦公室還大,靠牆擺放著沙發茶幾。

      楊傑問博士後回國後適應如何,博士後回答一個字,累!

      “怎麽個累法?”楊傑好奇地問。

      “人際關係累,申請經費累,申請學術頭銜累,為小孩辦入學累。總之回國後,突然一切就身不由己了,停不下來,被各種事務推得團團轉。”博士後滿臉寫著疲勞,其眉不揚。

      “你現在是研究員了,一步登天,才三十多歲,比我們在美國按部就班地升遷快得多。你搞學問,又不評院士,還需要申請什麽頭銜?”楊傑對中國的事情不甚了解。

      “中國的頭銜太多了,沒有頭銜,在學術界沒法吃得開,申請經費也難。中國除了院士,比較有名的學術頭銜有千人、長江、傑青、四青、萬人等各類人才計劃學者稱號,另外還有許多蹩腳的雞肋頭銜,譬如各個地方的江河湖海學者、名川大山教授等稱號。”

      楊傑喜歡旅遊後,戲稱自己為江河湖海、名山大川教授,沒想到中國居然也有這等稱呼,還是正式的行頭,覺得有意思。難怪開國際會議時,有中國學者給他遞名片,上麵羅列了一大堆頭銜。

      楊傑頓時來了情緒,“說來聽聽。”

      博士後如數家珍地扳著指頭一一道來。“千人計劃學者是中組部辦的,僅適用於引進海外高級人才,一般是國外大學正教授或副教授,比如像您這樣,但年齡限製在55歲以內。全職回國的稱A千人,短期回國的稱B千人。去大學的為創新型千人,去企業或辦公司的為創業型千人。”這個楊傑知道,十多年前,曾經有五六家中國的大學向他伸來橄欖枝,邀請他當千人計劃學者,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不過最近由於美國的打壓,現在的千人學者都轉為地下了。”博士後不無調侃地加了一句。“另外長江學者辦得更早,由李嘉誠基金會和教育部聯合於1988年設立。之後教育部從2011年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分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和青年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每年評150名左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年齡限製在45歲,人文社科限製在55歲。”這個楊傑也記憶猶新,早年間中國有學校磨破了嘴皮,邀請他當長江學者。那時他的孩子還小,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沒有答應。

      “千人和長江學者是大牛們申請的。我們年輕一些的,可以申請傑青,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管,全國每年評200人,年齡限製在45歲。次一點層次的是‘四青’,包括優青,年齡限製男的38歲,女的40歲,每年全國評400人,由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支持;青年長江,年齡限製在38歲,每年全國評200人,隻針對高校教師,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青千,為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年齡限製在40歲,每年全國評600人,隻針對海外回來的,土博出去做3年博後或洋博畢業即可申請,回國時間不超過1年。拔尖,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年齡限製在35歲,每年全國評150人。”

       聽了這名目繁多的介紹,楊傑問博士後:“你的情況符合這些傑青和四青的條件,你申請了沒有呢?”

      “這得有關係才行,我報了青千,剛剛得到消息,被拒了,但是還有一次機會。”博士後搖搖頭,無可奈何。他繼續說:“還有許多其它的萬人計劃、百人計劃、和以前的所謂973、863計劃首席科學家等等,多如牛毛。”

      “地方上的江河湖海、名川大山學者教授怎麽講就?”楊傑追問。

      博士後從桌子上的一疊材料堆裏抽出了一份文件遞給楊傑,“我記不太全,這是我為自己準備的申請資料,大部分地方學者的稱號都在這裏,您自己看。”

      楊傑看下去,果然有趣,都有黃河學者(河南)、泰山學者(山東)、天山學者(新疆)、桐江學者(福建)、閩江學者(福建)、贛江學者(江西)、珠江學者(廣東)、首山學者(遼寧)、香江學者(香港)、黃山學者(安徽)、北洋學者(天津)、楚天學者(湖北)、會龍學者(湖南)、兩江學者(重慶)、三晉學者(山西省)、昆侖學者(青海)、東吳學者(蘇州)、東方學者(上海)、浦江學者(上海)、巴渝學者(重慶)、龍江學者(黑龍江)、芙蓉學者(湖南)、紫江學者(華東師大)、湘江學者(湖南科技大學)、協和學者(醫療衛生係統)、求是學者(浙江大學)、鍾山學者(南京農業大學)······。

      楊傑看完不免開懷哈哈大笑,“有意思,有意思。看來我還得努力,爭取將這些中國的地方跑遍,當一個名副其實的江河湖海,名山大川教授。”

 

攝影:美國嚴教授

Shanghai

 

謝謝觀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